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26 16:07 编辑
岳飞《满江红》真伪之辩简介 (网文摘要) 《满江红》岳飞【 绍兴四年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见于河南汤阴县岳庙明天顺二年(1458年)《满江红》词碑还可见于南宋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谢昭雪表》和南宋陈郁所著《藏一话腴》)) 《小重山》岳飞【 绍兴八年 】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笼明。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载《金佗粹编》卷十九)
质疑: 1,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祖籍湖南常德,出生于河南商丘。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1949年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 《四库提要辩证》中的《岳武穆遗文》条下,提出了两点质疑: 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徐阶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录的。赵宽未说所据何本,因而来历不明。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会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深为可疑。
二、岳飞的孙子岳珂所编《金佗粹编》中的《岳王家集》也没有收录这首词。岳珂平生富于收藏,精于鉴赏,他与父亲岳霖搜访岳飞遗稿不遗余力。但是,从南宋嘉泰三年(1203)他为《岳王家集》作序到南宋端平元年(1234)重刊此书,共经历了三十一年,仍未收录这首词。因此,这首词可能不是岳飞所作。, 2,夏承焘(1900~1986),浙江温州人,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于1961年也写了一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提出了“贺兰山”地名有误。主要论点有:
一、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在明代则是北方鞑靼人常常入侵之地,距离岳飞伐金之地数千里之遥,且并非金国土地,若此词果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
二、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的“玉门”、“天山”之类的地名,它是实指。贺兰山在汉、晋时期还不见于史书,到北宋时才有记载。唐、宋时人们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直至明代中叶以后仍是如此,因此,以“泛称”解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
三、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明将王越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第一个大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缺”,“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所以,《满江红》不可能写于宋代,而是作于明代。
四、明朝的王越和他的同僚们,才可能是《满江红》词的作者。这首词刻在杭州岳庙中的时候,正是明朝打败鞑靼五六年之后。王越是进士及第,不仅武功盖世,“身率三军,决胜千里”,而且博学能文,长于诗赋,戎马疆场之余,作诗、词、赋、文数百篇,后人辑有《王襄敏公集》。这样的奇才,有了争夺贺兰山的阅历,自然会写出《满江红》这样不朽的诗词。 3,孙述宇(台湾)1980年也发表了《岳飞的〈满江红〉一个文学的质疑》,对词的作者也提出了两点疑问。
一、《满江红》词中用了岳飞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根据这些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伪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二、《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是慷慨激昂、英气飒飒的英雄诗;后者格调低沉、宛转惆怅的忧愤诗,两者“格调差得太远”,因而认定,“《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是后人假借岳飞名义而作,“什九不是”岳飞的作品。
总结起来,质疑《满江红》为岳飞所作的论据就是:《岳王家集》未收,贺兰山方向乖背,前后词风格不同,宋元著述未见。
答辩: ----------邓广铭、唐珪章、李安、陈非等学者进行了驳斥。
1,“《家集》未收”辨 一、 南宋绍兴十一年除夕(公历是公元1142年1月)岳飞遇害时,其家被抄,家存文稿也被查封,家人难以妥为保管。此后,十四年后(公元1155年),秦桧方才寿终正寝,这期间秦桧独揽大权。秦桧及其党羽把持南宋朝政近二十年,期间又屡次大兴文字狱,岳飞的文稿进一步散失。 岳飞死后20年后的公元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此时岳飞三子岳霖(1130—1193年)32岁,开始收集与其父岳飞相关的各种资料,经过岳霖与其子岳珂(1183~1240年)两代人的努力,却仍然不能收集到岳飞的全部遗文,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岳飞平反43年后的嘉泰四年(1204年,岳珂21岁,岳霖死后11年) ,岳霖之子岳珂将其父子两代人所收集到的岳飞表资料,以及宋高宗御札、手诏,加上岳珂为岳飞辨冤的考证,以及南宋时人关于岳飞的著述旧闻和部分传记汇集在一起,呈交给南宋朝廷审核。岳珂呈交给南宋朝廷的书稿包括:《高宗皇帝御札手诏七十六轴》、大父先臣飞《行实编年》六卷、《吁天辨诬录》五卷、《通序》一卷、《家集》十卷,而这些正是今存《鄂国金陀粹编》的前二十五卷。 又过了14年的(岳珂35岁)嘉定十一年(1218年) ,岳珂将经南宋朝廷审核过的书稿,加上《天定录》三卷,汇集成一本书,定名为《鄂国金陀粹编》(以下简称《金陀粹编》),在南宋辖区内的嘉兴府刻印,正式出版发行。因岳飞在宋宁宗时被追封为鄂王,故名“鄂国”,又因为编者岳珂在嘉兴有金陀坊制业,所以,取此书名。 又过了10年(岳珂45岁)到了绍定元年(1228年) ,岳珂又将搜集到的其他一些与其祖父岳飞相关的文件和记载,汇编成书,定名为《鄂国金陀续编》(以下简称《金陀续编》),在南宋辖区内的镇江府刻印发行。 漏收: 1,南宋学者赵与时1224年(比《金陀续编》早4年比岳珂重刻《鄂王家集》早十几年。)的《宾退录》卷一 岳飞《题新淦萧寺壁》一诗: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2,刊行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的《云麓漫钞》所载岳飞写在宜兴县张大年家的那段《题记》,较之岳珂收在《家集》中的那篇《五岳祠盟记》文字多些,也更翔实些。岳珂也置若罔闻,没有取相参订,这也足见岳珂对于搜访岳飞遗文,是不够辛勤认真的。
2,“王越托名”辨 一、 王越不具备写出此词的才力。据《中国文学》,王越并未跻身“明代诗人”行列,但岳飞却荣立“宋代词人”之林。细检《王襄敏集》,殊属平庸。就选入《明诗别裁集》那仅有的一首《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七律)说,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由前后两半合成。“青山”和“黄叶”同在,难道真是“久历边陲”的王越所见?而“雁度西风白草新”也只有在南方才能见到吧!无怪乎《四库提要》说王越:“诗文有河朔激壮之音,而往往伤于粗率”该集与《遗文》相距不可以道里计。再看汤阴岳庙中王越所题《谒岳王祠》,似抒情言志的小赋,但内容上表现上贫弱拙劣,辞不达理未举,而只剩下了冗长。王越焉能出此绝妙好词?! 一、 王越在贺兰山击败鞑靼,事在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而据学者张璋编选的《历代词萃》所收岳飞《满江红》后评笺中,河南汤阴发现一块《满江红》词碑,下注:《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天顺二年春,庠生王熙书。而河南浚县的县志也记载汤阴庠生王熙于天顺二年(1458年)书写《满江红》并刻石立于岳王庙之事。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比王越在贺兰山打胜仗的弘治十一年(1498年)早了四十年,而且词碑出土于岳飞故里,应该比较可靠。汤阴庠生王熙不能于四十前书刻四十年后才写出的作品,这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常识。可见,《满江红》词为王越幕府所作之说,完全不能成立。
3,“贺兰山”辨 一、《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应为泛说,而不是实指 4,:“风格”辨(略) 5,“宋版”《满江红》确证 《藏一话腴》为南宋后期学者陈郁所著。郭光先生使用的清沈雄《古今词话》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中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比之通行的《豫章丛书》本,多了如下一段重要文字:“(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可见,南宋后期刊行的《藏一话腴》的另一版本,有岳飞作《满江红》之记载。
清人潘永因编订的《宋稗类钞》是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小说,分类编排而成的书。其卷三《忠义》也有如下一段文字:“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发冲冠朝天阙。”
全词除“壮志饥餐胡虏肉”之“胡虏”改为“仇恨”外,其余与流传于世的《满江红》词全同。而“胡虏”之改,显然是怕触犯了清代统治者的忌讳。
今查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谢昭雪表》的前一句与此段引文几乎全同,唯有“最工”作“甚工”,开头多一“岳”字。据此,则大致可以判定,它是《鹤林玉露》的另一版本。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的写作年代是南宋“淳祐辛亥”(1251年),其成书年代与《藏一话腴》相近,都在南宋端平元年(1203年)之后,自然是反映了在《金佗粹编》、《金佗续编》成书后的新发现。
既然如今尚得以见到南宋后期有两处记载,则《满江红》词为岳飞所写,应无可疑。
1995年,陈非先生展示了有关岳飞《满江红》词的新发现。
据介绍,1986年在浙西江山县发现了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载有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赠抗战派大制参祝允哲的《满江红》词及祝允哲的和词。须江是江山县的古地名,郎峰祝氏是唐宋望族,祝允哲曾任大制参,提督荆襄军务,曾上疏高宗,愿以全家七十多口乞保岳飞,由此证实他们关系非同一般。岳飞题为《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其词云: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其词云: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很显然,流行于世的《满江红 写怀》是岳飞在自己所作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祝允哲词中的部分词语、意境,修改后的定稿。其中,祝作“徒劳说”,在岳词中演绎为“空悲切”;祝作“贺兰山窟”,在岳词中改作“贺兰山缺”;祝作“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在岳词中演绎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祝作“朝天阙”,在岳词中直接搬用,把原作低沉的“解郁结”结尾,改得奋发昂扬。
岳飞本非词家,他写词只是在一定场合里抒怀言志,并没有自成一家、流传千古的非分之想,因此反复修改、使用自己的旧作,和把他人的词语、意境融入自己的新作,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修改后的《满江红?写怀》,慷慨激昂,气壮山河,成为了抒发爱国情怀的千古绝唱。
这两首原汁原味的《满江红》的发现,足以扫除一切怪论,而成为《满江红》定为岳飞所作的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