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8|回复: 8

杨剑桥:《切韵》确实是 当时某一实际语音体系

[复制链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10-20 12: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样,葛毅卿十分深刻而全面地论证了如下的观点: 《切韵》绝大部分韵部都是当时实际语音中的客观存在;所谓《切韵》 “综合了古今南北的多种成分” 、是“杂凑”的语音体系,所谓《切韵》 “并不代表一时一地之音” , “不能替《切韵》所有的韵部构拟不同的读音” ,如此等等,全都是硬加在《切韵》身上的诬陷不实之词。

那么在《切韵》当中究竟还有没有一点“音同韵异”的情况呢?《切韵》难道一点也没有综合各地方音的现象吗?葛毅卿提出: “ 《经典释文》及玄应《音义》的反切都用真韵字做臻韵字的反切下字。 《切韵》臻韵只有照二等字,真韵应有照二等字,但独缺照二等字,所以臻韵实际上是真韵的照二等字,原无独立成韵的必要。 ” “庚三当归清。陆法言大概想在庚韵中保持某处方音现象, 把本属清韵的庚三字放在庚韵里面, 但仍把庚三的反切下字保持独立局面,和庚二绝不相通,以示《切韵》音的真面目。 ”对于真和臻、庚和清的现象当然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但是重要的是,在《切韵》中可以算作“音同韵异”的大概也就是这样两三个地方了。

结论和补充意见:
由于葛毅卿先生的论证,我们不能不承认《切韵》确实是一个以当时某一实际语音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部一致的音韵系统。不过,需要对葛先生观点略加修正的是, 《切韵》并不代表当时的长安方音,而是代表当时的读书音。 同时,关于脂、之分韵,上面葛先生论证g类韵的时候所用的证据似乎并不十分有力,我这里再补充一点。根据我对于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周易音义》 、 《尚书音义》 、《毛诗音义》的陆氏音切的统计,之韵独用 327 例,脂韵独用 291 例,之脂合用 100 例,合用例占总数的 13.9%。而在这合用的 100 例中, “比,毗志反”占 49 例,如果把这种重复的 7 例子略去不计,则合用例占总数的百分比还将减小。②由此可见,直到唐代陆德明的时候,之韵和脂韵基本上还是分用的,那么《切韵》时代脂、之分用应该是在情理之中。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20 15: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家之言,不足为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0 2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10-20 20:24
杨的观点实际就是周祖谟的观点。通观对《切韵》持单一音系论或持以齐梁陈的读书音为基础论观点,都存有明显 ...

切韵肯定不是长安音,也不是中古洛阳音,就是南朝音,中原恢复汉统后需要重新引进汉音矫正北方,隋炀帝身体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0-20 22: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10-20 22:28 编辑

呵呵。给个赞。理论上的东东多写写,会让人喜欢看的。在理论上,没有敌人和朋友。理论是需要严谨的。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主题

330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9
贡献
3100
金钱
4310
发表于 2016-10-20 23: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通行全国的读书音,肯定有实际语音所本。这是显而易见的。

点评

问题是谁家的书面与口头。 在读书人教学与官场办公场合,既是书面的也是口头的。这是读书音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如现在的普通话。对于没上过学的纯文盲,则书面与口头均谈不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1 09:45
《切韵》,仅是书面语言,并非口头语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1 0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21 07: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21 07:13 编辑
二〇一九五四 发表于 2016-10-20 23:07
作为通行全国的读书音,肯定有实际语音所本。这是显而易见的。

切韵序言明码实价的古今是非南北通塞,
就决定了《切韵》,仅是书面语言,并非口头语言。

点评

不宜夸大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事实上普通话也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1 09: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主题

330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9
贡献
3100
金钱
4310
发表于 2016-10-21 09: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〇一九五四 发表于 2016-10-20 23:07
作为通行全国的读书音,肯定有实际语音所本。这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谁家的书面与口头。
在读书人教学与官场办公场合,既是书面的也是口头的。这是读书音的性质所决定的,一如现在的普通话。对于没上过学的纯文盲,则书面与口头均谈不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主题

330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9
贡献
3100
金钱
4310
发表于 2016-10-21 09: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1 07:10
切韵序言明码实价的古今是非南北通塞,
就决定了《切韵》,仅是书面语言,并非口头语言。
...

不宜夸大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事实上普通话也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5 14: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