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00:10 编辑
元稹论沈宋“稳顺声势”的意思
中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里稳顺声势的意思,是指什么?显然是指声律。那么沈宋对定型五律的声律具体贡献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指律诗联间的相粘律。
唐代律诗诞生的基础是南北朝沈约等的声律。首先是在这个阶段确定了汉语发音的四声声调。然后沈约提出了四声论,指出“前有浮声后有切响”形成抑扬顿挫变化的声律论,以及八病之论,产生了律句,并且产生了平仄相对的律联,这是永明体(齐梁体)最大的贡献。
所谓律句,即指语法结构是上二下三,句内平仄双双转换之句。所谓律联,是指句间双数处和句尾平仄相对。这样的两句符合沈约避免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要求。
到沈宋之前的初唐,律联已经广泛存在,大量使用于五言诗中就是证明。所以使用律联,不是沈宋的发明。五言诗所以句数都是双数,就是因为律联的使用。
问题存在于律联在诗中的排列顺序和方法,是沈约八病以及其他规则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四句的诗由2联组成,就有两种组合方式相粘或相对,每种连接方式的几率是50%。八句的诗就有四联组成,这四联之间有3处连接点,各有2种(粘或对)连接方式,所以共有2×2×2=8种连接方式,每种连接方式出现的几率是12.5%。若10句的诗由5联构成,则有4处连接点,则共有2×2×2×2=16种连接方式,每种方式出现的几率是6.25%。以此类推。
事实已经证明在沈宋之前五言诗的联间粘对是自由的,所以粘式律诗的比率也是符合上述推算的:
例如:
序号姓名 在世年代 五言八句平韵诗数 粘式数 占百分比
1,沈约(441~513) 27 2 7.4%
2,庾信(513-581) 81 5 6%
3,徐陵(507~583) 35 5 14%
4,江总(519--594) 38 4 10%
5,杨师道(?-647) 5 1 20%
6,许敬宗(592-672) 7 1 14%
7,王绩(约590~644) 8 3 38%
8,李世民(598-649) 34 5 15%
9,李百药(565--648) 11 2 18%
10,武则天(624—705) 8 1 12.5%
11,卢照邻(约636-约680)33 6 18%
以上事实说明,在永明体出现律联之后,出现完全合乎粘式律诗的可能性是必然的。但这不意味着随着“自然发展”就会产生唐近体诗。因为就五律的粘对情况而言,其他7种可能性的几率同样是12.5%,即向其中任一情况发展的可能性同样是存在的。
其后的发展确是在沈宋的人为干预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粘式律“突然之间”占到了90%以上,例如:
1,杜审言(约645-约708) 28首,1首失对 , 96%
2,沈佺期(约656-约714)五言八句平韵70首 ,七首失粘, 90%
3,宋之问(656年~712)平韵五律90首9首失粘失对。 90%
4,张九龄(678年-740年)87首,9首失粘,合律 90%。
5,王维 (699年-761)106首五律,1首失粘, 合律 99%,
6,杜甫(712-770)五律平韵625首,违律3首,合律622首,占99.5%
可见新唐书及各种文献对沈宋的肯定不虚,沈宋在确定律体的声律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稳顺声势”。
为什么粘式律声势最为稳顺?这和五律句子的旋律有关。设平起律句“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为“扬”,仄起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抑”句,那么粘式律有两种情况:
平起:
首联 颔联 : 扬,抑;抑,扬;
颈联 尾联 : 扬,抑;抑,扬
仄起:
首联 颔联 : 抑,扬;扬,抑;
颈联 尾联 : 抑,扬;扬,抑
可见这有两个特点:
1, 连接舒缓悠扬,每首诗有两个起伏旋律;’
2, 整首诗四联不是简单地重复,起到了变化错落有致的效果。
例如:
粘式律
【塞下曲六首】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对式律:
【春日游罗敷潭】李白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首联)(颔联 ) : 扬,抑;扬,抑;
(颈联)(尾联) : 扬,抑;扬,抑;
-------四联平仄变化类型完全重复。旋律起伏也比对式律频繁急促,所以说粘式律是更合于音乐性的。所以说沈宋的“粘式律”更为“稳顺”好听,从对联方式来看也富于变化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