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59|回复: 28

元稹论沈宋“稳顺声势”的意思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17 17: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00:10 编辑

元稹论沈宋“稳顺声势”的意思
     中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里稳顺声势的意思,是指什么?显然是指声律。那么沈宋对定型五律的声律具体贡献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指律诗联间的相粘律。
     唐代律诗诞生的基础是南北朝沈约等的声律。首先是在这个阶段确定了汉语发音的四声声调。然后沈约提出了四声论,指出“前有浮声后有切响”形成抑扬顿挫变化的声律论,以及八病之论,产生了律句,并且产生了平仄相对的律联,这是永明体(齐梁体)最大的贡献。
所谓律句,即指语法结构是上二下三,句内平仄双双转换之句。所谓律联,是指句间双数处和句尾平仄相对。这样的两句符合沈约避免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要求。
到沈宋之前的初唐,律联已经广泛存在,大量使用于五言诗中就是证明。所以使用律联,不是沈宋的发明。五言诗所以句数都是双数,就是因为律联的使用。
  问题存在于律联在诗中的排列顺序和方法,是沈约八病以及其他规则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四句的诗由2联组成,就有两种组合方式相粘或相对,每种连接方式的几率是50%。八句的诗就有四联组成,这四联之间有3处连接点,各有2种(粘或对)连接方式,所以共有2×2×2=8种连接方式,每种连接方式出现的几率是12.5%。若10句的诗由5联构成,则有4处连接点,则共有2×2×2×2=16种连接方式,每种方式出现的几率是6.25%。以此类推。
   事实已经证明在沈宋之前五言诗的联间粘对是自由的,所以粘式律诗的比率也是符合上述推算的:
   例如:
序号姓名 在世年代  五言八句平韵诗数   粘式数 占百分比
1,沈约(441~513)           27                2         7.4%
2,庾信(513-581)            81                5           6%
3,徐陵(507~583)          35                5          14%
4,江总(519--594)           38                4          10%
5,杨师道(?-647)              5                1          20%
6,许敬宗(592-672)           7                1          14%
7,王绩(约590~644)          8               3           38%
8,李世民(598-649)       34                5           15%
9,李百药(565--648)        11                2           18%
10,武则天(624—705)       8                1         12.5%
11,卢照邻(约636-约680)33                6           18%
   以上事实说明,在永明体出现律联之后,出现完全合乎粘式律诗的可能性是必然的。但这不意味着随着“自然发展”就会产生唐近体诗。因为就五律的粘对情况而言,其他7种可能性的几率同样是12.5%,即向其中任一情况发展的可能性同样是存在的。
   其后的发展确是在沈宋的人为干预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粘式律“突然之间”占到了90%以上,例如:
1,杜审言(约645-约708) 28首,1首失对 ,                           96%
2,沈佺期(约656-约714)五言八句平韵70首 ,七首失粘,     90%
3,宋之问(656年~712)平韵五律90首9首失粘失对。              90%
4,张九龄(678年-740年)87首,9首失粘,合律                      90%。
5,王维 (699年-761)106首五律,1首失粘, 合律                  99%,
6,杜甫(712-770)五律平韵625首,违律3首,合律622首,占99.5%
  可见新唐书及各种文献对沈宋的肯定不虚,沈宋在确定律体的声律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稳顺声势”。
为什么粘式律声势最为稳顺?这和五律句子的旋律有关。设平起律句“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为“扬”,仄起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抑”句,那么粘式律有两种情况:
平起:
首联     颔联  :   扬,抑;抑,扬;
颈联     尾联  :   扬,抑;抑,扬
仄起:
首联     颔联  :   抑,扬;扬,抑;
颈联     尾联  :   抑,扬;扬,抑
可见这有两个特点:
1,        连接舒缓悠扬,每首诗有两个起伏旋律;’
2,        整首诗四联不是简单地重复,起到了变化错落有致的效果。
例如:
粘式律
【塞下曲六首】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对式律:
  【春日游罗敷潭】李白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首联)(颔联 )  :  扬,抑;扬,抑;
(颈联)(尾联)   :  扬,抑;扬,抑;
-------四联平仄变化类型完全重复。旋律起伏也比对式律频繁急促,所以说粘式律是更合于音乐性的。所以说沈宋的“粘式律”更为“稳顺”好听,从对联方式来看也富于变化了。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17: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本文针对徐青关于“不可夸大沈宋的作用”而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7 22:32 编辑

徐青在《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105——106页,第四章:《诗律的成熟》中说:(摘要)
  唐代“在南朝五言体格律诗的基础上(即齐梁体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齐梁体的“粘式律”,构成了五言和七言的近体诗完整的格律体系。”“从诗体本身发展看,即从内因的角度看,近体诗不应看作是初唐时代的诗人发明的,而应看作前后相续的一个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
一般人认为,近体诗是由初唐沈佺期和宋之问制定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沈宋的积极作用主要在,正确地总结和接受了前代律诗的经验,选择和肯定了齐梁体的第一类(针问:一共几类?)诗律格式,即粘式,并使得当时诗人能够接受和遵循,从而起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用,使诗律形式由齐梁时代的繁复而逐渐归于统一,逐渐走向定型化。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因此不宜过分夸张沈宋的个人的作用,否则,将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


------徐青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片面的,非历史的。
       唐近体诗是在南北朝永明体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不假。但说“继承和发展了齐梁体的粘式律”不符合事实。因为永明体诗并没有形成粘式律。
      根据对永明体诗人诗作的调查,粘式律诗的数量极少,根本没有形成规律。不仅南北朝时期,即使到了初唐武则天时期,在沈宋之前的诗人的诗作中粘式律诗也只是偶然出现的。事实是,永明体中各联之间的平仄粘对关系是任意的,随机搭配的。本楼就证明了这一点。

点评

“数量极少”可能还不一定能说明什么,应看人家是不是有意识那样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7 2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10-17 22:1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7 22:12
徐青在《古典诗律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105——106页,第四章:《诗律的成熟》中说:(摘要) ...

“数量极少”可能还不一定能说明什么,应看人家是不是有意识那样做。

点评

本人统计了八种粘对方式出现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证明沈宋之前的诗人没有选择粘式律的意识。 现在只能根据数字和事实,而不能根据猜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7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7 22:28 编辑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0-17 22:16
“数量极少”可能还不一定能说明什么,应看人家是不是有意识那样做。

本人统计了八种粘对方式出现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证明沈宋之前的诗人没有选择粘式律的意识。
现在只能根据数字和事实,而不能根据猜测。例庾信:
庾信五言八句平韵诗共81首,其中各联未失对,按八种粘对方式统计29首,
律诗四联间的粘对方式:    合计29
1粘粘粘   粘式律                   5
2对对对   对式律                   5
3粘对粘   折腰                       5
4
对粘对   两半折腰                3
5粘粘对   后半折腰                1
6
粘对对   前半粘                   4
7
对对粘   后半粘                   2
8
对粘粘   前半对                   4

点评

谢谢!那么,徐的“顺其势”依据是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7 2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10-17 22:4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7 22:22
本人统计了八种粘对方式出现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证明沈宋之前的诗人没有选择粘式律的意识。
现在只能根 ...

谢谢!那么,徐的“顺其势”依据是什么?

点评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因此不宜过分夸张沈宋的个人的作用,否则,将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0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00: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0-17 22:42
谢谢!那么,徐的“顺其势”依据是什么?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因此不宜过分夸张沈宋的个人的作用,否则,将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
------这是徐青说的。我也不知道徐青根据什么说:“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
所以我以为徐青这么说是缺乏全面调查而轻率下的结论。这样评价沈宋是不公平的。

点评

如果徐没有证据,那么其结论就经不起推敲。另外,您提出的杜审言那些人作品,是否都是沈宋“所做的选择”之后的创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07: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00: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证明现在存在着的一种错误倾向是对古人贡献的评价不够,而不是相反。所以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在于学习态度的浮躁。
事实也证明了历代先贤对沈宋的贡献的评价是客观的,公允的,迄今并没有谁“过分夸张”地评价沈宋。相反,不断见到有人在贬低他们的的贡献。知名人物有徐青,本坛版主有金筑子。这是一种否定历史的错误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18 07:26: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青的《古典诗律史》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分析永明体用平仄而不是四声。沈宋被称为律诗缔造者,一定是有历史原因的,现在的研究者还没有找到这个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10-18 07:52: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8 00:08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 ...

如果徐没有证据,那么其结论就经不起推敲。另外,您提出的杜审言那些人作品,是否都是沈宋“所做的选择”之后的创作?

点评

杜审言和沈宋同时代人,张九龄王维杜甫自然就在沈宋选择之后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0: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0: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0-18 07:52
如果徐没有证据,那么其结论就经不起推敲。另外,您提出的杜审言那些人作品,是否都是沈宋“所做的选择” ...

杜审言和沈宋同时代人,张九龄王维杜甫自然就在沈宋选择之后了。

点评

那么,杜审言或许就应和别的人区别开了,如果一定要混为一谈,您就需要证明杜审言作品在该方面确实有所变化,而且就是是受了沈宋的影响。而如果他的作品从未在格律上有过变化,那么,也许反而正好说明了与沈宋无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4: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0: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0:57 编辑

徐青最大的误区是否定沈宋的作用,认为永明体可以“自然发展”到近体诗,这不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人文历史是人类创造的,不能否定个人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这不是生物进化,完全依赖物竞天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1: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1:07 编辑

这使我想到徐青的老师王力。王力之所以是著名学者,正因他的汉语诗律学推动了全民学写古体诗词的潮流。没有王力是不会有现在的诗词热的。徐青对古代诗律史的研究是有缺陷的,关键他没有像他老师那样下功夫,起码他对齐梁诗人的作品没有细看,或者说研究方法不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10-18 11: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体有粘式律,不管作者是偶然而为还是刻意而为,都为后人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后人的选择不会是选举投票,按比例高低而定,就如淘金,沙比例极大,金比例极小,淘金者选择的是比例极小的金子而非比例极大的沙子。
“沈宋的积极作用主要在,正确地总结和接受了前代律诗的经验,选择和肯定了齐梁体的第一类诗律格式,即粘式,并使得当时诗人能够接受和遵循,从而起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作用,使诗律形式由齐梁时代的繁复而逐渐归于统一,逐渐走向定型化。”徐青的推论是合理的。

点评

这里批驳徐青的主要不是你所引用的这段,而是徐青说“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因此不宜过分夸张沈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1: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18 11:32
永明体有粘式律,不管作者是偶然而为还是刻意而为,都为后人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后人的选择不会是选举 ...

这里批驳徐青的主要不是你所引用的这段,而是徐青说“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因此不宜过分夸张沈宋的个人的作用,否则,将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
-------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的证据在哪里?是有统计数据还是有推荐文字?都没有!何来优势之说?沈宋“顺其”了什么势?凭什么说“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谁“过分地夸大了沈宋的所用”?徐青这些话都无中生有,本身才是“非历史的”观点。凭说这种政治意味甚浓的话儿,可见徐青不是一位成熟的学者。

点评

我在肯定其正确部分,不反对你批评其不严谨部分,但你批评的只能是不严谨部分而不是错误部分,任何理论家都有其局限性,你因此推论“徐青不是一位成熟的学者”是不能成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10-18 11: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8 11:41
这里批驳徐青的主要不是你所引用的这段,而是徐青说“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 ...

我在肯定其正确部分,不反对你批评其不严谨部分,但你批评的只能是不严谨部分而不是错误部分,任何理论家都有其局限性,你因此推论“徐青不是一位成熟的学者”是不能成立的!

点评

你可以单独发帖支持他的观点,我不反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1:55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18 11:52
我在肯定其正确部分,不反对你批评其不严谨部分,但你批评的只能是不严谨部分而不是错误部分,任何理论家 ...

你可以单独发帖支持他的观点,我不反对你发帖。但批驳其错误也是你挡不住的。因你的目的不过要为你的死党金筑子打掩护而已。

点评

又在看人不看文,怎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10-18 12: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粘式律声势最为稳顺?这和五律句子的旋律有关。设平起律句“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为“扬”,仄起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抑”句,那么粘式律有两种情况:
平起:
首联     颔联  :   扬,抑;抑,扬;
颈联     尾联  :   扬,抑;抑,扬
仄起:
首联     颔联  :   抑,扬;扬,抑;
颈联     尾联  :   抑,扬;扬,抑
可见这有两个特点:
1,连接舒缓悠扬,每首诗有两个起伏旋律;
2,整首诗四联不是简单地重复,起到了变化错落有致的效果。

上述假设有何理论依据?其中: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为“扬”,仄起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为“抑”句。
平仄,历来以平为扬,仄为抑,一个句子,句尾平为扬,句尾仄为抑。平起式为扬,仄起式为抑,请问谁这样说过,理由是什么?

点评

这和徐青的观点无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2: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10-18 1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8 11:53
你可以单独发帖支持他的观点,我不反对你发帖。但批驳其错误也是你挡不住的。因你的目的不过要为你的死党 ...

又在看人不看文,怎么就不能换个角度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2: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2:08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18 12:02
为什么粘式律声势最为稳顺?这和五律句子的旋律有关。设平起律句“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为“扬”,仄 ...

这和徐青的观点无关。学术可以探讨,但这里探讨的目的是要证明沈宋的功劳在哪里,是否像徐青说的”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

点评

正面回答句式为仄起平收是抑、平起仄收是扬是谁说的,有何道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2: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2:49 编辑

先有近体诗的偶然出现,才有近体诗的优选提倡(金筑子)

近体律诗、近体绝句的格式,先是偶然存在于永明体的诸多格式中。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发现这种五言八句、中两联讲对仗,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以及五言四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的形式最好,于是利用他们当时是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得到广泛响应,《唐书》就把这种格式归功于沈宋的“约句准篇,迴忌声病”之劳。同时更有理论家风起,诸如元兢,刘涛之流,试图从中找出一种规律,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理论。他们把沈约的“四声八病”扩大到二十八病,发明了非常繁琐的对仗名称。以及各式各样的附会,不绝于耳!然而这些理论终归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淡以至消失。要不是一个中唐的日本留学和尚空海,回国后在他的《文镜秘府论》中,对这些理论附会有所记录,人们就永远不知有他们这些似是而非的繁琐赘言了!

------金筑子在此完全是一副否定前人的一切努力,否定历史的态度!把近体诗在定型之前诗人们的所有理论探索斥之为“附会”“繁琐赘言”,把沈宋的功劳简单地归于“考官地位”,事情是这么简单吗?你当了十多年的版主甚至首席版主地位,为什么混押理论没有一人响应,连一首大雾诗也没摆脱混押的恶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10-18 13: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8 12:06
这和徐青的观点无关。学术可以探讨,但这里探讨的目的是要证明沈宋的功劳在哪里,是否像徐青说的”不是十 ...

正面回答句式为仄起平收是抑、平起仄收是扬是谁说的,有何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10-18 14:0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8 10:53
杜审言和沈宋同时代人,张九龄王维杜甫自然就在沈宋选择之后了。

那么,杜审言或许就应和别的人区别开了,如果一定要混为一谈,您就需要证明杜审言作品在该方面确实有所变化,而且就是是受了沈宋的影响。而如果他的作品从未在格律上有过变化,那么,也许反而正好说明了与沈宋无关。

点评

杜审言同沈宋是同年代人,他的作品和沈宋一样,证明已经实现了律诗的定型化。只是不清楚为什么新唐书没有将他和沈宋并列。不过他的作用也是应该被肯定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5: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5: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6:03 编辑

再审庾信诗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永明体重要作家。他的诗作很多,有325首。其中五言八句诗就有84首,前次曾排除失对诗统计了29首的粘对情况,今次为了只看永明体诗在粘对问题上有无倾向性,对五言八句诗较多的庾信的诗84首重新考察了粘对情况(不考虑联内有否失对,其中包括3首仄韵诗),统计结果如下:。
庾信五言八句诗共84首,按八种粘对方式统计,

律诗四联间的粘对方式:    每种粘对方式首数    %
1粘粘粘  ( 粘式律  )                   10             12
2对对对   (对式律 )                      7              8
3粘对粘                                         12             14
4对粘对                                           9             11
5粘粘对                                         10             12
6粘对对                                           9             11
7对对粘                                           9             11
8对粘粘                                         18             21
合计                                               84          100
-------再次证实了永明体诗中粘式律并不占优势,甚至都没有其他粘对形式的优势明显。可见徐青说齐梁体粘式律占优势的说法没有事实根据。(徐青原话:“ 由于齐梁体向粘式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所以,他们(沈宋)所做的选择和肯定,不过是顺其势而定其式罢了,已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了。因此不宜过分夸张沈宋的个人的作用,否则,将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
    其实不仅齐梁体(永明体),正如本人所考察的,其实沈宋和杜审言之前的任何一位诗人的作品中粘式律都没有明显优势。在永明体其他诗人作品中甚至找不到粘式律的影子(五言八句诗太少,所以表中未列)。故可看出沈宋(包括杜审言)在律诗定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后人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性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5: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0-18 14:00
那么,杜审言或许就应和别的人区别开了,如果一定要混为一谈,您就需要证明杜审言作品在该方面确实有所变 ...

杜审言同沈宋是同年代人,他的作品和沈宋一样,证明已经实现了律诗的定型化。只是不清楚为什么新唐书没有将他和沈宋并列。不过他的作用也是应该被肯定的。

点评

好象听说规则是沈宋作为主考官的时候定的,是这样吗?如果是事实,那么,在那之前无论杜沈宋,他们在格律上的表现是怎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6: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10-18 16:0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8 15:36
杜审言同沈宋是同年代人,他的作品和沈宋一样,证明已经实现了律诗的定型化。只是不清楚为什么新唐书没有 ...

好象听说规则是沈宋作为主考官的时候定的,是这样吗?如果是事实,那么,在那之前无论杜沈宋,他们在格律上的表现是怎样的?

点评

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他们的诗。其他方面的联系请大家提供资料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8 16: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6: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6:27 编辑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0-18 16:02
好象听说规则是沈宋作为主考官的时候定的,是这样吗?如果是事实,那么,在那之前无论杜沈宋,他们在格律 ...

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他们的诗。杜与沈宋之间的联系请大家调研并寻找资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6: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6:39 编辑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壁有题慨然成咏

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岐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沈宋和杜同朝为官,交流是不会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16: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18 17:10 编辑

关于初唐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世号崔、李、苏、杜.”“四友”诗风不一,然都是五律形式的推动者.苏味道、李峤早有并称之誉,但诗歌内容较贫乏.崔融、杜审言写过一些有生活实感的诗作,以杜诗为佳,其五言诗格律谨严,已备近体条件,并加长了篇幅,使五言排律渐具规模. 杜审言存诗共43首,五律28首(27首粘对合律),七律三首(2首粘对合律),七绝3首(均合律),其余9首五言排律及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5 1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