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
注册时间2016-8-22
威望749
金钱4310
贡献3100
金牌会员
 
威望- 749 点
贡献- 3100 次
金钱- 4310 枚
|
发表于 2016-10-12 11: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二〇一九五四 于 2016-10-12 11:51 编辑
非常遗憾,楼主这个问题同样幼稚得很!
半小时前,我在另帖中已然明确这样回复于你:“这个问题提得未免太过幼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是我与金筑子的对话,特此转来,供楼主参考:
【金筑子临帖】
《切韵》的反切是靠同为汉字的上字下字两音(上音取声,下音取韵)拼出来的。上音读什么,下音读什么,又是靠韵部直注的。上下字读不准,拼出来的字音当然就变样。古人的识字,主要还是靠老师教。当时的老师会的也只是代代传下来的方音。因此,李白和杜甫的读音(我们就承认他们是“读书音”)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切韵时代全国人就不可能有一个相同的读书音。切韵的四声对全国人来讲只是字面上的共同遵守!
【二〇一九五四回帖】
是滴。在活的语音系统面前,隋唐宋读书人只要会读特定的两字,便能切出特定的第三字来。时过境迁,时人采用相切之法,轻易能切时音,却无论如何切不出确切的切韵音了。
金先生前边说得很好,可惜后边又跑调了。记得跟君等交流过,历代官话在不同地区不同人们读来都是南腔北调的,包括唐宋正音,也包括时下的普通话。可是,大家毕竟都是趋近于正音的,有的趋近度大些,有的趋近度小些。标准音只有一套,读来却千差万别,可这并不妨碍相互之间有效或基本有效沟通。这不分明就是历代官话或曰读书音的预期目的和实际效果吗?金先生“因此”以下两句逻辑不通,言不成理,严重失当。憾哉!”
未知楼主缘何又贴出如此一个主帖?
稍有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就现实语音而言,丝毫不差、整齐划一式的绝对标准古今中外都不存在,也无此必要。历代读书音或曰官话的基本目的是在全国的读书人阶层和官场人士中达成有效或基本有效交流,参与交流的人可以来自天南海北,其普通话也可以南腔北调,只要能达成相互沟通目的即可。如此而已。
即便在现代读书音业已高度普及的今天,不能十分准确地说普通话者依然大有人在。可这又何妨呢?又能说明什么呢?
普通话语音系统本身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广义新韵韵书,只要他们按现代读书音写作,只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说哪怕是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即可在全国范围内与天下诗者实现舌间、耳畔的有效或基本有效沟通。纵然作者自己全然不会说普通话,普天之下毕竟还有不计其数的读书人会说,照样可以实质性领略其格律诗作的音乐美,同样可以达成在全国性的广大区域内达成交流效果。难道不是吗?这与相互之间甚至根本无法实现语音沟通的各个方言孤岛上的诗者以各自方言冒称中古平水韵能同日而语吗?
退一步说,即便有诗者真不会说普通话,可他/她毕竟有处去学,到北京、去南京或其它某地均可,跟广播学即可,跟电视学也行。可是,时下若想学平水韵有处去学吗?楼主的家乡话是平水音吗?吴语、粤语是平水音吗?其它某地方言是平水音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嘛!
我一直纳闷的是,如此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楼主怎就不明白呢?缘何连篇累牍地发帖质询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