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
注册时间2016-8-22
威望749
金钱4310
贡献3100
金牌会员
 
威望- 749 点
贡献- 3100 次
金钱- 4310 枚
|
发表于 2016-10-12 10: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提得未免太过幼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是我与金筑子的对话,特此转来,供楼主参考:
【金筑子临帖】
《切韵》的反切是靠同为汉字的上字下字两音(上音取声,下音取韵)拼出来的。上音读什么,下音读什么,又是靠韵部直注的。上下字读不准,拼出来的字音当然就变样。古人的识字,主要还是靠老师教。当时的老师会的也只是代代传下来的方音。因此,李白和杜甫的读音(我们就承认他们是“读书音”)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切韵时代全国人就不可能有一个相同的读书音。切韵的四声对全国人来讲只是字面上的共同遵守!
【二〇一九五四回帖】
是滴。在活的语音系统面前,隋唐宋读书人只要会读特定的两字,便能切出特定的第三字来。时过境迁,时人采用相切之法,轻易能切时音,却无论如何切不出确切的切韵音了。
金先生前边说得很好,可惜后边又跑调了。记得跟君等交流过,历代官话在不同地区不同人们读来都是南腔北调的,包括唐宋正音,也包括时下的普通话。可是,大家毕竟都是趋近于正音的,有的趋近度大些,有的趋近度小些。标准音只有一套,读来却千差万别,可这并不妨碍相互之间有效或基本有效沟通。这不分明就是历代官话或曰读书音的预期目的和实际效果吗?金先生“因此”以下两句逻辑不通,言不成理,严重失当。憾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