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9|回复: 5

无题

[复制链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10-12 09:4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豌豆角 于 2017-2-10 08:51 编辑

谢谢!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12 10: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相信他在长安念诗也是用浙江话,因为他“乡音无改”嘛!

点评

是否能够准确发音应该并不影响人家的写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2 13: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主题

330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9
贡献
3100
金钱
4310
发表于 2016-10-12 10: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提得未免太过幼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是我与金筑子的对话,特此转来,供楼主参考:
【金筑子临帖】
《切韵》的反切是靠同为汉字的上字下字两音(上音取声,下音取韵)拼出来的。上音读什么,下音读什么,又是靠韵部直注的。上下字读不准,拼出来的字音当然就变样。古人的识字,主要还是靠老师教。当时的老师会的也只是代代传下来的方音。因此,李白和杜甫的读音(我们就承认他们是“读书音”)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切韵时代全国人就不可能有一个相同的读书音。切韵的四声对全国人来讲只是字面上的共同遵守!
【二〇一九五四回帖】
是滴。在活的语音系统面前,隋唐宋读书人只要会读特定的两字,便能切出特定的第三字来。时过境迁,时人采用相切之法,轻易能切时音,却无论如何切不出确切的切韵音了。
金先生前边说得很好,可惜后边又跑调了。记得跟君等交流过,历代官话在不同地区不同人们读来都是南腔北调的,包括唐宋正音,也包括时下的普通话。可是,大家毕竟都是趋近于正音的,有的趋近度大些,有的趋近度小些。标准音只有一套,读来却千差万别,可这并不妨碍相互之间有效或基本有效沟通。这不分明就是历代官话或曰读书音的预期目的和实际效果吗?金先生“因此”以下两句逻辑不通,言不成理,严重失当。憾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0-12 11: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问:那么,不同地方的诗人,他们对韵典中每个字,每个韵,都能准确地发音吗?
二〇一九五四答: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吟者意即他们也不“能准确地发音”。那么吟者还在这搅扯个什么劲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10-12 11: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女尚且不同音呢,如果说男声准确,那女声莫非就不准确了?结论是,只要核心发音正确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13:48: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0-12 10:3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公元659 ...

是否能够准确发音应该并不影响人家的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2: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