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4首——咏现代4位范氏名人 范文义 (按:2011年暮春,本人在参加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前,曾撰写《绝句14首——咏古代14位范氏名人》,从春秋范氏先祖范武子,写到清朝开国名臣范文程和围棋国手范西屏。今逢该宗联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补写现代4位范氏名人范文澜、范长江、范筑先、范旭东,以为助兴。) 一、 范文澜 学问矻研国史通,文章不写半行空。卅箱书典延安带,一个红颜伴到终。 注: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中原大学等校任教,曾著作《群经概论》《正式考略》《文心雕龙注》, 文学、经学、史学都很精通。《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是他凝集后半生心血的两部重要著作。著名学者韩儒林先生曾将范文澜为学的态度概括为: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是对其治史精神的极好写照。 1940年1月,范文澜带了30多箱书籍,从河南抗日根据地来到延安,主持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的工作,任主任。 范文澜与戴冠芳结发夫妻。范文澜任大学校长时,戴在校中帮忙家务,每天纺棉花、烧火做饭,精心照料范文澜的生活起居。戴冠芳曾对范文澜的学生说:“范老是大学教授,而我却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文盲”。尽管两人文化程度相差很大,但夫妻感情一直很好。 二、 范长江 一生转战写传奇,热血凝晶字字玑。力举千钧清白纸,英魂不死奋擎旗! 注:范长江(1909—1970),男,四川内江人。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学家、社会活动家。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曾加入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失散后,考入蒋介石兼任校长的中央政治学校,加入了国民党,又脱离国民党;求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离校参加抗战。 1935年5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社旅行记者名义开始西北之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沿途写下了大量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读者抢购一空,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大公报》社聘为正式记者。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等著名通讯。 1937年2月初,他顶风冒雪跋涉至西安,冒险采访西安事变。与周恩来深谈后,厘清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与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后,连夜赶写《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轰动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勃然大怒,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1937年2月9日,由博古和罗瑞卿陪同,到达延安。受到“抗日军政大学”热烈欢迎,先后见到了林彪、廖承志、朱德等。晚上,毛泽东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回上海,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范长江连续在《大公报》上刊登了《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等约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同年11月8日,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与胡愈之等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 1939年5月,在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由周恩来作为介绍人,范长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指定与周恩来、李克农单线联系。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范长江被周恩来指名由华中解放区飞抵南京,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 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二十余万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 “文革”中,范长江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受尽折磨摧残。1970年10月23日,在其被关押的河南省确山的一个农村机井里发现了其遗体。虽然当时多数媒体都以“自杀”来评述年仅61岁的范长江,但事实上,范长江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1978年获平反。 范长江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横眉冷对众虎狼,俯首甘随牧牛郎。层层迫害骨愈坚,种种欺蒙瓦上霜。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 三、 范筑先 铁骨铮铮抗战模,身先士卒气吞河。聊城喋血苍天震,壮烈千秋好汉歌! 注:范筑先(1881-1938),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早年从军到北洋陆军。辛亥革命后,任陆军第八旅旅长。1931年回山东,先后任第三路军参议,沂水、临沂县县长;1936年,任山东省第6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为官清廉,受到地方拥护。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员,遂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武装,保家卫国。同时,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战关系。同年10月下旬,日军进犯黄河北岸,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电令撤退,为其断然拒绝。并在聊城主持部下开会,通过了给全国抗战军民的通电,被全国各大报转载。 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成立了20多个县的抗日政权,亲自主办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组建了许多抗战群众团体,出版多种抗日刊物,士气大振。同年11月,日军骑兵侦察队窜入堂邑一带活动,他率部队到溧水镇埋伏,全歼入侵的日军。 1938年3月,率抗日部队两次攻入日军据守的范县,歼灭许多日军。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杀敌。徐州会战期间,为配合中国军队作战,率部阻击了增援的日军土肥原师团。后组织了济南战役,一度率军突入济南市。7月,在东阿县黄庄阻击日军运输队,毙敌数十人,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13辆及其他军用器材。 8月,在其次子、青年抗日挺进大队长范树民在济南战役中牺牲后,又将年仅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任命为挺进大队队长,并先后将长子、长女、三女儿都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表现了忠于民族,誓死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11月初,毛泽东派人捎去给范筑先的亲笔信,对其表示慰问和嘉勉。 11月13日—15日,在聊城保卫战中,率部血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手臂负重伤,裹伤再战;城门被日军攻破,亲率余部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后身受重伤,不甘被俘,举枪自戕。壮烈殉国后,举国震悼,国共两党都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和延安分别召开了隆重追悼会,高度评价了范筑先的抗战业绩。 1953年其遗骸由聊城移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聊城建有范筑先将军纪念馆,馆内立有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殉国处”碑。2014年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4. 范旭东 投身盐碱写春秋,次次攻坚心血呕。灿烂名牌天下耀,亲民利国自风流! 注: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湖南湘阴县人,出生时取名源让,字明俊;后改名为范锐,字旭东。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幼年丧父,随母谢氏和兄长范源濂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后在兄长帮助下,于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先留校担任专科助教。1911年回国,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但由于不满当时官场的腐败,两个月后辞去了工作。不久,被派赴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收获很大。回国后,历尽艰辛,于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在此基础上,范旭东为实现实业救国和发展化学工业的愿望,又着手制碱工业,于1917年开始创建永利碱厂。在侯德榜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努力下,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 为了进一步发展盐业,范旭东于1926年至1927年,又先后在青岛开办永裕盐业公司,在汉口开办信孚盐业运销公司等。抗战期间,范旭东继续在大后方创办实业。1938年7月,在四川自流井开办了久大自流井盐厂。同时,又在四川犍为县五通桥开办永利川厂。在办厂过程中,范旭东积极支持侯德榜等人革新苏尔维制碱工艺,于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旭东正准备派员分赴久大、永利、永裕等厂接收原有财产之时,突然身患急性肝炎,经医治无效,于1945年10月4日与世长辞。对范旭东的逝世,社会各界深感痛惜。 当时正在参加重庆和谈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中止会谈,一同前往沙坪坝范旭东的家中凭吊,毛泽东亲笔书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挽联。周恩来代表毛泽东亲往南园吊唁。 (2016年10月10日—11日拟。字数3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