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1
注册时间2016-6-28
威望743
金钱3676
贡献2100
金牌会员
 
威望- 743 点
贡献- 2100 次
金钱- 3676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10 2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承句是否承接了起句;承句是否给转句做好铺垫;转句是否给合句埋下伏笔;
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
要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就是承句的作用; 是否为下句做了铺垫。
七律,承句的后分句要给转句做好准备;
承句的后分句 后三字 要为转句铺垫;
这很重要的,要不然转句就不过来 。
转句是最难写的 ,一定不能跟承句断裂;
承句 后分句的后三字 要为转句的前分句做好准备;
转句用情语感情螺旋上升;
转句的后分句第五字要为合句埋下伏笔,是否有断裂的痕迹;
这样第八句才会达到高潮,大家慢慢体会吧!
注意变化!
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在内容或写法上与前面有所变化。
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
如: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题竹石牧牛 并引》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
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
后两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
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十四】、合句前分句(就是第七句)是否收住前6个句子
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 ;合句后分句(就是第八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
一定要下足了功夫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向句号的后面,去继续思维想象,用最普通的文字写出有深意的句子。
【十五】、承句、转句对仗是否工稳( 平仄、词性);切忌“合掌”。
合掌有三种情况:
1,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对法不可合掌。如李宗嗣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皆、尽’合掌。”
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
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
2,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 “怀先哲、忆昔贤”合掌。
“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 “遗址破,旧城残”合掌。
“不尽沙丘一抹绿,无边瀚海水盈潭” “沙丘、瀚海”合掌。
3,“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曰:“两句不可一意”。
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
梅圣俞《和王禹玉内翰》:“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
纪昀曰:“二句亦合掌”。(《瀛奎律髓》);
今人犯“事异义同”的“合掌”颇多,
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
“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
“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十六】、诗句中要有‘动词’把画面活起来;名词不可都在每句的同一位置,以避免句式相同。
这个 “动词” 相当重要的,整个诗中要少写名词多写非名词 (动、 形容、 虚)。
五律承句、转句中名词的位置14/25至少一个准确,这个一定要注意啊!
这个一定要注意啊!要是位置相同的话,会出现写的诗 都是一个句式了,都是 212了这样读起来 缺少抑扬顿挫的感觉,1/3 虽然也可以 只是两个名词的位置近了.就欠生动,七律虽然没这个规矩 ,但是 名词也不可过多、 过近。
【十七】、景色要跟感情绝对配合好;
用景色渲染心情,即便是八句都写景,也是为了表现一种情感,喜怒哀乐 其中的一种。
也就是说 你所选择的景色 要和你表达的感情 一致;不要写花凋零了,你却很高兴;也不要景色很美,你却忧愁;
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写景物,要善于景中寄情。
而景与情之间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移情入景、触景生情、借景物反衬感情等。
如: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
通过分析可知,
第一句是在写景,描绘了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创造了一种清净自然的幽雅氛围,表现了作者宁静的心情,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
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观之“意”。
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意象”。
如:
“菊花”常表坚强清高,
“梧桐”常表凄凉冷清,
“日暮”多表惆怅伤感等。
大家仔细听,然后课后在认真的读两遍,
我想大家都评阅过好多作业了,一定会理解的
【十八】恰当用典古
恰当的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写法,会增作品的内涵和文采;
理解时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这类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
理解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结合的是否恰到好处。
用典一般多出现在转句。
【十九】、观技法
诗歌中的“技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即描写、议论、抒情。
尤其要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特点。
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
表现手法:范围极为广泛,如烘托、反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象征、抑扬、虚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一首诗的艺术技巧,可见创作者的功底。
【二十】注意诗的类别
诗人千千万,诗歌万万千,但不论有多少变化,诗歌仍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而每一类别的诗歌各有其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则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歌。
如:
从古代诗歌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
边塞诗、田园诗、伤别诗、羁旅诗、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咏怀古迹诗等;
从古代诗歌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有:
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
我们评阅时也一定要注意是咏物诗,还是咏怀诗,还是田园诗。。。
【二十一】、 不求句句好 , 但求一句精!
寻找妙处;
古代诗歌的妙处,可以是一个词(有时是“诗眼”),可以是一个意象,
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情节。
找不出啥毛病, 但是也没被读者感动的 ,纯属无味作品 。
切忌:读完忘完,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起句 先声夺人?
承句、转句出彩?
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多美啊!是不是过目难忘啊!
合句 笔尽意不尽,余味无穷?
注意事项:
1、起句要求兴,景不能太多;
2、承句须扩展起句的主要景色,为转句做铺垫;
3、转句要转开,景+情的,此句要转入情,并为合句做铺垫;
4、第七句要收住前6个句子,并给合句做一个相当好的铺垫,合句后分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也就是要比承句承接起句,进行拓展转的时候要衔接承句,不可断裂第七句要收住前六句,为最后一句做好铺垫最后一句,一定要笔尽意不尽诗写出来才会很美的。
这是21条 如何自评 和 评阅别人的诗作的标准,
有客观的、也有评阅者主观的( 须多阅读,博学广知)。仅供大家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