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04|回复: 76

宋元明清律诗格律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0-10 17:4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今天写格律诗,有王力先生《诗词格律》这本书做依据,但是宋元明清是没有这本书的,这本书是王力先生解放后才著述的。宋朝的《苕溪渔隐丛话》说:“律诗之作,其用字平仄,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可见律诗的平仄是有一定规定的,古代科举考试考试帖诗,对于平仄也是有规定的,北宋司馬光的奏摺中有一句話:“擿其落韻、失平側、偏枯、不對、蜂腰、鶴膝。。。以進退天下士” ,其中失平側就是指的平仄不合规定,但是这个规定是什么呢?由于清代以前没有关于律诗平仄规定的文献著述,所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古人诗话里关于平仄的论述进行推断。
      我经过一些文献阅读后产生了一个判断,那就是古人做律诗的规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最早见载于明代和尚真空《新编篇韵贯珠集、类聚杂法歌诀第八》(简称《贯珠集》)。其有关上下文是这样的:“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与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两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是古人教幼儿的口诀,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那么请问,古人拿这个口诀教幼儿,现在还有人敢拿这个口诀来教幼儿吗?谁敢?事实是现在谁也不敢提这个口诀了,为什么不敢了?因为解放后王力著书告诉他们,一三五不论会产生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现在这个口诀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谁也不敢提这个口诀了。
      但是王力关于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这些论述是来至清初赵执信《声调谱》,王士祯《律诗定体》,董文焕《声调四谱》的,清以前文献里并不见这些名头。那么古人是如何看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的?
      我们来看红楼梦里香菱学诗一节: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这段关于学诗的论述,当然代表了曹雪芹和当时关于格律的看法。分析这段对话,我们看到当香菱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产生疑惑时,黛玉并没有象现代人一样照搬王力,说什么一三五不可不论,二四六未必分明,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拗救一类的对这个口诀的全面阐述,而是说: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我们从这段对话可以推知,当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作诗的格调规矩,而不仅仅是教幼儿的口诀。
      我们再来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一段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从人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不可恃为典要。“昔闻洞庭水”,“闻”、“庭”二字俱平,正尔振起。若“今上岳阳楼”易第三字为平声,云“今上巴陵楼”,则语蹇而戾于听矣。“八月湖水平”,“月”、“水”二字皆仄,自可;若“涵虚混太清”易作“混虚涵太清”,为泥声土鼓而已。又如“太清上初日”,音律自可;若云“太清初上日”,以求合于粘,则情文索然,不复能成佳句。又如杨用修警句云:“谁起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烽烟?”若谓“安”字失粘,更云“谁起东山谢太传”,拖沓便不成响。足见凡言法者,皆非法也。释氏有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艺文家知此,思过半矣。
     我们来分析王夫之这段话,王夫之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不可恃为典要。我们从这句话推知,当时人们是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恃为典要的,典要一词,据霜剑百度,是“经常不变的准则、标准”,这就是规矩,格律的意思,而不是教幼儿入门的口诀,不完善不全面的口诀能叫典要吗?王夫之说:若“今上岳阳楼”易第三字为平声,云“今上巴陵楼”,则语蹇而戾于听矣。按今天的说法,巴陵楼是三平尾,但是王夫之没有这么说,而是说这样不好听,可见当时也没有三平尾的说法,文中还有一些论述,如按今天说法就是拗救,大拗之类,但是王夫之也没有提这些名头,可见当时是没有拗救这种说法的。
     我们再从赵执信《声调谱》中的论述来进行推断,清代赵执信《声调谱》里有句话:“仄平仄仄平则古诗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 之也。” 仄平仄仄平就是王力所说的孤平,赵执信说“此格人多不知者”,可见当时的人不知道有孤平一说,赵执信又说:“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 之也”,可见当时的人只知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没有王力一样的人普及“一三五不可不论,二四六未必分明”这样的说法。
      我们还可以从唐代唯一谈论平仄的诗话《炙毂子诗格》进行推测,《炙毂子诗格》是中晚唐的著述,按人们的说法,这个时候格律已经定型,所以该书谈论的平仄不能再说不成熟、不完善。该书有一讦调体说道: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按今天的格律判断此句除了处于二四六的”种“应为平声而仄出律外,处于一三五的”一“和”隔“也应该是平声而为仄声出律了。但是《炙毂子诗格》没有说”一“和”隔“出律,可见当时是一三五不论的。
         结论是什么?那就是如果说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口诀作诗不对的话,元明清的诗人都错了,做的全不是律诗,只有改革开放后的诗人们做的才是律诗。

479

主题

330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9
贡献
3100
金钱
4310
发表于 2016-10-10 18: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重内容,今人重形式。不拘泥于形式,则内容自由奔放,过分拘泥于形式,便只剩下格律外壳了。王力没讲清格律诗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且语多涉格,言律则语焉不详,今日诗八股和文字游戏泛滥,的确难辞其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0 22: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赵执信 撰《谈龙录》摘抄:
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学者,既得名,转以其说骄人,而不知已之有失调也。余既窃得之,阮翁曰:“子毋妄语人。”余以为不知是者,固未为能诗。仅无失调而已,谓之能诗,可乎?故辄以语人无隐,然罕见信者。(少时作诗,请政阮亭,阮亭粗为点阅,其窍妙处吝不一示。因发愤三四月,始于古近二体,每体各分为二。盖古体有古中之古、古中之近,近体有近中之古、近中之近。截然判析明白,自此势如破竹,诗家窍妙,具得了然于心矣。)
造假者的坦白

点评

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学者,既得名,转以其说骄人,而不知已之有失调也。余既窃得之,阮翁曰:“子毋妄语人。”余以为不知是者,固未为能诗。仅无失调而已,谓之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0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07: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执信《声调谱》

《声调谱》计一卷,分《前谱》、《后谱》、《续谱》三部分。《四库全书总目》曰:“执信尝问声调于士祯,士祯靳不肯言。执信乃发唐人诸集排比钩稽,竟得其法,因著为此书。”《声调谱》的诞生,是赵执信不肯依附权贵性格的又一体现。《声调谱》在中国诗律史上首次发现古诗声调,赵执信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卷一】
  ○五言律诗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杜牧】
  野店正【宜平而仄】分泊,茧蠺初【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引丝【第三字救上句○亦可不救○二句律句中拗】。行人碧【宜平而仄】溪【宜仄而平】渡【拗句○第四字拗平,第三字断断用仄,今人不论者非】,系马緑杨枝【不对格而实对】。苒苒迹始去【五字俱仄○中有入声字妙】,悠悠心【此字必平救上句】所期【此必不可不救,因上句第三、第四字皆当平而反仄,必以此第三字平声救之,否则落调矣。上句仄仄平仄仄亦同】。秋山念君别【拗同第三句】,惆怅桂花时。

野店正分泊,茧蚕初引丝。行人碧溪渡,系马緑杨枝。
苒苒迹始去,悠悠心所期。秋山念君别,惆怅桂花时。

仄去仄平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上仄仄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落花【李商隐】
  髙阁客竟去【拗句起】,小园花【此字拗救】乱飞【此二句同前第五、第六句】。参差连曲陌,迢逓送斜晖。肠断未忍扫【同起句】,眼【此字仄妙】穿仍欲归【同次句】。芳心向春尽【同前第三句、第七句】,所得是沾衣。

髙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平入仄仄去?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去仄仄上?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二语误之也。
  七言不过于五言上加平平仄仄耳,拗处搃在第五、第六字上,七言之五、六字,即五言之三、四字,可以类推。
  起句第二字仄,第四字平者,如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或平仄仄平平俱可。若平仄平仄仄,则古诗句矣。
  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聮,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聮,则必不容不严矣。

=======================【卷二】 

  ○五言律诗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拗句】,未觧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拗句】,双照泪痕干。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平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春宿左省【杜甫】
  花隠掖【拗字】垣【平】暮,啾啾栖【平】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拗句】,数问夜如何。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平上仄平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通上通平入?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送逺【杜甫】
  带甲满天地【拗句】,胡为君【平】逺行。亲朋尽【可仄】一哭,鞍马去孤城【四句与前首起四句同调】。草木岁月晚【五仄字○朩月二字入声,妙。五仄无一入声字在内,依然无调也】,闗河霜【此字必平】雪清。别离已昨日【拗句中唐后无】,因见古人情。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逺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仄入仄平去?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入仄仄上?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登裴秀才小台作【王维】
  端居不出戸,满目望云山。落日鸟邉下,秋原人外闲。遥知逺林际【落日下三句皆拗】,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乗月,应【平声】门莫上闗。
端居不出戸,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乗月,应门莫上关。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入仄平去?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四仄】,往来成【平】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軰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平上仄仄去?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广陵逢薛八【孟浩然】
  士有不得志【五仄】,栖栖吴【必平】楚间。广陵相遇罢,彭蠡泛舟还。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风帆白日逺,何处更追攀。

============================

三羊评论:

1、赵执信的前文理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
2、赵执信的举例:【行人碧溪渡,系马緑杨枝。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3、赵执信的举例:【秋山念君别,惆怅桂花时。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4、赵执信的举例:【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5、赵执信的举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6、赵执信的举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7、赵执信的举例:【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8、赵执信的举例:【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9、赵执信的举例:【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0、赵执信的举例:【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1、赵执信的举例:【端居不出戸,满目望云山。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2、赵执信的举例:【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赵执信的前文理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与后文理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自相矛盾!
赵执信的后文理论,【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与唐朝诗人的十一个举例,自相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08:0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10 22:39
【清】赵执信 撰《谈龙录》摘抄:
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 ...

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学者,既得名,转以其说骄人,而不知已之有失调也。余既窃得之,阮翁曰:“子毋妄语人。”余以为不知是者,固未为能诗。仅无失调而已,谓之能诗,可乎?故辄以语人无隐,然罕见信者。

……
赵执信这段话中的“律调”,好象指平仄格律,又以乎指变格,然赵执信后来著《声调谱》,主要分析古诗平仄,其话中又说“然罕见信者”,那么“阮翁律调”应该指古诗平仄,因为近体平仄是人人可知的,不会搞这么神秘,也不会无人信。

点评

五七古,除却牵涉韵脚与非韵脚之外,并无声律可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08: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08: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11 08:05
阮翁律调,盖有所受之,而终身不言所自。其以授人,又不肯尽也。有始从之学者,既得名,转以其说骄人,而 ...

五七古,除却牵涉韵脚与非韵脚之外,并无声律可言!

点评

这是现在说法,有清一代专门研究古诗平仄规律,最后不了了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0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10-11 08: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之外另有一套律法,上者所用。相比之下,近体是普及版。就象现在每首乐曲都有不同调调,逐一去解很麻烦,要象专门学习乐理的。

点评

【近体之外另有一套律法】, 这是需要证明或证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08: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08:1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11 08:13
五七古,除却牵涉韵脚与非韵脚之外,并无声律可言!

这是现在说法,有清一代专门研究古诗平仄规律,最后不了了之。

点评

清朝有,并不等于唐朝就有。 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唐朝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08: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08: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可以从唐代唯一谈论平仄的诗话《炙毂子诗格》进行推测,《炙毂子诗格》是中晚唐的著述,按人们的说法,这个时候格律已经定型,所以该书谈论的平仄不能再说不成熟、不完善。该书有一讦调体说道: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按今天的格律判断此句除了处于二四六的”种“应为平声而仄出律外,处于一三五的”一“和”隔“也应该是平声而为仄声出律了。但是《炙毂子诗格》没有说”一“和”隔“出律,可见当时是一三五不论的。===============================================

三羊评论:
炙毂子是晚唐人士,如此理解或判断讦调体,当是大不应该的。讦调体的道理,与【金缺病的四九之犯】相同。如此说来,五言二四平仄交替,七言的四六平仄交替,初唐就有了。



○文二十八种病

  一曰平头,(或一六之犯名水浑病,二七之犯名火灭病。)二曰上尾,(或名土崩病。)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或名触绝病。)六曰小韵,(或名伤音病。)七曰傍纽,(亦名大纽,或名爽绝病。)八曰正纽,(亦名小纽,或名爽切病。)九曰水浑病,(或本九曰木枯病。)十曰火灭病,(或十曰金缺病。)

第九,水浑病,谓第一与第六之犯也。
假作《春诗》曰:“沼萍遍水缬,榆荚满枝钱。”又曰:“斜云朝列陈,回娥夜抱弦。”释云:“沼”文处一,宜用平声;(‘池’好。)“回”字在六,特须宫语。(宜‘趋’。)一为上言之首,六是下句之初,同建水浑,以彰第一。且条嘉况,开示文生,制作之家,特宜监察。三隅,已发,一角须求,聊说十规,以张群目。

第十,火灭病,谓第二与第七之犯也。
即假作《闺怨》诗曰:“尘暗离后镜,带永别前腰。”又曰:“怨心千过绝,啼眼百回垂。”释曰:“暗”文处二,宜用“埋”、“生”之言;“眼”字居七,特贵“眸”、“行”之语。“离”当阴位,命于南方,用字致尤,故云离位火灭,因以名焉。

第九(又),木枯病,谓第三与第八之犯也。
即假作《秋诗》曰:“金风晨泛菊,玉露宵沾兰。”(一本“宵悬珠”)。又曰:“玉轮夜进辙,金车昼灭途。”释曰:“宵”为第八,言“夜”已精;“夜”处第三,论“宵”乃妙。自余优劣,改变皆然,聊著二门,用开多趣。

第十(又),金缺病,谓第四与第九之犯也。
夫金生兑位,应命秋律于西,上句向终,下句欲末,因数命之,故生斯号。即假作《寒诗》曰:“兽炭陵晨送,鱼灯彻宵燃。”又曰:“狐裘朝除冷,亵褥夜排寒。”  释曰:“宵”文处九,言“夜”便佳;“除”字在四,云“却”为妙。自余致病,例此成规。告往知来,自然多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08: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11 08:18
这是现在说法,有清一代专门研究古诗平仄规律,最后不了了之。

清朝有,并不等于唐朝就有。
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唐朝声律!

点评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12: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08: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11 08:48 编辑

第十,火灭病,二七之犯也。
即假作《闺怨》诗曰:“尘暗离后镜,带永别前腰。”又曰:“怨心千过绝,啼眼百回垂。”释曰:“暗”文处二,宜用“埋”、“生”之言;“眼”字居七,特贵“眸”、“行”之语。“离”当阴位,命于南方,用字致尤,故云离位火灭,因以名焉。

第十(又),金缺病,谓第四与第九之犯也。
夫金生兑位,应命秋律于西,上句向终,下句欲末,因数命之,故生斯号。即假作《寒诗》曰:“兽炭陵晨送,鱼灯彻宵燃。”又曰:“狐裘朝除冷,亵褥夜排寒。”  释曰:“宵”文处九,言“夜”便佳;“除”字在四,云“却”为妙。自余致病,例此成规。告往知来,自然多悟。

《文二十八种病》中的【二七之犯火灭病】与【四九之犯金缺病】,所针对的都是两句之间的【二/二】俩字或【四/四】俩字的,并非针对本句之间的【二/四】俩字。

【讦调】的说法,所针对的应是七言诗句的【六/六】俩字,也即【种/限】俩字。再说,“讦”是“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之意”,炙毂子说【讦调】,并没有说是【出律、失律或病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08: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10-11 08:14
近体之外另有一套律法,上者所用。相比之下,近体是普及版。就象现在每首乐曲都有不同调调,逐一去解很麻烦 ...

【近体之外另有一套律法】,
这是需要证明或证据的!

点评

变律只是一个过程,最后必然全无近体之形,但要向下证明却难,很多人不识其理,有识的也未必识全。可参照音乐的各个派别。音乐还有乐谱可容易分辨,于字上就很难分辨,有一丝体会就很不错了。但只要感知其发展轨迹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08: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10-11 08: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11 08:49
【近体之外另有一套律法】,
这是需要证明或证据的!

变律只是一个过程,最后必然全无近体之形,但要向下证明却难,很多人不识其理,有识的也未必识全。可参照音乐的各个派别。音乐还有乐谱可容易分辨,于字上就很难分辨,有一丝体会就很不错了。但只要感知其发展轨迹就可以认作为证据。

点评

唐朝近体诗的声律,是四声25法。 也即:二五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09: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09: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10-11 08:57
变律只是一个过程,最后必然全无近体之形,但要向下证明却难,很多人不识其理,有识的也未必识全。可参照 ...

唐朝近体诗的声律,是四声25法。可以换头,可以折腰。

也即:二五可以同平,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10-11 0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般规则,按照这一般性,加上运用时不至于出现孤平、三平尾便完整了。口诀的特征是便于记忆,说出一般情况,不像论文需要非常严谨。

点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般规则】 这是唐人的说法,还是清人的说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2:02
你的说法,唐朝是没有如此说法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1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10-11 11: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此句仅言平平平仄仄句式,当第三字为仄时,造成三连仄,其第一字不可用仄,(原第一字可平可仄)否则落调也。王力赞成此说。唐杜甫律亦有此病句。

点评

说杜甫哪句是病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10-11 11:15: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不论好象都能找到依据和理由,所以,还是选择一个更多被应用的做为规则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10-11 11: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10、赵执信的举例:【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赵举十一例,唯此例为仄平仄仄仄。其它十例均为平平仄仄仄。
(.但因见古人情句中的因字应仄而平救上句孤平,故无不合律处。雨梦此论不拟因此与人争论,自可漠然不予理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12:0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11 08:30
清朝有,并不等于唐朝就有。
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唐朝声律!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点评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你的意思,赵执信研究的不是唐朝近体诗的声律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1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10-11 12: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11 11:07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此句仅言平 ...

说杜甫哪句是病句?

点评

4.2仄平仄仄仄(仄收孤平句):9句 暂往比邻去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别离已昨日 北庭送壮士 世人共卤莽 物微意不浅 远惭句漏令 济时敢爱死 杜甫五律623首,这是1至208首的仄起三仄尾病句9例。杜诗五律共有16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16: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10-11 12: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10-11 21:19 编辑

起句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此在首聮,唐人亦有不拘者,若二聮,则必不容不严矣。//
此言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句式唐人虽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来救。即用孤平拗救句(仄平平仄平,三平句)及孤仄句(平平平仄平,四平句来救。
这里指小拗句(仄仄仄平仄)也要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13: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10-11 12:09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你的意思,赵执信研究的不是唐朝近体诗的声律吗?

点评

赵执信研究的是唐诗拗体和古体诗平仄,至于平仄正格,当时应是人人可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1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11 09:40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般规则,按照这一般性,加上运用时不至于出现孤平、三平尾便完整了。口诀的特征 ...

你的说法,唐朝是没有如此说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1 13: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句第三字平,下句第三字可仄;若上句第三字仄,下句第三字断宜平】
赵执信只是这一句,就难以解释唐朝近体诗的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0-11 13: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成熟的果子与成熟的果子味道自然是不一样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诗的韵律也一样。我们不能将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当作成熟的来用。
作者引用黛玉论诗的一段话很有道理。诗的韵律当然是“末事”,连所用的词句不是很恰当也还只是“末事”,这些出错了也只不过说写的诗不好,出不了大事;若是“立意”错了,就很难说结果怎样了,说不定会出大事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拿今人的角度来说立意很好,但在当时被“满门抄斩 ”,难道不是这诗句“立意”惹的祸吗?
不仅仅诗如此,任何文体都如此。如书信的格式也是末事,出一点差错也没什么大问题,但书信的内容就不是末事了,一出差错就可能成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10-11 16: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10-11 16:19 编辑
言哉 发表于 2016-10-11 12:21
说杜甫哪句是病句?

4.2仄平仄仄仄(仄收孤平句):7句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别离已昨日
北庭送壮士
世人共卤莽
物微意不浅
济时敢爱死

杜甫五律623首,这是1至208首的仄起三仄尾病句7例。杜诗五律共有16例。

点评

这可不是病句,即使不合律都不能叫病句。何况仄平仄仄仄并不是什么忌讳,用的巧只会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19
这首可能不是近体诗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1

帖子

3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1
贡献
90
金钱
112
发表于 2016-10-11 21: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11 16:16
4.2仄平仄仄仄(仄收孤平句):7句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这首可能不是近体诗吧?

点评

这个冒牌货的“游山玩水”,你是怎么偷盗别人网名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2:55
先生指的是哪一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1:12: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11 13:19
清朝的古诗平仄研究当然研究的是唐朝古体诗平仄规律。历朝历代任何一本格律书都是以唐诗为例。
你的意思 ...

赵执信研究的是唐诗拗体和古体诗平仄,至于平仄正格,当时应是人人可知的。

点评

【赵执信研究的是唐诗拗体】,与【唐诗拗体和古体诗平仄】,是什么关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10-11 21: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山玩水 发表于 2016-10-11 21:06
这首可能不是近体诗吧?

先生指的是哪一首?

点评

这个冒牌货,你是怎么偷盗别人网名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2:57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别离已昨日 北庭送壮士 世人共卤莽 物微意不浅 济时敢爱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10-11 2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11 16:16
4.2仄平仄仄仄(仄收孤平句):7句
亦知戍不返
幸因腐草出

这可不是病句,即使不合律都不能叫病句。何况仄平仄仄仄并不是什么忌讳,用的巧只会好。

点评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落调句都不是病句,那还有什么可讨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1 2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5 1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