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7 14: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7 14:48 编辑
从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九------永明体到近体诗之量子化跃升
-----驳徐青的渐进论
徐青先生是当代知名的诗词史学者,对中国诗词进化史有精到的研究。但有些观点不敢认同。比如对唐代诗人的贡献有贬低之嫌。我已专文反驳。这里只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等违背文学史的现象?除了研究者的粗心之外,应该和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关。也即如何客观地评价社会进程?
文体变化其实和社会制度变化有类似之处,即每一次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而不是简单的量变。比如所论永明体到唐近体,徐青认为在永明体中就存在粘式律和对式律之争,到了一定阶段自然是会发展到粘式律,所以认为唐初沈佺期宋之问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认为即使没有沈宋也会发展到粘式律----这才是非历史的观点。这种观点否定了人在推动历史方面所起的作用,违背了了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符合了当今一股取消主义的思潮,否定积极推进社会变革的正能量,这种思想是极为有害的。具体说明如下。
永明体诗歌是在汉魏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由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之说,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点在于:
1, 在诗句中讲究四声搭配,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句之内四声悉异。在此思想指导下产生了五言律句,这是一个巨大进步。
2, 每两句组成句尾上仄下平的一联,每首诗由数联构成。
3, 每联联义多数对偶,形成对称美。
4, 诗作趋向短小精悍,义深境美。特别是五言八句诗作尤多,为后来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但与后来的近体相比,还有下列问题没有解决:
1, 所有诗人没有遵守四声八病之说。比如有一半数量的诗作没有避免平头,即联内平仄失对。
2, 各联之间平仄如何搭配?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每首诗是任意的,随机的。比如诗人们所喜用的五言八句诗来说,是由四联组成的。如果这四联皆是平仄相对的合格律联,那么他们组成一首律诗有八种粘对组成方式:
1粘粘粘 粘式律
2对对对 对式律
3粘对粘 混合律
4对粘对 混合律
5粘粘对 混合律
6粘对对 混合律
7对对粘 混合律
8对粘粘 混合律
----而且这八种粘对方式出现的几率是均等的,在沈宋之前所有诗人的诗作中,没有哪一种表现出数量的优势。可见徐青说“出现了粘式律的优势”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也就是说,若无人为有意识 干预,粘式律出现的几率只有八分之一,与其他对式律、混合律没有区别。
3, 约句准篇:律诗多少句最为合适。
4, 对仗句使用的数量和位置。
其中最大难度应是粘对律的确定。因变化多,差异小,没有规律可循。那么如何确定了粘式律?这就属于沈宋的创造性的劳动。似乎他们执行了这样一个原则:简单易记,又富有灵活变化。若从规则的简单来说,显然皆粘或皆对是最易记易操作的。但若皆对,则四联全是相同的拼凑,十分单调。只有皆粘,才显得灵活多变。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的创作实验,应该包括互相唱和和评价,终于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共识,于是几乎在一夜之间,粘式律风靡全国。这就是律诗产生的一次质变。沈宋和杜审言等诗人,自然是这次改革的领军人物。所以《新唐书•宋之问传》有一段话赞扬沈佺期、宋之问对近体诗声律定格的贡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曰沈宋。”大唐史书肯定并记载了这次改革:实际进行了一次文体变化的量子化跃升,沈宋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