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10-4 22: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10-4 23:04 编辑
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
我们是当代诗词的青年创作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所倡导的以完全取消入声和大规模缩减韵部为主要标志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其导向和最终结果将是取消《平水韵》而改用现行普通话写作诗词,为此,我们表达如下反对意见。
一、「声韵改革」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品质
传统诗词是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遵循的音韵系统是历史形成的一种惯例。荀子曰:「约定俗成谓之宜」,适用于近体诗的《平水韵》肇源于隋末《切韵》,迄今千余载,可谓世界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书面文学的标准语音体系。它为我国的诗歌宝库带来了星光璀璨的诗人群体和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如果不了解这一语音体系,就不可能真切地领略中国传统诗词的音韵之美、风骨之胜。
今天,我们任何一个诗词写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若想提高自己的诗词艺术修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古代优秀诗人学习。这种学习只能通过阅读古人的作品来实现,但古人的语言环境与今人已大不相同,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古人的语言,体会他们的表达习惯,才能深刻领悟其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古人创造的大量词汇、典故、成语等,平仄和谐,具有特定的音声之美。这些词语的应用,要求遵循行文作诗的特定规律。这些特定的效果和特定的规律背后,潜伏着我们母语独特的语言学原理,它深嵌在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对我们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所谓「声韵改革」将会使很多词汇原本和谐的声律发生紊乱。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声律出现紊乱,必然扭曲诗词作者的思维方式,损害传统诗词内在的文化品质。
二、「声韵改革」将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
传统诗词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的语言形式、语言特征和语音系统共同构成了这些特定的诗歌体裁的整体内涵。这种整体性正是体现在《平水韵》与近体诗、《词林正韵》与词以及《中原音韵》与北曲、《洪武正韵》与南曲相互依存的文学传统上。单纯地将语音系统从一种特定的诗歌体裁中剥离出来,将会严重破坏诗歌形式与其价值内涵的完整性。这种轻率的「声韵改革」,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极不负责。
《平水韵》始终不是一种活在口头或曾经活在口头的现实语音,而是一种拟合的、长期保持恒定的「书面语音」。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指出:「它只代表一种被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这种语音系统纯然是属于书面语言的;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是基本上遵守着这一个语音标准。」毫无疑问,这一音系与任何一种现实的口语语音都存在偏差,但它可以构成中国各大方言的最大公约数(吴宓语)。我国各大方言、各地方的人,用《平水韵》作诗,虽有少许偏差,都能基本合用。那种认为古代的现实语音与《平水韵》完全吻合,只是到了现代才出现偏差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千年以来,现实的语音、词汇在不断流变,而前人并没有根据当时的口语来修订《平水韵》,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因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需要有某种恒定不变的基石,来维系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稳定性。不论现实怎样风云变幻,它都能贯穿整个民族的历史,凝聚整个民族的文化与人心。
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民族融合、大迁徙、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其他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造成现实语音的重大变化。现代科技则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使语音的传播更加迅疾,同时也可以使语音的改变更加迅疾。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会是我们民族从此一成不变的终极语音或不再发生突变的语音。我国任何一种大的方音,都存在成为普通话的潜在可能性。如果我们今天以现实语音为依据修改韵书,那么我们的后人,也可以依据他们的现实语音再次修改韵书。这是剪断文化血脉的行径,这样人为地频繁修改,传统诗词创作的标准语音系统将不复存续,维系整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石将无法稳固,势必造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破碎和消解。
三、「声韵改革」割断了与海外的文化纽带
中国传统诗词以其辉煌的成就和独特的声韵,而成为世界文学园中的一枝奇葩。由于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在中国大陆出现了断层,而在港澳台地区却一直绵延不绝,传统诗词的固有声韵规范没有动摇。中国传统诗词的影响还远及日本、韩国、东南亚,成为这些国家中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家活跃着不少汉诗作者和汉诗组织,千百年来,他们同样遵循着中国传统诗词固有的声韵规范。近现代以来,随着华人的迁徙,在欧美国家,同样有着大量中国传统诗词的写作者,他们也同样遵循着中国传统诗词自古以来固有的声韵规范。因此, 中国传统诗词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是中华古老文明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一个有力证明,也是将全世界华人维系在一起的一根文化纽带。如果作为母体的祖国大陆擅自进行所谓的「声韵改革」,无异于割断了这根文化纽带,至少给学术交流、酬唱雅集等活动带来极大不便。而诗词带给全世界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交流、酬唱雅集,而是与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紧密相关,与民族认同感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青年对周边国家拿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去「申遗」而义愤填膺,那么,我们是否首先应该制止身边那些以「改革」名义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呢?
四、「平水韵」的价值不仅仅在格律诗写作
格律诗所采用的《平水韵》代表了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一音系最初由隋末颜之推、萧该、卢思道等著名文学家、音韵学家加以整理和审定,最终在南宋《平水韵》成型。由于这一音系的系统性、严整性,今人可以通过它上溯上古音,下探当代汉语方音,成为研究汉语历史音韵的重要进阶,因而具有非凡的语言学价值。在国学研究的整体架构中,它并非仅仅为格律诗的写作而存在。
五、实践证明「声韵改革」行不通
凡是优秀的旧体诗人,都具有较高的古典文化修养,写作诗词时的遣词下字,具有一种独特的「古典诗词思维习惯」,他们不能接受这种思维习惯受到干涉和扭曲,自然而然地会抵制所谓的「新声韵」。因此,虽然中华诗词学会倡导“声韵改革”多年,但用「新声韵」创作的佳作几近于零。几乎所有当代优秀的旧体诗人,都不用「新声韵」写作。改革开放后受教育的年轻一代,总体文化水平高于上一代人,因而对「声韵改革」的抵制甚至更强烈。几乎所有的网络诗词论坛,都是《平水韵》的一统天下。
中华诗词学会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体,他们的「声韵改革」的实质,就是简化声韵,降低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固有标准,来迁就部分文化不高的老干部和其它不合格的诗词写作者。这种短视的「改革」,把媚俗附势当作与时俱进,以消解文化传统为代价,并严重误导诗词初学者和一般爱好者。网络诗人法雨尖锐地指出:「一个摄影师会同意一辈子只用傻瓜相机吗?一个职业车手会同意一辈子只开卡丁车吗?一个芭蕾舞演员会同意一辈子只跳街舞吗?如果诗词是一棵树,那么古典文化就是它的土壤。声韵改革就是把这棵树移植到鱼缸里。脱离了土壤,浇的水再多,能活吗?」失去了优秀诗人的支持,特别是优秀青年诗人的支持,「声韵改革」失败的命运已不可避免。
实践证明,中华诗词学会的「声韵改革」只能导致劣诗泛滥、伪诗横行,目前充斥报刊杂志的「老干体」就是明证。那些以为传统诗词的写作如同喝水般容易的人,请看在祖先的份上,尽快改弦更张,努力加强古典文学修养,不要再羞辱前人,贻误后人了。
中华诗词学会虽然提出「双轨并行,今不妨古」,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迫于目前《平水韵》仍占主流地位的现实,而不得已采取的妥协策略。其政策导向,无疑是要逐步取消《平水韵》,过渡到「新声韵」的「一轨制」的。新声韵易,平水韵难,「双轨制」看似平等,实质上却是双重标准,利用人们趋易避难的心理,倡导其一,打压其一。试想,如果博士毕业可获得博士文凭,高中毕业亦可获得博士文凭,你还会费力去完成本科、硕士、博士这一系列的学业吗?恐怕要不了几年,所有的「博士」都是高中毕业生了,这就是中华诗词学会「双轨并行」的秘密所在。
我们呼吁中华诗词学会停止推动误入歧途的“声韵改革”,同时呼吁国家教育部门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增设有关诗词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懂得敬畏的心灵。
本宣言公开征集签名(要求实名或常用网名、笔名,或实名与网名并签),亦欢迎支持中华诗词学会「声韵改革」的人士的辩驳和论战。
起草人:眭謙(伯昏子) 徐晉如(胡馬)2008-11-02
----事实证明这篇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只要你用平水韵把诗写好,群众爱读,你就取得了成功。反之,若新韵诗集销量大增,而古韵诗集无人问津,等于古韵失败!让作品说话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