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9|回复: 12

音韵的原理和使用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30 15: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9-30 17:29 编辑

音韵的原理和使用

    发现汉语四声并将用于诗句,这是诗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大事!
    发现四声的是南朝的沈约。然而沈约制定的四声,那是沈约按自己的口音制定的。这个四声是在一个具体条件下得出的一个具体的结果。当在另一个不同的条件下时,则所得出的就是另一个结果。
    沈约的四声是以南京话辩出的四声。沈约之后,其他地方的四声韵书遂随之蜂起。发现南北四声不尽相同的则是颜之推。颜之推凭其切身体会,对不同地方的四声有精到的论述。
    颜之推祖籍瑯玡临沂人,随祖迁往南京。后几经皇权变换,“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也。”他认识到中国之大,方言之多,历史之久,语音之变,要有一个统一于全国的声韵共同尊守,于是《切韵》就在隋代陆法言的笔下产生了。
    《切韵》的四声是以洛阳音为基础的。《切韵》四声对于如此广大的全国人中,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它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某一个人的口音的,它只能在字面上求得一致。唐近体诗是以《切韵》四声为准的,因此当近体诗形成一种定体之后,世世代代的人就都只有以《切韵》为准,只认这字面上的一致,不求它是不是完全合于自己的口音了。这就是1300年来的现实。这是一根牢固的传承练条,只要汉语和近体诗这种形式存在,这根练条就是牢不可断的!
    如今,竟有人想割断这根历史链条,重起炉灶去另搞一个音韵系统;虽然这个音韵糸统在原理上就普通话这一地方语音来讲最为合理,但它是以传统形式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更因1300年来的旧韵之峰高耸入云,且现在还不断有比历代更多的人群在为这座高峰添砖加石,你想挖倒这座高峰,代之以用新材料垒起的小土包强加于人,这显然是难以为人接受的!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30 15: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声,是沈约的创造,而不是发现!

点评

有道理。确实有创造的成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30 23: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30 16: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因1300年来的旧韵之峰高耸入云,且现在还不断有比历代更多的人群在为这座高峰添砖加石,你想挖倒把这座高峰,代之以用新材料垒起的小土包强加于人,这显然是难以为人接受的!
-------义正辞严,慷概激昂,对吟者流,醍醐灌顶,震聋发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30 23: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30 15:12
四声,是沈约的创造,而不是发现!

有道理。确实有创造的成分。

点评

《文镜秘府论》摘抄: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03: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 03: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1 03:50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30 23:52
有道理。确实有创造的成分。

    《文镜秘府论》摘抄: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从以上沈约牵强附会的说法,可以看出:沈约的【四声】,附会于神农的【四象】;沈约的【八体】,附会于神农的【八卦】。五声【宫商角徵羽】,【宫商】的并类,牵强的理由,来源于《周礼》。商不合律,与宫同声。

    沈约的“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与魏秘书常景为《四声赞》曰:“龙图写象,鸟迹摛光。辞溢流徵,气靡清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浮景玉苑,妙响金锵”。其中的【四声】,无疑就是犹如神农四象的【平、上、去、入】;其中的【八体】,自然就是神农如同八卦的【平头、上尾、鹤膝、蜂腰……】。

    初为【八体】后成【八病】,或谣传或讹传的时间,大致当在隋唐年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 06: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1 07:04 编辑

颜之推祖籍瑯玡临沂人,随祖迁往南京。后几经皇权变换,“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也。”他认识到中国之大,方言之多,历史之久,语音之变,要有一个统一于全国的声韵共同尊守,于是《切韵》就在隋代陆法言的笔下产生了。===================

切韵,是极为少数方言杂烩。
切韵,不是语言的统一标准!

依据他们了了几个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传播媒介,预想搜尽全国方言,完全就是不可能!
相对于某种方言来说,懂这的,即可会读也可会听,不懂的,只可知之不可读之!
切韵的丰功伟绩,在于本地与外地的书面交流语言,
从书面上了解外地的字调和字韵,具有广阔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6-10-1 08:5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韵的生命力不是因他游离于方言之上,而是由于切韵与近体诗相结合,而近体诗又上升到国家考试(试贴诗)的地位,所以有适用范围广,延续历史长的特点。如果没有科举考试的抬举,陆法言的切韵必将和隋代其他韵书一样,被新编的韵书取代。

点评

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 这是自身的能力或生命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09:59
近体诗的盛行在于它自身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不在于官家科考!八股文也是官家科考,为什么人们只当敲门砖,不但不盛行且令人厌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0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8: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6-10-1 08:51
切韵的生命力不是因他游离于方言之上,而是由于切韵与近体诗相结合,而近体诗又上升到国家考试(试贴诗)的 ...

近体诗的盛行在于它自身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不在于官家科考!八股文也是官家科考,为什么人们只当敲门砖,不但不盛行且令人厌恶?

点评

咱们说的是切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0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6-10-1 09:0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千多年虽然近体诗一直用平水韵,但现在新韵用于近体诗也不是没有可能,原因是帝制的推翻,新文化运动的推广,国学传统出现隔断,新一代人再没有传统束缚下,完全自由地用韵,各种新韵书叠出,占半壁江山与平水韵分庭抗礼,成为必然,君不见新韵论坛发贴量要超过旧韵论坛吗?

点评

那是当然!有时垃圾堆积如山,远远压过有用的东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1 09: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6-10-1 09:35: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10-1 08:59
近体诗的盛行在于它自身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不在于官家科考!八股文也是官家科考,为什么人们只当敲门砖, ...

咱们说的是切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09: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6-10-1 09:00
一千多年虽然近体诗一直用平水韵,但现在新韵用于近体诗也不是没有可能,原因是帝制的推翻,新文化运动的推 ...

那是当然!有时垃圾堆积如山,远远压过有用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10-1 09: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6-10-1 08:51
切韵的生命力不是因他游离于方言之上,而是由于切韵与近体诗相结合,而近体诗又上升到国家考试(试贴诗)的 ...

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
这是自身的能力或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4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