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5|回复: 1

音韵的原理和使用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30 15: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9-30 17:30 编辑

音韵的原理和使用

    发现汉语四声并将用于诗句,这是诗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大事!
    发现四声的是南朝的沈约。然而沈约制定的四声,那是沈约按自己的口音制定的。这个四声是在一个具体条件下得出的一个具体的结果。当在另一个不同的条件下时,则所得出的就是另一个结果。
    沈约的四声是以南京话辩出的四声。沈约之后,其他地方的四声韵书遂随之蜂起。发现南北四声不尽相同的则是颜之推。颜之推凭其切身体会,对不同地方的四声有精到的论述。
    颜之推祖籍瑯玡临沂人,随祖迁往南京。后几经皇权变换,“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他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也。”他认识到中国之大,方言之多,历史之久,语音之变,要有一个统一于全国的声韵共同尊守,于是《切韵》就在隋代陆法言的笔下产生了。
    《切韵》的四声是以洛阳音为基础的。《切韵》四声对于如此广大的全国人中,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它是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某一个人的口音的,它只能在字面上求得一致。唐近体诗是以《切韵》四声为准的,因此当近体诗形成一种定体之后,世世代代的人就都只有以《切韵》为准,只认这字面上的一致,不求它是不是完全合于自己的口音了。这就是1300年来的现实。这是一根牢固的传承练条,只要汉语和近体诗这种形式存在,这根练条就是牢不可断的!
    如今,竟有人想割断这根历史链条,重起炉灶去另搞一个音韵系统;虽然这个音韵糸统在原理上就普通话这一地方语音来讲最为合理,但它是以传统形式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更因1300年来的旧韵之峰高耸入云,且现在还不断有比历代更多的人群在为这座高峰添砖加石,你想挖倒这座高峰,代之以用新材料垒起的小土包强加于人,这显然是难以为人接受的!

9

主题

186

帖子

9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5
贡献
246
金钱
364
发表于 2016-10-5 15: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四以后出现的新体是自由诗。徐志摩、林徽茵的都很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