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30 12:48 编辑
【转帖】再谈定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诗词理论中许多用词需要严谨,否则会由于定义不同而产生误解,会因没有共同标准影响交流。比如下列词汇,会常常产生误解,故认为应该如下简要定义: 1, 律句。律诗中符合格律的句子。一般指五言和七言。有两个特点:⑴句法结构上二下三(五言)或上四下三(七言)⑵符合平仄两两交换的声律。 2, 近体诗。指唐代创建的一种新型的诗体,包括绝句(五言或七言律绝)、律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排律(句数多于8句)。 3, 平水韵。也叫诗韵。是自《切韵》诞生以来到现在古典诗的用韵。清朝版的叫佩文诗韵,用于词韵的叫《词林正韵》。 4, 曲韵:指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5, 新韵:指现代的普通话韵。目前的韵书是《中华新韵(十四韵)》。(民国时期有《诗韵新编(十八韵)》)因保留入声字,但有部分入声字派入三声,属于不成熟的新韵)。 6, 对偶。一种修辞方法,利用相似的词语结构或句型的重复,获取加强印象的语言效果的方法,可以利用于各种文体。 7, 对联。两个对偶句可以组成一幅对联。一般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类似、词性相当、及符合各种传统对法。 8, 对仗。律诗中的对偶句或出现于其他文体中类似于律诗中的对偶句叫对仗句,使两个对偶句成为对仗句的过程或结果都叫对仗。由律诗格律决定了对仗句具有两个特点:⑴平仄相对(律诗首句入韵的首联是特殊对仗句);⑵忌同位重字。 9, 音节。即音乐节奏。律诗中的两字一节或一字一节现象,即朗读节奏,即221或2221划分,不受律句细部意义节奏节移动所影响。 10, 意节。按照语法结构构成的意义节奏,不受两字一节的音节所限制。可以是一字、两字、三字或更多字一节。对联一般要求按意节相对和平仄交替。 11, 今音。即普通话音。 12, 古音。即切韵。(切韵一般称为中古汉语,非指上古音)。 13, 孤平。按王力定义的律诗之大忌的孤平,只有三种句型: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三种。 14, 律诗大忌:⑴孤平;⑵三平尾。 15, 拗。拗句。拗律。拗救。拗,与律相对。律诗中不合标准平仄句式的句子叫拗句。拗可以分为小拗、大拗和特殊拗句三种。含有多句大拗句又未救的律诗叫拗律。拗救:分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本句自救的目的是避免孤平的产生,对句相救的目的是取得平仄数量的平衡。 符合一三五不论的拗句叫小拗,不符合二四六分明的拗句叫大拗。五言“平平仄平仄”句式叫特拗。 小拗可救可不救,大拗多数须下句救。特拗不需要救,所以又叫准律句。 16, 声律和合律:平仄两两交替的诗句叫合乎声律。合律:⑴合乎声律;⑵合乎诗的格律。注意词律是词谱,一般不讲合乎词律,只须讲合乎词谱。 17, 汉语语音体系和声律系统:汉语到目前为止统一的语音体系只有两种:古音(切韵)体系和今音(普通话)体系。曲韵(中原音韵)属于北方汉语,现在应划归没有入声的普通话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