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7|回复: 1

徐人健《【般涉调•耍孩儿】戏说散曲结社》赏析

[复制链接]

213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栏目顾问

中华玉律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884
贡献
11403
金钱
16442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9-28 19: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人健《【般涉调•耍孩儿】戏说散曲结社》赏析

   读罢徐人健《【般涉调•耍孩儿】戏说散曲结社》,不禁让我连连称妙。其散套如下:
【般涉调•耍孩儿】戏说散曲结社
豫章曲韵迎风醉,九月花开香万里。众人拾火火光迷,百年声调喜如归。千秋天籁何时集?一社淡然潇洒为。和谐戏,今朝兴起,唱响江西。
〔五煞〕浔阳郡,韵文基,宜春景德同相会。抚州上饶柔情比,更有洪城一梦奇。兰亭意,群儒着墨,写尽心扉。
〔四煞〕齐声唤,万人随,虔城吴楚咽喉寄。赣鄱大地相逢慰,昂首遥看笔墨挥。
风光对,蓝图甚美,俚句添晖。
〔三煞〕都市美,五江威,牛郎织女天仙配。玉皇旨出心儿碎,喜雀桥连百折题。
千秋岁,歌承江右,舞盖清规。
〔二煞〕创刊号,展佳期,鹃花翠柳新章媚。你抛俗语乡情积,我倚书窗日夜吹。
谁知累,无端寻觅,怕说身疲。
〔一煞〕事何急,老何依,衰容岂管他年泪。古稀愿作儿郎辈,老伴床头莫说亏。
冬将退,新丫待发,春再轮回。

〔尾声〕今日事,他日迹,任凭煲贬任凭废。秋鬓当自长无悔。

   其散套好在哪里呢?
   其一选材巧妙。2015年,是江西诗词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出现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江西诗词》的主编胡迎建先生全票当选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填补了自江西诗词学会成立以来没有人任这个职务的空白。另一件便是徐人健先生亲手建立了江西散曲社,填补了江西散曲界多少年来没有省一级散曲组织的空白。就韵文而言,无论是吟诗,还是填词,还是作曲,取材都要小中见大,反映时代的特色,这样的作品方能够流传久远。
    如唐代杜甫他用奇特的想象吟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他用奇特的想象“斫却月中桂”,来比喻平定安史之乱,抒发了“忧国爱民”之志,只有平定安史之乱,“清光应更多”,杜甫也能够回家与妻子团圆了。
    再如宋代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词云“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他借用杜甫的诗意,委婉曲折的抒发了对南宋朝廷投降派当道的不满之情,只有“斫去桂婆娑”,清除了投降派,方能“还我山河”,回我家乡。
    同理,徐人健先生紧密联系生活,联系现实选材,用短短三百来字的散套,窥斑见豹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传统诗词复苏并逐步走向繁荣的现实。曲作还反映出江西散曲社如何建社、做了那一些工作以及自己尽管“秋鬓”斑白,依旧准备为散曲以及戏剧的理论研讨、创作实践而出谋划策,筹钱出力的决心。


     其二曲味浓厚。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浓厚曲味,主要有:
     1.对偶。不难看出作品多种多样的对偶用法真可谓炉火纯青。既有单音节词与单音节词的对偶而组成的双音节词的用法,如“吴楚”、“赣鄱”、“笔墨”、“日夜”、“寻觅”等;又有专用名词与专用名词的句中自对,如“宜春”对“景德”、“抚州”对“上饶”、“牛郎”对“织女”等;还有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与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的句中自对,如“鹃花”对“翠柳”等。此外,句与句的对偶也颇为工整,如流水对“齐声唤,万人随”。
    2.反复。 为表达思想感情或者浓厚曲味的需要,有意连续或间隔地重复使用某一字、词或句的修辞手法叫反复。按常规,写诗填词要避免同一个字或词重复出现;但曲则不同,必要的重复,出于作者匠心,往往能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如“事何急,老何依”,是两个“何”的反复,“今日事,他日迹”是两个“日”的反复,“任凭煲贬任凭废”是两个复音词“任凭”的反复。这一些反复,便起到了浓厚曲味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作者胸有成竹,排除万难,只要“今日”踏踏实实的工作,就一定会有“来日”丰收的办法与信心。
    3.其他修辞手法有:顶真,如“众人拾火火光迷”的“火”与“火”句与句之间用词的顶真法,将两个单句天衣无缝的连在了一起。借代,如用“五江”、“江右”皆指代“江西”,用“豫章”、“洪城”指代南昌等等。


    其三曲风俗中见雅。前人论诗之流派往往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其实“浪漫主义”也离不开“现实”的土壤,“现实主义”也并非没有奇特的想象。如杜甫“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想象哪里会不奇特呢?   
    论词之流派往往是“婉约”与“豪放”。其实,婉约派词人也往往会有“豪放”的一面,豪放派词人也往往会有“婉约”的一面。如南宋辛弃疾,写下“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之句。“人道是”恐怕是指杜甫吧!唐代的安史之乱毕竟被平息,杜甫的望月而思乡最终方得实现。而身为朝廷命官的辛弃疾却委婉抒发了我何尝不希望朝廷清除投降派,从而收复失地衣锦还乡呢?抒写无家之痛,乃是“万不得已”之情。
    论曲之流派,往往是“文采派”与“本色派”。文采派词人也往往会有“本色”的一面;而本色派词人也往往会有“文采”的一面。徐人健先生之散套连一个增衬也没有,颇具文采派的曲风。但全篇通俗易懂,连用典也明白如话。如“天籁”、“兰亭”、“牛郎”、“织女”、“天仙配”、“玉皇”、“鹊桥”、“古稀”等等。
    曲风俗中见雅,还表现在处理“仄仄”的巧妙,如“万里”、“调喜”、“兴起”、“唱响”、“甚美”、“市美”、“更有”、“翠柳”、“俗语”等等,皆注意回避了周德清所言的“上上”、“去去”,而选择了“去上”的尤妙的遣词造句,这既表现出作者不凡的古诗词功底,同时也无疑使得散套更具音律美与可唱性。


31

主题

639

帖子

22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3
贡献
656
金钱
760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11-21 07: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析佳作,相得益彰!敬茶问好二位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8 02: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