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1

诗词贵凝练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9-26 17: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当今诗词,作品常见不凝练的现象,也就是水分重甚至很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用绝句、小令解决的,故意拉成律诗、中调或长调;
2.选材不精练,可有可无甚至与主题毫无关系的内容勉强拉入;
3.意象重复,已经出现过的意象,改头换面再次在同一作品中出现;
4.同义词、近义词重复出现;
5.凑韵,韵字没有实际意义或与前文脱节,为押韵而押韵;
6.情感方面也有这个问题,无病呻吟或故意夸大到令人难以认可的程度。
     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案头也积累了很多论据,因为大家知道的缘故,都不予以展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四个原因,一是为了显示才华,堆砌辞藻,忘了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达意;二是功力不扎实,无法恰到好处地运用文字;三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思维不清晰;四是粗心,自己有病熟视无睹。要扭转这种现象,一是要明确写作目的,不要动笔就想着希望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你有才,而要多想想自己这样写是否表达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受,要人认可的是作品而非作者;二是要加强学习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作品写好以后,反复读几遍,看看有无重意复出、用韵勉强的现象存在;四是不明显的问题,自己即使反复读也不见得能发现,这时就要交流,别人的功力、敏感度比你强的,不明显的问题往往一眼就看出来了。杜甫的“重与细论文”,感觉到论文的好处当然很多,但发现作品问题无疑也是一个方面。
     有水分水分多的反面现象就是干枯。大量选用艰深的词汇,堆砌鲜为人知的僻典。这是另一个极端。诗词在特殊情况下加注无可非议,但有些人的作品,一加注就是数百言,加注以后人家往往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有些作者,出发点是为了显示自己渊博,故意掉书袋;二是总想着一首诗词要包罗万象,把自己想到的一股脑儿全包含进去,出手就是原子弹,不能炸毁地球也要把广岛炸个稀巴烂;三是认为读者悟性高,自己说的人家也能懂;四是也有个语言驾驭能力不强的原因。这种现象,出于后三种原因的,人家提醒后比较容易纠正,还有就是受到人家质疑后,能虚心接受者,也容易改变,不容易纠正的是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如为了显示有学问。有一种人自视甚高,别人无法读懂,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认为自己的东西好,读者没悟性,认为只有极少数人可以理解,甚至扬言本人作品,当代无人理解,过几百年后也许有知音。既然如此,何必在大庭广众之中展示,在当代发表?
     作品是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旨的,一首作品只能表达一个中心,欲大则空则乱;作品发表出来,是为了让人看,看了以后可以起码大致可以理解,否则就丧失了发表的价值。同时,文字运用得好,是既可以让读者懂,又凝练简洁的。杜甫有一首《八阵图》,是很多人能够倒背如流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二十个字,没有一个无担当,可以说是高度浓缩的产物,但又诗意盎然,内涵丰厚,可以说令人观止。就说“江流石不转”五言吧,就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1.这是对八阵图客观的表述,很形象;2.表明了作者对诸葛亮“联吴抗魏”一以贯之,从不动摇这一决心和态度的钦佩与赞赏;3.表达了作者对刘备不听诸葛亮和众臣反对从而导致恶果产生的遗憾……桃园结义,兄弟情深,刘备之举可以理解,作者既表达了遗憾之情,又哀而不怨恰到好处,令读者容易接受。学学古人,我想前面所说的两个极端也许是可以逐步扭转的。

33

主题

2076

帖子

8558

积分

栏目嘉宾

大中华诗词论坛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483
贡献
2494
金钱
3022
发表于 2016-9-30 08: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消灭零回帖的。
【1.可以用绝句、小令解决的,故意拉成律诗、中调或长调;】是的,完全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4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