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是不得已而为之吗? 目前在律诗声律问题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否定格律,自然没人支持。另一极端就是机械地追求韵律最高境界,否定拗救。例如有人认为“由平仄双音节交替组成的诗句音韵最完美,所以平仄同样应予以同等对待。即平声双音节中平不可令单,仄声双音节中,仄亦不可令单。这也是韵律最高境界的严要求。” -----事实是“平声双音节中平不可令单,仄声双音节中,仄亦不可令单”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违背了近体诗的基本诗理。近体诗的标准平仄格式中的标准律句,以五律为例,只有下列四种句式: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而其中3、4两种句式,按双音节划分平仄两两交换的音节,是: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可见近体诗中每首必然出现“音节中平仄令单”的句子。比如唐诗: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可见这种“在一个音节中平仄令单”的情况是必然存在的,有人所幻想的“韵律最高境界”是不可能存在的,除非将近体诗改为不讲平仄的古风句中才有: 归来‖视幼‖女:平平‖仄仄‖仄(三仄尾),零泪/缘缨/流:(三平尾)。(韦应物《郡斋雨中与众文士燕集》 神欢‖体自‖轻,平平‖仄仄‖平 ,意欲‖凌风‖翔:仄仄‖平平‖平(三平尾)。(韦应物《送杨氏女》。 由上可见,这样机械地追求“最高境界”是不可取的。
还有人说:“尽可能合律比放宽好。”“不拗比拗要好。”“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吗?” ------这也是一种误解。就如杜甫故意写吴体古风式律诗,是因写规范的律诗写腻了,想换换风格而已。拗体很多时候是诗人有意为之。例如使用特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拗句多数用在尾联的出句,是为了取得一种奇崛的声音效果。根据对杜甫、温庭筠、马戴有限数量律诗的统计,使用频率大致在五分之一左右(18%),可见使用频率还是相当高的,所以王力说使用这种特殊拗句已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就凭诗人的才气和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避免拗句并非难事。为什么会有拗句呢?这其实和诗人的追求有关。就如虽然戴着镣铐也要将舞跳的婀娜多姿一样。追求变化,不落俗套,这也是律诗写作的乐趣之一。 附特拗句统计结果: 杜甫七律145首,17首用特拗,占12%。 温庭筠七律82首15句特拗句,占18%, 马戴五律 114首 28句特拗句,占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