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6|回复: 22

拗句是不得已而为之吗?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26 12: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拗句是不得已而为之吗?
目前在律诗声律问题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否定格律,自然没人支持。另一极端就是机械地追求韵律最高境界,否定拗救。例如有人认为“由平仄双音节交替组成的诗句音韵最完美,所以平仄同样应予以同等对待。即平声双音节中平不可令单,仄声双音节中,仄亦不可令单。这也是韵律最高境界的严要求。”
-----事实是“平声双音节中平不可令单,仄声双音节中,仄亦不可令单”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违背了近体诗的基本诗理。近体诗的标准平仄格式中的标准律句,以五律为例,只有下列四种句式: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而其中3、4两种句式,按双音节划分平仄两两交换的音节,是: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可见近体诗中每首必然出现“音节中平仄令单”的句子。比如唐诗: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可见这种“在一个音节中平仄令单”的情况是必然存在的,有人所幻想的“韵律最高境界”是不可能存在的,除非将近体诗改为不讲平仄的古风句中才有:
归来‖视幼‖女:平平‖仄仄‖仄(三仄尾),零泪/缘缨/流:(三平尾)。(韦应物《郡斋雨中与众文士燕集》
神欢‖体自‖轻,平平‖仄仄‖平 ,意欲‖凌风‖翔:仄仄‖平平‖平(三平尾)。(韦应物《送杨氏女》。
      由上可见,这样机械地追求“最高境界”是不可取的。

还有人说:“尽可能合律比放宽好。”“不拗比拗要好。”“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吗?”
------这也是一种误解。就如杜甫故意写吴体古风式律诗,是因写规范的律诗写腻了,想换换风格而已。拗体很多时候是诗人有意为之。例如使用特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特拗句多数用在尾联的出句,是为了取得一种奇崛的声音效果。根据对杜甫、温庭筠、马戴有限数量律诗的统计,使用频率大致在五分之一左右(18%),可见使用频率还是相当高的,所以王力说使用这种特殊拗句已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就凭诗人的才气和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避免拗句并非难事。为什么会有拗句呢?这其实和诗人的追求有关。就如虽然戴着镣铐也要将舞跳的婀娜多姿一样。追求变化,不落俗套,这也是律诗写作的乐趣之一。
附特拗句统计结果:
杜甫七律145首,17首用特拗,占12%
温庭筠七律8215句特拗句,占18%
马戴五律 114  28句特拗句,占25%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6 12: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体是指使用吴俚语,不是格律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6 12: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几首明确自标吴体的,相互间无任何格律相似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6 12:49: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老师好!如果救拗有规律可循,而且前人也有实例,那么,多一种选择当然好了

点评

你好!拗救当然有规律可循,这方面文章和帖子甚多。你没看过王力的有关文章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2: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2: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6 12:49
针叶林老师好!如果救拗有规律可循,而且前人也有实例,那么,多一种选择当然好了 ...

你好!拗救当然有规律可循,这方面文章和帖子甚多。你没看过王力的有关著作吗?

点评

确实没怎么看过,在下基本靠软件检验格律,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6 12:54: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26 12:52
你好!拗救当然有规律可循,这方面文章和帖子甚多。你没看过王力的有关著作吗? ...

确实没怎么看过,在下基本靠软件检验格律,呵呵

点评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 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3: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6 12:54
确实没怎么看过,在下基本靠软件检验格律,呵呵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 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 “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 常见的:
(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 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 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 )(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 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 )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 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 ,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 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 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 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 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 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 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2]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 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 、对仗像律诗以外[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5]?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 36]。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 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 ”)。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 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 ,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摘自王力《诗词格律》)

点评

谢谢针叶林老师!请问民国以前人是否总结过拗救的知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6 13:2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26 13:00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 ...

谢谢针叶林老师!请问民国以前人是否总结过拗救的知识?

点评

有类似意思,如仇兆鳌评杜诗。但远没有王力系统和深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5: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9-26 1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9-26 16:43 编辑

吃腻了鱼肉,改吃园蔬,是可以理解的。杜甫用吴音,就如今人用普通话作诗,不属这种情况。即使统计不合理,也可以看出,杜甫拗体占的比例不大,温庭筠、马戴拗体的比例也不到三分之一,说明了什么?中后期的格律诗人与早期的相比,比例越来越低,又说明了什么?移情别恋可以理解,但不能说明别恋的对象优于原配。我不反对破律或者说拗救,但它并不见得优于正格,扩大一些自由度,得到一些新鲜感是可以的,但不能是一种追求,这个观点应该没问题吧?

点评

这个有根据。《诗人玉屑》里有:“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7:17
个人和作品不同,各取所需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5: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5: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6 13:47
吃腻了鱼肉,改吃园蔬,是可以理解的。杜甫用吴音,就如今人用普通话作诗,不属这种情况。即使统计不合理, ...

个人和作品不同,各取所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5: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6 13:23
谢谢针叶林老师!请问民国以前人是否总结过拗救的知识?

有类似意思,如仇兆鳌评杜诗。但远没有王力系统和深入。

点评

谢谢!查了下,仇兆鳌是清朝人,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清以前的诗人,对于拗救,并无理论可以遵循,他们只是靠直觉那样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6: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6 16:12: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26 15:47
有类似意思,如仇兆鳌评杜诗。但远没有王力系统和深入。

谢谢!查了下,仇兆鳌是清朝人,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清以前的诗人,对于拗救,并无理论可以遵循,他们只是靠直觉那样写?

点评

理论来自于大量的实践。能解释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的,就是正确的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6: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6: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6 16:12
谢谢!查了下,仇兆鳌是清朝人,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清以前的诗人,对于拗救,并无理论可以遵循, ...

理论来自于大量的实践。能解释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的,就是正确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9-26 16: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音节都划不伸,也敢论诗,真有如此不知自丑的人。

点评

“由平仄双音节交替组成的诗句音韵最完美,所以平仄同样应予以同等对待。即平声双音节中平不可令单,仄声双音节中,仄亦不可令单。这也是韵律最高境界的严要求。” -----认领高论来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6:47
王力不懂节奏,王力的鬼影能懂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6: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6 16: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9-26 16:27
音节都划不伸,也敢论诗,真有如此不知自丑的人。

王力不懂节奏,王力的鬼影能懂吗?

点评

谁说王力了?使兔域伎俩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6: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6: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攻击王力三家村又来聚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6: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9-26 16:27
音节都划不伸,也敢论诗,真有如此不知自丑的人。

“由平仄双音节交替组成的诗句音韵最完美,所以平仄同样应予以同等对待。即平声双音节中平不可令单,仄声双音节中,仄亦不可令单。这也是韵律最高境界的严要求。”

-----认领高论来了?

点评

王力不懂节奏,所以声律必定错误! 因为节奏理论,是声律理论的基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6: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6 16: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26 16:47
“由平仄双音节交替组成的诗句音韵最完美,所以平仄同样应予以同等对待。即平声双音节中平不可令单,仄声 ...

王力不懂节奏,所以声律必定错误!
因为节奏理论,是声律理论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9-26 16: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引王力文,是王力不懂节奏吗?
针某之谬论不要再裁赃王力先生了。
七字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试看,另一种诗句则是和上述这种节奏相适应的:
须--晴日。(毛泽东)
起--宏图. (毛泽东)
雨后--复--斜阳。(毛泽东)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钱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 (白居易)

点评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7: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6-9-26 16: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9-26 17:00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6 16:41
王力不懂节奏,王力的鬼影能懂吗?

谁说王力了?又使鬼蜮伎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1

帖子

3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1
贡献
90
金钱
112
发表于 2016-9-26 17: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理。何况从宋到清,前人都有过研究,不能轻易否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6 17: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9-26 16:55
下引王力文,是王力不懂节奏吗?
针某之谬论不要再裁赃王力先生了。
七字句: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

王力解释【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为何不抄近路转远道,瞒过【颔联】说【颈联】。明眼人都知道,王力不能解释,【颈联】的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颔联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颈联的67俩字,是【平/仄】或【仄/平】,都是交替的。欲知相反,颔联的67俩字,是【仄/仄】或【平/平】,是不交替的。王力如此做法,不是一个诚实的学问人,大有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只嫌疑!

红军不怕还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1

帖子

3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1
贡献
90
金钱
112
发表于 2016-9-26 17: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游山玩水 于 2016-9-26 17:19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6 13:47
吃腻了鱼肉,改吃园蔬,是可以理解的。杜甫用吴音,就如今人用普通话作诗,不属这种情况。即使统计不合理, ...

这个有根据。《诗人玉屑》里有:“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与学堂先生看法接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4 2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