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8|回复: 45

格律诗的声律美

[复制链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9-23 11: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9-23 11:47 编辑

       格律诗之所以自形成之日起深受欢迎,经久不息,除了其他,声律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南北朝至唐初,音韵学家和诗人们经过长期探讨、实验,终于创造出了格律诗这种声律最为优美的文学形式,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
       为了便于创作,格律诗也并不要求字字合律,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另外,还有人名、地名、象声词允许从宽,甚至“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对仗不讲究也是可以的。”这就既有法可依,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带着镣铐跳舞也能婀娜多姿,进退自如。但是,严守法度和法外开恩,其效果还是有别的。我们看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前三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中“五不论”的“玉露凋伤树林”、“ 已映洲前荻花”,很显然就不及“仄仄平平仄仄平”优美,“三不论”的“千家郭静朝晖”、“同学年多不贱”就不及“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优美。我们再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整首除了“一不论”有唯一的“晓”字,其余皆论,因此读起来感觉就好得多。再看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十六个字,一三五皆论,没有一个字不合规则,同时,奇数句尾字“浪、暖、雪”去声、上声、入声交替,错落有致。声律如此,可谓已臻致境。
        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每首作品都字字合律,事实上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尽可能合律比放宽好。“六”能论比不论要好,不拗比拗要好。有人特喜欢六不论,几乎特意追求,首首皆见,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吗?

256

主题

2211

帖子

905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32
贡献
2343
金钱
3226
发表于 2016-9-23 11:56: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格律应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点评

先生好!所言甚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18: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23 12:07: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吗?

……
学堂先生反对拗体,主张守律,态度十分鲜明,鉴于学堂先生是诗中射雕手,这种意见值得重视,古人也有赞赏拗句的,比如唐代炙毂子诗格说:〈咏柳诗〉:“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此后第五句第二字合用侧声带起,却用平声,是背律也。“不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

还有宋末元初的方回说:
      杜工部《已上人茅斋》:“已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方回:“‘入’字当平而仄,‘留’字当仄而平,‘许’、‘支’二字亦然。间或出此,诗更峭健。又‘入’字、‘留’字乃诗句之眼,与‘摇’字、‘蔓’字同,如必不可依平仄,则拗用之,尤佳耳。

点评

谢谢北山先生关注! 其实,也不在于作者写不写、会不会写诗,关键是审美方向的把握。正格才是最为完美的研究成果,拗是不得已而为之,拗古人是否自觉去救,后人只是猜测,就算是有意去救,其结果就如瓷器破损后粘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1: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8: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9-23 11:56
老师好!格律应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先生好!所言甚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21: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9-23 21:56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23 12:07
有人认为拗句不凡,可振气势,这是一种误解。黄莺合唱,突然乌鸦来叫上几声,这种不凡究竟有多好?值得追求 ...

谢谢北山先生关注!
其实,也不在于作者写不写、会不会写诗,关键是审美方向的把握。正格才是最为完美的研究成果,拗是不得已而为之,拗古人是否自觉去救,后人只是猜测,就算是有意去救,其结果就如瓷器破损后粘好,自不及原件。拗救理论扩大了创作的自由度,不能全盘否定,但拔高其品位去刻意追求便明显不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21: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6-9-23 12:23
应该说“对仗”是中国格律诗在声律上优于西方诗歌的地方,西方语言中虽也有排偶,但因受到多音节的限制不能 ...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对仗属于修辞手法,作用于视觉而非听觉,不属声律范畴。

点评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错了! 格律,包括:节律、声律、韵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0:26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4 1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23 22: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认为决定诗歌音乐性的关键因素中当首推意境,你这不是与其唱反调吗?

点评

意境是看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2: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22: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23 22:05
针叶林认为决定诗歌音乐性的关键因素中当首推意境,你这不是与其唱反调吗? ...

意境是看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点评

我给他指出来:诗盲!韵盲!乐盲!诗歌的音乐性与意境何干? 他还骂我:你这是流氓语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23 22: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3 22:09
意境是看出来的,不是听出来的。

我给他指出来:诗盲!韵盲!乐盲!诗歌的音乐性与意境何干?
他还骂我:你这是流氓语言。

点评

他是想和你合作重字技巧打错一个字了,原本是诗盲!韵盲!乐盲!流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3 2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22: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23 22:12
我给他指出来:诗盲!韵盲!乐盲!诗歌的音乐性与意境何干?
他还骂我:你这是流氓语言。  ...

他是想和你合作重字技巧打错一个字了,原本是诗盲!韵盲!乐盲!流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452

帖子

15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1
贡献
426
金钱
559
发表于 2016-9-23 22: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3 22:17
他是想和你合作重字技巧打错一个字了,原本是诗盲!韵盲!乐盲!流盲!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4 10: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3 21:54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对仗属于修辞手法,作用于视觉而非听觉,不属声律范畴。 ...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

点评

对仗,属于语法范畴,而不是修辞范畴。 虽然,对仗是由对偶进化而来,对仗与对偶,有本质的区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5 23:34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言哉 先生对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理清。对仗是格律的基本内容之一,哪里是“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 格律诗的基本内容包括:字有定数:五言或七言,讲究平仄、押韵,中二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5 22: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22: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4 10:54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言哉

先生对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理清。对仗是格律的基本内容之一,哪里是“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
格律诗的基本内容包括:字有定数:五言或七言,讲究平仄、押韵,中二联要求对仗。
其中表现声律即音乐感的是平仄、节奏、押韵。对仗是从视觉的角度表现一种特殊的对称美,不属声律范畴。

点评

你不研究怎么会有体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1:54
你连墨守之规与必然影响都未分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7:30
学堂老师,你的看法不对的。 五七律与五七律的分类标准,在于【声律】,而不在于【对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5 23: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5 23: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4 10:54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

对仗,属于语法范畴,而不是修辞范畴。
虽然,对仗是由对偶进化而来,对仗与对偶,有本质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5 23: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5 22:51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言哉

先生对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理清。对仗是格律的基本内容之 ...

学堂老师,你的看法不对的。
五七律与五七律的分类标准,唯一在于【声律】,而不在于【对仗】或【押韵】

点评

三羊难道要否认早已成为共识的律诗要讲究对仗和押韵必须押同部韵不得换韵、重韵的格律要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6 07: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5 22:51
对仗虽然是修辞,却对格律有巨大影响。——言哉

先生对一些基本概念还没有理清。对仗是格律的基本内容之 ...

你连墨守之规与必然影响都未分清。可谓声律盲。

点评

视觉影响听觉?你的感觉器官有特异功能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8: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5 23:38
学堂老师,你的看法不对的。
五七律与五七律的分类标准,唯一在于【声律】,而不在于【对仗】或【押韵】 ...

三羊难道要否认早已成为共识的律诗要讲究对仗和押韵必须押同部韵不得换韵、重韵的格律要求?

点评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才是共识。因为,古代汉语是多为名家所为。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0:12
王力说: 实际上,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是相当清楚的;但若不认清近体诗的主要条件,就把那界限泯没了。这主要条件就是那平仄的严格的规律。譬如古风也常有对仗,但若不依近体诗的平仄,就不能认为排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8: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6 07:30
你连墨守之规与必然影响都未分清。可谓声律盲。

视觉影响听觉?你的感觉器官有特异功能啊

点评

哈哈,连怎么影响的都不知道,不打自招承认不懂声律了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9-26 08: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6 08:44
视觉影响听觉?你的感觉器官有特异功能啊

哈哈,连怎么影响的都不知道,不打自招承认不懂声律了吧。

点评

视觉有时的确可以影响听觉,估计学堂先生通感能力偏弱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9: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6 09: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6 08:43
三羊难道要否认早已成为共识的律诗要讲究对仗和押韵必须押同部韵不得换韵、重韵的格律要求? ...

王力说:
实际上,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是相当清楚的;但若不认清近体诗的主要条件,就把那界限泯没了。这主要条件就是那平仄的严格的规律。譬如古风也常有对仗,但若不依近体诗的平仄,就不能认为排律。

点评

古风没有规定要对仗,也没有固定的位置,不能认为古风有对仗的格律要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194

帖子

7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3
贡献
183
金钱
283
发表于 2016-9-26 09: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9-26 08:59
哈哈,连怎么影响的都不知道,不打自招承认不懂声律了吧。

视觉有时的确可以影响听觉,估计学堂先生通感能力偏弱吧?

点评

体会听觉效果最典型的是从门联:处处明山秀水,家家笑语欢歌。对仗越工,效果越佳,使用叠词,效果再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1:44
又说外行话了,通感是修辞,不是格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9: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6 09:28
王力说:
实际上,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是相当清楚的;但若不认清近体诗的主要条件,就把那界限泯没了。 ...

古风没有规定要对仗,也没有固定的位置,不能认为古风有对仗的格律要求。

点评

没有对仗,可以是格律诗; 没有声律,就不是格律诗。 对仗,是格律诗的充分条件, 声律,是格律诗的必要条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9: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9: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哥传奇 发表于 2016-9-26 09:29
视觉有时的确可以影响听觉,估计学堂先生通感能力偏弱吧?

又说外行话了,通感是修辞,不是格律!

点评

通感当然不是格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便可随便感知的。 通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误用为一种修辞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也直接助长了胡诌八咧、言不由衷之风。说外行话的是你学堂先生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9: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6 09: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6 09:31
古风没有规定要对仗,也没有固定的位置,不能认为古风有对仗的格律要求。 ...

没有对仗,可以是格律诗;
没有声律,就不是格律诗。

对仗,是格律诗的充分条件,
声律,是格律诗的必要条件。

点评

三羊说的格律诗,常常与多数人说的有别,多数人说的格律诗,可以不对仗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1: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194

帖子

7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3
贡献
183
金钱
283
发表于 2016-9-26 09: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6 09:32
又说外行话了,通感是修辞,不是格律!

通感当然不是格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便可随便感知的。
通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误用为一种修辞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也直接助长了胡诌八咧、言不由衷之风。说外行话的是你学堂先生啊!

点评

通感哪里是实实在在的感觉,作为感觉,人们也只认为是一种错觉,而在文学上,通常是一种带有夸张性质的错觉,是一种修辞手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6 10: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26 10:23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6 08:43
三羊难道要否认早已成为共识的律诗要讲究对仗和押韵必须押同部韵不得换韵、重韵的格律要求? ...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才是共识。因为,古代汉语是诸多名家所为。

  总的来说,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点评

“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这不是把对仗看作是格律要求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6 10: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3 21:54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对仗属于修辞手法,作用于视觉而非听觉,不属声律范畴。 ...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错了!
格律,包括:节律、声律、韵律!

点评

声律是指平仄、节奏和韵律】,错了! 格律,包括:节律、声律、韵律!——三羊 这样几个概念,三羊分不清层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1: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6 09:39
没有对仗,可以是格律诗;
没有声律,就不是格律诗。

三羊说的格律诗,常常与多数人说的有别,多数人说的格律诗,可以不对仗吗?

点评

可以不对仗,不可不平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1: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26 11: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6 11:06
三羊说的格律诗,常常与多数人说的有别,多数人说的格律诗,可以不对仗吗? ...

可以不对仗,不可不平仄!

点评

近体诗可以不对仗?是哪一种格律模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1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1: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哥传奇 发表于 2016-9-26 09:44
通感当然不是格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便可随便感知的。
通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误用为一种修辞手法实 ...

通感哪里是实实在在的感觉,作为感觉,人们也只认为是一种错觉,而在文学上,通常是一种带有夸张性质的错觉,是一种修辞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6 05: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