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23 18:18 编辑
王昌龄《诗格》已基本确定了律诗声律 《文镜秘府论》“调声”记载了王昌龄《诗格》关于诗律的论述,翻译如下(部分参考了王利器的注解): “或(王昌龄《诗格》)曰:凡四十字诗(五言律诗),十字一管(两句一包,一联,一个段落),即生其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头边(百字长诗的头)二十字,一管亦得(四句一段落)。六十(十二句)、七十(十四句)、百字诗(二十句),二十字一管(四句一段),即生其意(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 语不用合帖(文意要展开),须直道天真(直言),宛媚为上(讲究婉转妩媚,即有艺术性)。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意明确)。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讲究意境,有内在联系,)。作语不得辛苦(用语自然不穿凿雕饰),须整理其道(有条理),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文字要讲究声律和声调,内容上不要啰嗦重复),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字的声韵要讲究清浊稳顺)。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 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一联内第二字不同声)。 上去入声一声(上去入作为同一类即仄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一联内上句的第二字是平声,则下句第二字是上去入即仄声);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这实际确定了平仄粘对律)。两头管上去入相近(相近:三个仄声相近。头管:出句,两头管:相邻两联的两个出句的仄脚,上去入不同声,即四声递用),是诗律也。” -----紧接着引述的诗例证明了这一论述,但四声递用遵守的并不严格:
△五言平头(平起)正律(律诗)势尖头(首句仄声收尾,不入韵)
皇甫冉诗曰:(五言) 中司龙节贵,上客虎符新。 地控吴襟带,有光汉缙绅。 泛舟应度腊,入境便行春。 何处歌来暮,长江建邺人。
又钱起《献岁归山》诗曰:(五言) 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时应见,残阳且掩关。
又五言绝句诗曰: 胡风迎马首,汉月送娥眉。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又崔曙《试得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又陈闰《罢官后却归旧居》诗曰: 不归江畔久,旧业已凋残。 露草虫丝湿,湖泥鸟迹干。 买山开客舍,选竹作鱼竿。 何必劳州县,驱驰效一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