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龙洲道人

[七绝] 咏史乱弹四绝句

[复制链接]

27

主题

207

帖子

18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0
贡献
348
金钱
755
发表于 2014-9-24 22: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老师 于 2014-9-25 09:25 编辑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4 22:17
连续两三日在襄阳登临游览,只因为这是前贤所处,因而从古至今惹得人们奔忙劳碌,第一句岂是“白说”?记 ...


个人觉得梁启超说《襄阳》一诗“高论惊人”有谀颂味道,改一个字“奇论惊人”或许更准确点。呵呵。

点评

任公其人其事其时心境,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09:37

27

主题

207

帖子

18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0
贡献
348
金钱
755
发表于 2014-9-24 22: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4 22:23
提示一句:诸葛的隐是为了仕,孟夫子的隐是真隐(“汉上名山天下胜”,看似飘,实则妙,隐诸名山,名山多隐 ...

孟浩然是不是真隐或真想隐,我想是不难判断的。
咏孟浩然
红颜独沐鹿门风,常在不才多病中。

伏读襄阳耆旧传,始知处士是庞公。

点评

公允之论,亦不乏诗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09:39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好个真隐逸高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09:35
吊孟浩然的诗当数陈羽的《襄阳过孟浩然旧居》最好:“襄阳城郭春风起,汉水东流去不还。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唐人手笔,的确非同一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09:28

223

主题

247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16
贡献
2743
金钱
3689
QQ
发表于 2014-9-25 08: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洲道人 发表于 2014-9-24 18:30
当然,做到这-步较难,但也不妨求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尽量不同于人。

然也,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研究历史,也很难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表现手法和自己的意愿,便是最好的技术

点评

专业研究历史亦难见新,即使见新亦未必服人。诗者不过借其一点生发而已。错对自不在诗的承载之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09:55
追求卓越,顺道常新
http://blog.sina.com.cn/xshsuntai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4 22:23
提示一句:诸葛的隐是为了仕,孟夫子的隐是真隐(“汉上名山天下胜”,看似飘,实则妙,隐诸名山,名山多隐 ...

仍然着相!看人怎么咏严光的: 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咏古不作翻案文章,只正面颂赞,已落下乘!
怎么这群人啊!

点评

哪来的歪理?吊古正面颂赞的好诗比比皆是,要我举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09:30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09: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 发表于 2014-9-24 22:58
孟浩然是不是真隐或真想隐,我想是不难判断的。
咏孟浩然
红颜独沐鹿门风,常在不才多病中。

吊孟浩然的诗当数陈羽的《襄阳过孟浩然旧居》最好:“襄阳城郭春风起,汉水东流去不还。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唐人手笔,的确非同一般。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09: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洲道人 发表于 2014-9-25 09:19
仍然着相!看人怎么咏严光的: 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咏古不作 ...

哪来的歪理?吊古正面颂赞的好诗比比皆是,要我举例?

点评

从杜牧咏古参阅,跟今人羊春秋教授学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09:43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 发表于 2014-9-24 22:58
孟浩然是不是真隐或真想隐,我想是不难判断的。
咏孟浩然
红颜独沐鹿门风,常在不才多病中。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好个真隐逸高人!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 发表于 2014-9-24 22:50
个人觉得梁启超说《襄阳》一诗“高论惊人”有谀颂味道,改一个字“奇论惊人”或许更准确点。呵呵。 ...

任公其人其事其时心境,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 发表于 2014-9-24 22:58
孟浩然是不是真隐或真想隐,我想是不难判断的。
咏孟浩然
红颜独沐鹿门风,常在不才多病中。

公允之论,亦不乏诗味。

点评

拙作。谢谢道人谬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23:19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09: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已经偏离论诗本意,堕入为面子而战了,罢。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5 09:30
哪来的歪理?吊古正面颂赞的好诗比比皆是,要我举例?

从杜牧咏古参阅,跟今人羊春秋教授学的。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09: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孔子、屈原那么多正面颂扬的好诗,你难道视而不见?还归纳出“咏古不作翻案文章,只正面颂赞,已落下乘”这条公理,不瘆人吗?

点评

咏孔子、屈原那么多正面颂扬的好诗,这我承认。但-味正面颂扬,还翻得出什么新花样?从一点细节生发,翻前人的定案,只要逻辑成立,不强于正面颂扬?老格你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10:09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09: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五绝写作指要      作者:格那丁  
在古诗诸体中,五绝的篇幅最为短小。短小所以意短气促(刚有点意思,语句却没了),写作难度最大。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师友诗传录》说:“五言绝近于乐府,七言绝近于歌行,五言难于七言。五言最难于浑成也,要皆有一唱三叹之意乃佳。”浑成的意思就是浑然一体,一气贯注,容不得半点杂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日、山/河、海并列对照(正名对),意思扣得很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就是一句话,不过在中间稍作停顿(文本形式为逗号)而已(流水对),这就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关于浑成,我们不必看得太严重,民歌、顺口溜、打油诗其实都很浑成。浑成就是意思顺流而下,自然真切而不事雕琢拼凑。但是有个问题:浑成容易浮滑,看看民歌、顺口溜、打油诗是不是有点浮滑呢?一浮滑味道就薄了,没嚼头。怎么办呢?这就要用古朴来补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一个补救。这一对联的好处是朴实凝重,境界阔大,这就避免了浮滑。对联一般说来都有庄重的特点,五绝里大量出现的对仗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免得浮滑。但是过分庄重又会显得呆板,便要讲究浑成。说“五言绝近于乐府”就是这个意思:乐府就有古朴凝重而又自然浑成的特点。
说起来很是绕,这要自己去体会。我学五绝时,开始怎么也找不到门径,使劲读王昌龄、李白的也没有感觉,脑子里一片茫然,后来有一天读《孟东野诗集》,才突然一惊,豁然开朗:原来如此!从此以后就好了,怎么写怎么像——说不上好,至少像。这“像”说明我已经掌握了它的模式。你有这个经历吗?这一关是必须过的,要不不论怎么费力写来也有问题。不仅写有问题,就是鉴赏也有问题:你不能一眼看出哪些五绝入门了哪些还没由入门。
先来看一首唐诗: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这是权德舆的名诗,先用白话翻译一下:咦,怪了,昨夜裙带莫名其妙地松了,今朝又看见喜蛛飞,莫不是外出的丈夫要回来了,我得好好梳妆打扮一番。看见了吧?是不是跟《登鹳雀楼》一样?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一意贯通,每句有每句的用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没有半点游离。前两句选取了两个日常生活的细节,后两句点出本意,那种盼归的心情跃然纸上。此诗看似朴实,实则艳丽,但是肥而不腻。好处嘛自然是取材精当,角度巧妙,真切感人。这种写法类似崔颢的《长干行》,属于小说写法,善于抓取典型细节。
再来看一首网络高手的《电扇》:
三叶转如盘,起停随手控。轻轻一阵摇,摇入儿时梦。
三叶转如盘,是说电扇的结构与功能,三叶扇,转起来像一个盘子。是的,三叶的风扇转起来像个盘子,这咋啦?看他下面怎么说。“起停随手控”,是说电扇操作方便,但是与第一句的转得像盘子有什么关系呢?合在一起便不免生硬,这叫“意杂”,笔力孱弱。看看后两句:“轻轻一阵摇,摇入儿时梦。”轻轻一阵摇的定是电扇了,不可能是人抱着电扇摇,这一摇就摇入了儿时梦。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电扇一摇就摇入儿时梦,这个意思扣得不紧,如果说看见小人书、动画片、玩具回到儿时梦还可以。主要的问题是后两句与第一句、第二句合在一起有问题。看看那首唐诗,别人写得多么紧凑,多么严丝合缝,环环相扣,哪像这首诗这样错杂?金昌绪有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开始两句好像闲扯,似与主题无关,但到了三四两句你才知道这闲笔不闲,反而是一种巧妙的构思,越加衬托出那思念之深,可是电扇转如盘子,起停随手控制与后面的“摇入儿时梦”有这种暗合吗?看不出来,这叫湊泊。所以,这首诗有结构性问题:四句诗没有合成一个具有系统功能的有机体,没有实现合作共赢而是相互牵制,相互内耗,最后便不知所云了。
当然,这里还有个文体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笔力问题,由于太专业化,暂不论述了(先把意思写通吧)。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09: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五绝写作指要(续)      作者:格那丁  
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短小的五绝应该怎么写?
仔细读读不难发现,不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权德舆的《玉台体》还是金昌绪的《春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绝不写实和平铺直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无疑是一种造景而非目前所见,或者说纯属一种想象而非写实,王之涣之所以构造这一景观,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以此来融合后面的哲理:只有境界阔大才能见识高远。权德舆的《玉台体》选取了生活中两个具有关联性的典型细节(裙带解、蟢子飞)来强调盼归心情,相信与“藁砧归”相关的事还有很多,但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剪裁,这是集中凝练,看似写实实则也是一种“造景”。金昌绪的《春怨》从“打起黄莺儿”这个好像与春怨无关的行为细节入手,角度巧妙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构思异常精巧。
看见了吧?五绝不去反映生活现实,而是剪裁生活和现实,如果眼前没有现成的材料,宁可去“虚构”一种“现实”。生活本是一片混沌,一锅粥,原材料倒是丰富多彩,但是它们仅仅是原材料,诗人写诗时需要根据这首诗所要实现的目的对这些原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因我所需,为我所用,而这就是一种创造:赋予混沌的生活一种秩序。
既然写诗是赋予混沌的生活一种秩序,那么这个秩序就必然就有高低优劣之分,实现这个目的的技能也有高低优劣之分。低劣的诗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看见什么写什么,甚至目的也不太明确,优秀的诗人则目的明确、高妙,实现技能也很优异、高超。这里有两个能力必须具备:选材能力、实现技能,两者缺一不可。
这样看来,五绝便呈现为这种状态:字面不过是浮现在水上的冰山一角,其余大部分都沉浸在水里,需要我们去补充想象。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恰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自己是这样看的:生活犹如一张网(分形),我们沿着某一条线运动,在某个地方突然遭遇到某些事件,碰撞出炫目的火花,这个地方就是网上的节点。写诗就要写这个节点而不能写线,写出了结点(节点),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很平常的意思,其实这一点能够触动万千条线,拔茅连茹,扯出一大堆事来。这就是内涵、蕴藉,也是五绝写作的诀窍。
知道了吧?寻找节点,然后以良好的技能表达出来。所以,写五绝难就难在这里:节点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这要功力、才华和运气!要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岂止写诗如此?!

点评

老格你再把这首批批,谢谢 霜下蕉 一夜褪红装!为谁颜色减? 霜心似火眠,只待东风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10:17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09: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杉侯 发表于 2014-9-25 08:00
然也,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研究历史,也很难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表现手法和自己的意愿,便是最好的技术 ...

专业研究历史亦难见新,即使见新亦未必服人。诗者不过借其一点生发而已。错对自不在诗的承载之内。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09: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一首被你贬低的诗,可知你的见识如何了。

点评

老格你又强加于人,我几时贬低这首诗了?得我当时说这首不过是选几个意象加上连词副词串连起来成篇(未查,意思在这)。而此评正是你-再批评今人作品的意见,你不觉得俺是在含蓄地批评你的批评吗?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10:31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10: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试析王闿运的《重悼师芳》      作者:格那丁  
重悼师芳
王闿运
初月无端入玉棂,露痕如白又如青。不成眉样依明镱,遥想啼痕染素馨。
自是长愁甘解脱,未应多慧语娉婷。文姬死后知音少,吟尽伤心只自听。
先来做点普及工作,贯通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新月冷冷地照在湘绮楼的玉棂上,露痕又白又青,诗人伫立窗前,久久难以平静,这时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师芳。遥想师芳尚未成年时,常常对着明镜学梳妆,有时娇啼哭闹,眼泪打湿了素馨花。可怜娇憨的女儿已经夭亡了,这对多愁的她来说,也许正是自甘解脱吧,真不该多慧说什么娉婷!如今女儿逝去,知音难寻,恐怕只有吟咏伤心句给自己听了。
自从《诗经·葛生》《绿衣》之后,潘岳写过悼亡诗,沈约写过悼亡诗,元稹写过《遣悲怀》,陆游在沈园也写过,王闿运这首诗当属于这一系列。写悼亡诗当然要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悼得惨痛,念得深沉才好。不过仅有这点还不够,悼亡诗最重要的是要有动人的细节来支撑,不能一味的凄凄惨惨戚戚,比如潘岳《悼亡》里就有“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沈约悼亡诗里也有“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元稹《遣悲怀》的细节更是触目惊心,如“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等。那么,王闿运这首如何呢?
我们看到,从钱基博以来,人们对这首诗是赞赏有加的,所谓“与潘岳《悼亡》、元稹的《遣悲怀》相比并无逊色,可称千古悼亡诗中鼎足而三的杰作”。真的如此吗?我看未必。
问题有二:一,过于雅致而有伤质朴;二,细节不足。
一般说来,悼亡、思亲之作朴质比藻绘好,这种感情出于真心,是本性的表露,无须进行粉饰,而雅致就是一种装饰性的东西,有伤其基质。王闿运这首诗使用了很多装饰性辞藻,这就减弱了悼念的力度,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以为最好还是白描。
其次,本诗只有“不成眉样依明镱,遥想啼痕染素馨”这两个细节,并且是通过第三人称的“遥想”叙述出来的,这就隔了一层,不如展示有力。“不成眉样依明镱,遥想啼痕染素馨”是所有少女都可有的行为,不具有典型性,显得空泛一般,元稹《遣悲怀》的细节就比这个好。
如此说来,这不算一首好诗了?也不是,其中另有原由。
假设事情是这么简单,我想我是没有兴趣来分析的,使我感到疑惑的是,这首诗有个奇怪的现象:当你不了解此诗背景时,你会觉得这首诗写得平常,而当你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后会觉得它写得很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介绍一下背景。
师芳,小名帉,是王闿运的第四女,1868生于石门。王帉自幼体格孱弱,娇憨聪慧,很得王闿运宠爱。在石门时,总爱骑在王闿运肩头游山看水。移家长沙后,八九岁的王帉最喜欢登上湘绮楼,眺望楼前的菜圃和湘江的归帆。十二三岁时,她已承继乃父母之长,博学能文,且擅音律。十五岁时,王闿运命她作大姐娥芳墓志,已能斐然成章。光绪初,她随王闿运入川,作入峡《咏怀》八首,流传一时。川中将王帉、曾季硕、玉俞并称为三才女。光绪十一年八月,师芳嫁浙江海宁钟肇立之子钟文虎,但因为才高誉隆见忌于夫家,婚姻生活很不幸福,不久便郁郁而亡。对于王帉之死,王闿运伤心至极,多次赋诗追悼,此诗题为“重悼”,即其追悼之一。《师芳哀词》曰:“每余夜归,临池赏爱,霜暗灯明,花阴月碎。逸响犹传,书堂永闭”,“湘绮夜夜,秋月皑皑,居子十年,一日千回。看山履屋,折槛攀梅,昔诃尔去,今望魂来……”可见一斑。
了解了这段背景后,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是不是有不同的感受?
新批评提倡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比如瑞恰兹通过引进语义学方法把注意力移向了语言,艾略特强调批评应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看来这个方法也有问题。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客体吗?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吗?当然不是。文学作品不过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一个子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不完整自足,还很开放,所以,作品本体论批评方法不足取,应该加上“间性”或“互文性”。

点评

想来老格也读过不下万首诗吧,写不一定就好,读不出来好来么?呵呵。往高处说,这个怕是只能列二三流而已,纵然解释悱恻动人——凭借解释才能动人,能称为好诗的,呵呵,老格,你懂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23:31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0: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5 09:47
咏孔子、屈原那么多正面颂扬的好诗,你难道视而不见?还归纳出“咏古不作翻案文章,只正面颂赞,已落下乘” ...

咏孔子、屈原那么多正面颂扬的好诗,这我承认。但-味正面颂扬,还翻得出什么新花样?从一点细节生发,翻前人的定案,只要逻辑成立,不强于正面颂扬?老格你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0: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5 09:52
【观点】五绝写作指要(续)      作者:格那丁  
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短小的五绝应该怎么写?
仔细读读不 ...

老格你再把这首批批,谢谢
霜下蕉
一夜褪红妆,为谁颜色减?
霜心似火眠,只待东风点。

点评

写得一般,尤其那“眠”“点”很不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10:21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10: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洲道人 发表于 2014-9-25 10:17
老格你再把这首批批,谢谢
霜下蕉
一夜褪红妆,为谁颜色减?

写得一般,尤其那“眠”“点”很不好。

91

主题

1443

帖子

5716

积分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54
贡献
1371
金钱
2344
发表于 2014-9-25 10: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夜褪红妆,为谁颜色减?”本不错的,这时你就得想,下面转结什么,怎么才能出人意表,在人意中,这要妙思与才华了。现在扯到蕉心与春风上,扣得不紧,飘了,属于投机取巧,且意义也平常,不过就是见惯不惊,听得我们耳朵都起老茧的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意思,所以我说它一般,有由来矣。

点评

有意思!老婆喊收苞谷,等会接着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25 10:39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洲道人 于 2014-9-25 10:32 编辑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5 09:59
再来看一首被你贬低的诗,可知你的见识如何了。

老格你又强加于人,我几时贬低这首诗了?记得我当时说这首不过是选几个意象加上连词副词串连起来成篇(未查,意思在这)。而此评正是你-再批评今人作品的意见,你不觉得俺是在含蓄地批评你的批评吗?呵呵。

370

主题

1710

帖子

9636

积分

栏目顾问

绝妙好词指导老师

Rank: 5Rank: 5

威望
996
贡献
1679
金钱
3875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0: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5 10:28
“一夜褪红妆,为谁颜色减?”本不错的,这时你就得想,下面转结什么,怎么才能出人意表,在人意中,这要妙 ...

有意思!老婆喊收苞谷,等会接着聊。

887

主题

584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2292
贡献
4985
金钱
11381

终身成就奖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4-9-25 10: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学习两位先生精彩

65

主题

314

帖子

15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2
贡献
280
金钱
636
发表于 2014-9-25 15: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笔老辣,学习

27

主题

207

帖子

18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0
贡献
348
金钱
755
发表于 2014-9-25 23: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洲道人 发表于 2014-9-25 09:39
公允之论,亦不乏诗味。

拙作。谢谢道人谬赏。

27

主题

207

帖子

18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60
贡献
348
金钱
755
发表于 2014-9-25 23: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格那丁 发表于 2014-9-25 10:00
【观点】试析王闿运的《重悼师芳》      作者:格那丁  
重悼师芳
王闿运

想来老格也读过不下万首诗吧,写不一定就好,读不出来好来么?呵呵。往高处说,这个怕是只能列二三流而已,纵然解释悱恻动人——凭借解释才能动人,能称为好诗的,呵呵,老格,你懂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0: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