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14 19:50 编辑
关于句法结构问题(再评潭州雨梦加给王力的一莫须有罪名) 潭州雨梦最近加给王力莫须有的罪名,他说: “王力若有此说亦是错误的。诗的音步讲究变化之美。特别强调对仗两联不能句式雷同,有人称为句式合掌。若诗人注意了避免句式合掌,而朗诵时却不顾句式变化,与合掌何异?” 他还说:“这又是瞎说了,古人称221句式称解镫句,称21工句式为撷腰句,两对仗联不宜犯同类句式连用。不要把王力的鸡毛当今箭。” 他说: 2、相重。相重是句式结构上的毛病,律诗的中间两联句式结构雷同,就是“相重”。律句禁止使用相似相同的句式,也就是在颔联和颈联的句式不能雷同。假如颔联是2/2/1句式,那么颈链应该是2/1/2句式,尽量避免句式重合。律诗的颔联、颈联都要对仗,因此这两联的句式选择十分重要,一旦选定句式,出句、对句就同一结构了。句式重合,不但是今天的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即使是唐人,也有相重的先例。
------这位潭州雨梦真是可笑得很:近体诗的句式结构和音步有什么关系? 又和句式合掌有什么关系?怎么就错了? 关于王力的音步划分,我是引用了几乎整段的原文: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诗词的节奏 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和语法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把节奏问题放在这里来讲。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潭州雨梦竟然说: “音节划分怎能如此机械?诗句是由同声双音节交替构成,中或尾添一单音节而也。如:平平/仄仄/平,及平平/平/仄仄。王力如此说等同无知。” 还说:“七字句都按222作节奏的话,那,怎敌/他晚/来风/急,则猫屁不通。”
-------我们先不追究潭州雨梦为什么骂人,只看他学术观点的无理。我们都知道,律诗是由律句组成的,以七律为例,标准诗句的音步划分只有四种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无论句法结构有何不同,这种朗读的音乐节奏(音步)是不变的。因为律句语法结构规定了是“上二下三”(五律)和“上四下三”(七律)的原则,句法结构的变化只在细微处,如“前四”可能有“三一”,或后三字有“一二”或“二一”之变化,然而这种“意义节点”的变动不影响上述朗读节奏。比如“相忆采芙蓉”,按照语法结构的意义节点是“相忆‖采‖芙蓉”,但人们朗诵诗仍然可以按照标准音步念成“相忆‖采芙‖蓉”---即停顿点仍然在芙蓉之间。王力还论述了大的句法结构变化后,比如变成“二五结构”,音步仍然是不变的,这就是王力关于尾三字意节节点移动后处理方法的论述。这种音步不变和句法结构无关,绝非机械,而是习惯。因为王力说音节和意节大部一致或基本一致,少数不一致,基于律诗的这一事实,才形成了这一惯例。 关于潭州雨梦唠叨的所谓“对仗两联不能句式雷同”问题,估计是指律诗中二联的 “长撷腰”或“长解镫”问题。在空海《文镜秘府论》“二十八种病”中有这两种病。“长撷腰”(也叫摞眼病)即中二联四句法意义结构全是“二一二”(五言)“撷腰”句型,例如: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长解镫”问题即中二联四句皆是“解镫”句式,例如: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无论“长撷腰”还是“长解镫”问题,都是句法单调缺乏变化的句法结构问题,与形成乐感的节奏有什么关系?这怎么能和王力关于音步的问题扯到一起,说王“力说错了”,“王力等同无知”“王力机械,瞎说”,“拿着王力鸡毛当令箭”呢?真是欲加罪之何患无辞,王力若地下有知也必会嘲笑该不肖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