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金筑子

王力关于词三字句为七律末三字律句的论述错误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4 22: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4 22:46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4 22:35
可以说金先生就没有读懂王力这段话,王力后面解释的清楚,“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王力的意思显然不是说三字句,四字句是律句,王力这里有省略,加上后面阐释应不致引起误会。王力在《诗词格律十讲》里表述的明白: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九字句也是由律句变来的。

北山的补丁,更糟糕!王力说三字句绝大多数是【律句】,
三字律句,怎样才叫【律句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9-14 22: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4 22:27
中国古代声律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宋范 ...

为什么理论界没有骈体赋律句的概念,因为有了诗律句、词律句已经可以包含从一字句到七字句以上各种句子,没有必要再提出赋律句的概念,不是看不起骈体赋或先后不分。

点评

沈约的声律理论,【立骈文之鸿轨,启律诗之先路】钱基博所说。 声律诗和声律骈,声律的介入,两种文体并驾齐驱。从永明声律论的犯病说,可以知道,诗骈两体的犯病举例,都是同时并举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2:54
为什么理论界没有骈体赋律句的概念,因为有了诗律句、词律句已经可以包含从一字句到七字句以上各种句子,没有必要再提出赋律句的概念,不是看不起骈体赋或先后不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2: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4 22: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4 22:49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4 22:43
为什么理论界没有骈体赋律句的概念,因为有了诗律句、词律句已经可以包含从一字句到七字句以上各种句子,没有必要再提出赋律句的概念,不是看不起骈体赋或先后不分。

依照你的逻辑,词体包裹五七律句,所以统称律句就可!依据你的逻辑,又一次证明:王力太笨!

点评

简便起见,所有的句子分两类就行了:律句和非律句。因为金筑子兄和先生把王力说的律句理解为诗律句,就有必要将律句分为诗律句和词律句来论述。 文革中有人在政治上给人无限上纲上线,是错误的,学术理论上钻牛角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2: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4 22: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4 22:43
为什么理论界没有骈体赋律句的概念,因为有了诗律句、词律句已经可以包含从一字句到七字句以上各种句子, ...

沈约的声律理论,【立骈文之鸿轨,启律诗之先路】钱基博所说。

声律诗和声律骈,声律的介入,两种文体并驾齐驱。从永明声律论的犯病说,可以知道,诗骈两体的犯病举例,都是同时并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9-14 22: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4 22:46
依照你的逻辑,词体包裹五七律句,所以统称律句就可!依据你的逻辑,又一次证明:王力太笨! ...

简便起见,所有的句子分两类就行了:律句和非律句。因为金筑子兄和先生把王力说的律句理解为诗律句,就有必要将律句分为诗律句和词律句来论述。
文革中有人在政治上给人无限上纲上线,是错误的,学术理论上钻牛角尖,误解或曲解作者原意,同样是不妥的。

点评

实话实说,窟窿大的出格,堵漏剂是有限的! 这叫,向情难向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3:04
简便起见,所有的句子分两类就行了:律句和非律句。因为金筑子兄和先生把王力说的律句理解为诗律句,就有必要将律句分为诗律句和词律句来论述。 文革中有人在政治上给人无限上纲上线,是错误的,学术理论上钻牛角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4 23: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4 23:02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4 22:57
简便起见,所有的句子分两类就行了:律句和非律句。因为金筑子兄和先生把王力说的律句理解为诗律句,就有必要将律句分为诗律句和词律句来论述。
文革中有人在政治上给人无限上纲上线,是错误的,学术理论上钻牛角尖,误解或曲解作者原意,同样是不妥的。

简便起见,就是:声点交替的是律句,反之不是律句!

点评

这是关于律句的概念,简言之,讲究平仄即可,先生这样提也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3: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4 23: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4 22:57
简便起见,所有的句子分两类就行了:律句和非律句。因为金筑子兄和先生把王力说的律句理解为诗律句,就有 ...

实话实说,窟窿大的出格,堵漏剂是有限的!
这叫,向情难向理

点评

理论探讨,就不能掺杂感情因素。名流与普通人、敌人和朋友应一视同仁。王力教授的理论不是无懈可击,但在这段论述中,并没有窟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9-14 2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4 23:01
简便起见,就是:声点交替的是律句,反之不是律句!

这是关于律句的概念,简言之,讲究平仄即可,先生这样提也可。

点评

原本就是这样的! 古人的【浮切不差】,就是这个意思。 〇〇——〇〇,二四不交替,就不是古人的【浮切不差】,也即不是了律句! 但是唐诗宋词是讲究四声,并非讲究平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3: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7

主题

4749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41
贡献
4433
金钱
8051
发表于 2016-9-14 23: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4 23:04
实话实说,窟窿大的出格,堵漏剂是有限的!
这叫,向情难向理

理论探讨,就不能掺杂感情因素。名流与普通人、敌人和朋友应一视同仁。王力教授的理论不是无懈可击,但在这段论述中,并没有窟窿。

点评

王力的很多说法,是糊里糊涂的! 如何区分【入律的古风】与【古风式的律诗】,他自己可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4 23: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5 07:45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4 23:07
这是关于律句的概念,简言之,讲究平仄即可,先生这样提也可。

原本就是这样的!
古人的【浮切不差】,就是这个意思。
〇〇——〇〇,二四不交替,就不是古人的【浮切不差】,也即不是律句!

但是唐诗宋词是讲究四声,并非讲究平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4 23: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4 23:13
理论探讨,就不能掺杂感情因素。名流与普通人、敌人和朋友应一视同仁。王力教授的理论不是无懈可击,但在 ...

王力的很多说法,是糊里糊涂的!
如何区分【入律的古风】与【古风式的律诗】,他自己可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07: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金先生就没有读懂王力这段话,王力后面解释的清楚,“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四字”,王力的意思显然不是说三字句,四字句是律句,王力这里有省略,加上后面阐释应不致引起误会。王力在《诗词格律十讲》里表述的明白: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九字句也是由律句变来的。
-----------
问题是三字句不是从律句变来的。词还有一字句、二字句。王力没说这一字句、二字句是由律句变来的,王力就把这一字句、二字句同三字句分开了,即一字句、二字句不是从律句变来,三字句(及以上)则是从律句变来。那么北山就应该解释:一字句、二字句和三字句有什么不同?金筑子认为三个字不构成二四平仄相反,因此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都不是从律句变来,它只是一个自然句。

点评

一字不构成句,二字王力是有说明的,等于律句的平仄脚,如依旧,又等于律句的平平脚,如休休。王力的意思表述的很清楚,词中二字,三字,四字都是律句的一部分,而不是律句。律句概念也很清楚,就是五言,七言律句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8:24
十六字令, 第一句,是一字句,因押平韵所致,句脚必须平; 第三句,是三字句。因押平韵所致,句脚必须仄; 假如,十六字令,是押仄韵。以上就是相反! 三字句、一字句,句脚的声调,与押平韵、押仄韵有关。 与其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7: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5 07: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5 07:42
可以说金先生就没有读懂王力这段话,王力后面解释的清楚,“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以 ...

十六字令,
第一句,是一字句,因押平韵所致,句脚必须平;
第三句,是三字句。因押平韵所致,句脚必须仄;

假如,十六字令,是押仄韵。以上就是相反!
三字句、一字句,句脚的声调,与押平韵、押仄韵有关。
与其自身,是否律句没有任何瓜葛!

点评

三羊的举例最能说明问题: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未下鞍、离天三尺三,这是律句。因为二四六平仄相反。山、惊回首,不是律句,也不是从律句中末三字来,它的字声平仄是由这个词牌自己决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8: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5 08:24: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5 07:42
可以说金先生就没有读懂王力这段话,王力后面解释的清楚,“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以 ...

一字不构成句,二字王力是有说明的,等于律句的平仄脚,如依旧,又等于律句的平平脚,如休休。王力的意思表述的很清楚,词中二字,三字,四字都是律句的一部分,而不是律句。律句概念也很清楚,就是五言,七言律句正格,律句是清代赵执信的叫法,元代方回叫平调,古诗句叫古调。

点评

【一字不构成句】,说法出奇的的新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8:40
律句的平仄脚不是律句,因此等于并不就与律句有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8: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5 08: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15 08:31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4 11:57
针无知,你看懂了这个帖了吗?!一至三字句的平仄是词律自身的平仄,与诗律句无关!
...

三字句同一字二字句一样,如你所说只有平仄之变,没有平仄两两交替之说,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律句。但在词里大量存在。王力先生是为了阐述词句的平仄规律,借用了诗律句的概念,容易说明问题。
按照三字句在律诗中的标准律句里的出现与否,王力将三字句分为两类:合律(律句)与非律(拗句),如“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算律句,而“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因出现在诗句三字尾中时这时的诗句也是拗句(不论大小拗),所以在词中也叫拗句。
总之只是借用了诗中律句的概念而已,并非说是由律句中来的。金筑子顶楼立论错误。

点评

王力先生是为了阐述词句的平仄规律,借用了诗律句的概念,容易说明问题。 ---------- 针叶林在这里更是歪曲王力。王力并不是借用了诗律句的概念。词的平仄句就是继承律诗的平仄句,而不是借用概念。诗词两者都是用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9:06
中国古代声律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的话,说明已经注意调配,能够识别五声。南齐周颙作《四声切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08: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9-15 08:30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5 08:24
一字不构成句,二字王力是有说明的,等于律句的平仄脚,如依旧,又等于律句的平平脚,如休休。王力的意思 ...

律句的平仄脚不是律句,因此等于并不就与律句有关!任何两个字都是有平仄的!

点评

王力在诗词格律和诗词格律概要里没再提二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8: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08: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5 07:56
十六字令,
第一句,是一字句,因押平韵所致,句脚必须平;
第三句,是三字句。因押平韵所致,句脚必须仄 ...

三羊的举例最能说明问题: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未下鞍、离天三尺三,这是律句。因为二四六平仄相反。山、惊回首,不是律句,也不是从律句中末三字来,它的字声平仄是由这个词牌自己决定的!



点评

或者是,有押韵决定的! 同理,明月松间照,这是一个五言律句。 但是,放在押平韵诗词的韵脚句位置,就是不行,不行的原因是,不合韵律。 而不是【明月松间照】,不是律句! 同理,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其本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5 08: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5 08:24
一字不构成句,二字王力是有说明的,等于律句的平仄脚,如依旧,又等于律句的平平脚,如休休。王力的意思 ...

【一字不构成句】,说法出奇的的新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5 08: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5 08:29
三字句同一字二字句一样,如你所说只有平仄之变,没有平仄两两交替之说,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律句。但在词 ...

中国古代声律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也提出了字音的调配问题。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有"性别宫商,识清浊"的话,说明已经注意调配,能够识别五声。南齐周颙作《四声切韵》,已开始分别字的平上去入四声。到梁代沈约进一步用五声来调配诗的音节,他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指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即要把宫声和羽声的字、浮声和切响的字互相调配。他又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前四病为浮声切响(即后来的平仄)的调配不当;后四病指双声迭韵的调配不当。后来更进一步用五声来配四声,但对五声与平、上、去、入关系的解释,却存在分歧。沈约所说的低昂或浮切,以及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声有飞沉",都是两分法。四声怎样分为两种,在六朝时没有完全解决。"八病"说过于繁琐,沈约自己也不能遵守。到了唐朝,以上去入为仄,平仄相配,符合于低昂、浮切、飞沉的两分法,便逐渐形成了平仄协调的格律。

折叠编辑本段格律和律诗

这种格律运用到五言诗七言诗,就成为律诗;运用到四六文,就成为格律文。它的特点是把句子分为音步,有双音步和单音步,如五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平仄互相交错;七言律诗即在五言律诗上加一个平仄相错的音步。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错,联和联之间的平仄相承。再加上双句用韵,首句可用可不用,中间两联对偶,这就构成律诗的格律。四六文是以两个双音步平仄交错为四字句,三个双音步平仄相承又互相交错为六字句,构成上联,再与同样字句的下联平仄交错相对,构成格律文。声律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熟练地掌握声律,有助于创作出音调和谐、悦耳动听、富有音乐美的作品来。
======================

格律诗中无病的句子,可以叫律句!
格律文中无病的句子,不可教律句!

典型的霸道逻辑!
四六骈中的句子,难道没有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5 08:49: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5 08:29
律句的平仄脚不是律句,因此等于并不就与律句有关!任何两个字都是有平仄的!
...

王力在诗词格律和诗词格律概要里没再提二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49
发表于 2016-9-15 08: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5 08:40
三羊的举例最能说明问题: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未下鞍、离天三尺三,这是律 ...

或者是,有押韵决定的!

同理,明月松间照,这是一个五言律句。
但是,放在押平韵诗词的韵脚句位置,就是不行,不行的原因是,不合韵律。
而不是【明月松间照】,不是律句!
同理,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其本身不是律句,或构不成律句,或不具备律句的先决条件。在平韵诗词里,句脚平声的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押放到韵脚句位置。反之也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09: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5 08:29
三字句同一字二字句一样,如你所说只有平仄之变,没有平仄两两交替之说,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律句。但在词 ...

王力先生是为了阐述词句的平仄规律,借用了诗律句的概念,容易说明问题。
----------
针叶林在这里更是歪曲王力。王力并不是借用了诗律句的概念。词的平仄句就是继承律诗的平仄句,而不是借用概念。诗词两者都是用切韵四声为凭。而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则只是依切韵四声,而不是继承律诗的平仄句,它是词作者根据自身词牌的要求定夺每个字声平仄的。它只是一个自然句,虽然它在形势上与律句的后三字相同,但不能相同就是来自律句的后三字。

点评

说你老糊涂你还不承认。什么叫“自然句”?莫非还有什么“人造句”吗?既然它是“词作者根据自身词牌的要求定夺每个字声平仄”就不是什么“自然句”!既然“它在形势(式)上与律句的后三字相同”就可以按律句来定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5 09: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15 09:06
王力先生是为了阐述词句的平仄规律,借用了诗律句的概念,容易说明问题。
----------
针叶林在这里更是歪 ...

说你老糊涂你还不承认。什么叫“自然句”?莫非还有什么“人造句”吗?既然它是“词作者根据自身词牌的要求定夺每个字声平仄”就不是什么“自然句”!既然“它在形势(式)上与律句的后三字相同”就可以按律句来定义,这难道不允许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4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