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6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转帖】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2130

帖子

944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3
贡献
2100
金钱
3676
发表于 2016-9-5 20: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思考并解决下面一系列问题: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这样写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是什么?
1、理解诗歌的主旨。任何人写诗歌总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诗人通过诗歌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种思想,就是诗歌的主旨,往往也是诗人本人的观点。它是诗歌内容的灵魂,是题材的统帅。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会首先被诗歌的主旨所感染或震憾,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
分析诗歌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意志追求、生活经历;
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2、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产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的局限,又需要我们鉴别,避免消极影响。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②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
③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叙事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3、明确诗歌的社会意义。优秀古代诗歌,或以其形象的典型,或以其主题的深邃而流传、警世,不仅在当时对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生活、陶冶读者的情操有着积极影响,而且对未来思想成果的积淀、文化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
4、把握诗歌的情调。古代诗歌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思想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年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个人经历等分不开的,因而诗歌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奋发与颓废、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古典诗歌常见主旨:
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欲,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古典诗歌常见思想感情:
①喜悦 甜蜜 愉悦 欢乐 激昂 旷达 高雅 仰慕 迷恋 恬淡 淡泊 闲适 闲逸
②忧愁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激愤 忧郁 失望 幽怨 愤懑 焦灼 缠绵
诗歌不同的主题是由不同的题材反映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特征,了解各类诗歌常见的意象及相关主题。

古典诗歌常见题材:
①送别怀念诗
诗歌举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题目特征:送、别、赠等
诗歌意象: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主题: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②表达爱情诗
诗歌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柳咏)、《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诗歌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主题: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
③人生哲理诗
诗歌举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内容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征战诗
诗歌举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诗歌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主题: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
⑤山水田园诗
诗歌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主题: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⑥游子行旅诗
诗歌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主题: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⑦怀古咏史诗
诗歌意象:古迹、古人。
表现主题: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⑧咏物言志诗
诗歌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主题: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其它题材——即事感怀诗,谈禅说理诗,独闺哀怨诗、爱国情怀诗等等。
应考策略·如何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策略一: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通过描写郊野日暮的秋景,表达游子思乡、寂寞愁苦的情思。
3、借物抒情。诗人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对竹子立身于破岩、不惧狂风这一特征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不管处于多么险恶的环境、都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向强暴弯腰、永远保持自己坚强不屈的品格的壮志豪情。
4、情景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所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幅形象的征夫早行图画,而且是诗人客居他乡凄凉冷落的情感写照。
5、移情于景。这是指不同的感情往往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秦观的《踏莎行》中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诗人遭到贬谪,心情悲苦,就把这种悲苦的心情转移到景物上,所以看到的是孤馆春寒,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是在斜阳西下的时候,更显得悲苦。
策略二:注意题材上的古今关系
1、借古伤今。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敬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借古讽今,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2、借古叹今。唐朝诗人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宫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写当年越王打败了吴国班师凯旋,战士个个穿着华美的锦衣返回家乡,花朵一样的美女簇拥在宫殿里,可如今一切都荡然无存,只有鹧鸪鸟在越王城遗址的上空飞来飞去。乍一看似乎感叹越王前后盛衰的变化之情,其实,诗人借助这古人古事,是感叹自己对唐朝人事更替、盛衰变化的情绪。
3、怀古伤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人孙权、刘裕能成就功业,感喟自己事业无成。(此词已学过,这里不再作分析)
策略三:注意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它们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南宋陆游的《落梅》之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第一句用寒冷的冰雪、凛冽的寒风来衬托梅花不惧寒冷的品格,第二句用众花来衬托梅花,说她在花之中气节最坚强,最后两句用梅花宁愿随风飘落,也不向掌管百花的东君乞怜,可见其何等倔强的傲骨。作者借此要表达自己面对强权的威压,顽强不屈的精神。现代将帅诗人陈毅的《红梅》诗:“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也是借红梅的傲寒斗霜,表达自己面对困境顽强不屈的精神。其它“松、竹、菊”象征坚贞不屈,荷花象征高洁无瑕,牡丹象征高贵,桃花象征美人等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行离别常用“柳”、“月”、春草、“长亭”等,抒写愁恨常用“流水”“春雨”、“弯月”等。
策略四:注意蕴含理趣的哲理诗
有一种说理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能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我们必须通过对诗歌所提供的形象进行分析,体悟出所含的深刻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若不看题目,人们往往会误认为它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田园诗,其实它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道理。
策略五:“一词领全诗”类型题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1)“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2)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上片指的是什么?在下片指的是什么?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答:(1)“狂”字在上片指的是猎者神情举止之狂,在下片指的是猎者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一个“狂”字使猎者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丰满。
(2)“狂”字是全词的总起,由它来贯穿全词,使结构更加严谨。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注意“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1,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2,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例3,“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支开”,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例4,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例5,许浑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中,“一声”“万点”,一“鸣”一“栖”,一闻一见,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别具一番赏心悦目的风韵。
2、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3、动词
例1,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稍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3,杜甫的《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王勃《郊兴》)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5,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6,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例7,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4、形容词
例1,王维《观猎》第三、四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例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还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例4,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例5,《诗经》早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黄山谷《咏雪》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例6,“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炼形容词置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雨联系到了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5、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又如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诗眼”“词眼”与炼字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诗眼”见诸魏庆之《诗人玉屑》,“词眼”见诸陆韶《词旨》。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
诗词的写作,始于意格,成于字句,于是,前贤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做毕生追求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的确,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
具体地说,在诗词的关键去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上述“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与此相类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莫怪乎北宋时人赠给宋祁一个“红杏尚书”的雅号!
然而,“诗眼”“词眼”不是孤立的“炼字”。前贤们仅从修辞学的角度探求,究竟层次偏浅;而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上去理解,从全篇的章法结构上去分析,才有可能探得真髓。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以此,“炼字亦须遥管遥应也”。刘熙载更把这种观点拓展到其他文学门类甚至经义的领域,称作“文眼”。他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又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也就是说,“炼字”局部点化之功,仰仗于整体构思的“前注”“后顾”。设若没有“顾注”,竞竞吹求造语之巧,苦苦推敲一字之工,不但追寻不到意境,反而由于斧凿做作,惹人生厌。
王国维力主境界说,他赞赏宋祁的“闹”字炼得好,是因为着眼于境界,看他一语道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点眼时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
五言诗点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点眼多在第五字,和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有关。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因为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
“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在词里,句子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
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1318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燕赵诗歌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802
贡献
27580
金钱
3717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5 22: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思考并解决下面一系列问题: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这样写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是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http://476680214.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8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燕赵诗歌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802
贡献
27580
金钱
3717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5 22: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这样写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是什么?


不仅是鉴赏古诗,近体诗、现代诗也是如此。如果弄不清这4个问题,就不能读懂作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http://476680214.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8

主题

2万

帖子

10万

积分

首席版主

燕赵诗歌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802
贡献
27580
金钱
37172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5 22: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推荐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http://476680214.qzone.qq.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1

主题

2130

帖子

944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43
贡献
2100
金钱
3676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05: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有 发表于 2016-9-5 22:41
好文章!推荐阅读!

好文章所以我转发过来  全有老师早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主题

4037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嘉宾

燕赵诗歌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68
贡献
3971
金钱
4864
发表于 2016-9-6 09: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好转载,贤妹辛苦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1577

帖子

538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92
贡献
1578
金钱
1838
发表于 2016-9-6 20: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妹辛苦了,好资料大家一起分享!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9 14: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