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金筑子在永明体押韵问题上的谬论 最近为了攻击启功又说:“永明体分押平上去入四体。押上去入诗者哪里去找上下句尾是平仄的?例如上句尾为上,下句尾为去(押去声)者,是讲平仄么?!” 可见金筑子除了因无知而多变的个人品质问题之外,在诗体问题上的知识等于零!在押韵问题上概念也极为混乱! 1, 金筑子始终将句中字与句尾韵脚字分开,目的为他今古混用找借口。实际在押韵问题上从永明体到近体都是讲四声的。这从隋朝陆法言编的韵书《切韵》可以证明。《切韵》收录了12158个汉字,共分206韵,唐韵合并为193韵,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后来唐代近体诗的平仄,均是已切韵为标准。只是在韵部上进行了合并,成为平水韵的样子:共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 上声29部, 去声30部, 入声17部。尽管近体诗律将上去入合并为仄声,但上去入的声调区别还是存在的。比如在仄韵诗的押韵上,在词的押韵上,四声仍然是要区别的,并非像金筑子所言:“押韵只有两种:押平声,押仄声。” 2, 关于诗体,更不能以押韵来划分,如金筑子所言“永明体分押平上去入四体。”事实上唐以后所有诗押韵,无论近体还是古风,无论平韵诗还是仄韵诗,都是按照韵书的韵部来押的,只是仄韵多了些通押规则而已,哪里会用四声押韵命名诗体的?诗分近体和古风,近体可分律体、拗体,古风可分歌行体,也有按个人风格分文体的,但没听说将永明体或近体分为平体、上体、去体、入体的。金筑子是为了攻击启功而顺口胡说! 3,启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教授,曾在辅仁大学和北师大任中文系教授。启功对于永明体时期沈约的四声说是这样说的: 沈约虽倡四声之说,而在所提的具体办法中,却只说了宫与羽(李延寿说宫与商、角与徵),低与昂,浮声与切响,轻与重,都是相对的两个方面,简单说即是扬与抑,事实上也就是平与仄。 从他们实际注意声调抑扬这现象上看,可知沈约等人在音理上虽然发现了四声,但在写作运用上却只是要高低相间和抑扬相对。从下边所列沈约自己举出的各例句中,可以看出扬处用的是平,抑处用的是上去入。在这里上去入之间并看不出选用的理由和区别,可见上去入在当时实是作一个抑调用的,归结起来,仍是平仄而已。况且辨别四声和运用平仄并不矛盾,能辨别复杂的,未必不使用简单的。后世的种种误解,大约都由于把辨四声认作用四声了。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2000年,中华书局) 这里是说的平仄的作用,是对立统一体。这在《文镜秘府论》记述的元兢的调声术中已经表达: “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 ------在《文镜秘府论》以及任何人的理论中,除了介绍发音不同,都没有将仄声三声的功能区分对待的。但这不等于将仄韵三声取消。区别主要在于仄韵押韵中。金筑子忽左忽右,只是出于他制造谬论或打击别人的实用主义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