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4 17:43 编辑
由崔颢黄鹤楼诗谈对仗 关于这首诗诗体的划定, 晓风轻送说: 崔颢《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清代许印芳说:“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有此格。”(见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所引)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崔颢《黄鹤楼》,直以古歌行入律。”又说:“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颢)之《黄鹤楼》。”此诗前半首完全是古风的格调,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事了。 -----同意这一结论。 该诗与标准七律不同处在于前四句平仄声调类同古风,包括出现了句内平仄失替和三平尾等声律问题。但根据王力对律诗判定的标准: 1, 字数句数合规; 2, 平仄声调合律; 3, 中二联对仗 王力说若只有前2条,是入律的古风,若只有2不合,则是古风式律诗(大意)。 该诗就是古风式律诗。因为中二联对仗,首联和尾联是散行联。 关于该诗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复返和空悠悠是不对仗的。但王力先生也说过,看一联是否对仗,要看关键词(或曰敏感词)的对仗情况,因为他们对对仗的影响是起关键作用的。这些敏感词包括颜色对和数目对。而这联中“黄鹤/白云”,“一去/千载”都是极其工整的对仗,就使整联也显得对仗了。加之颈联更是工对,所以认为全诗是七律就顺理成章了。可见说该诗是七律第一,主要是指其意境和章法,声律的不足被忽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