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4 16:08 编辑
不犯八病的永明体诗是不存在的 永明体诗指南北朝时期以沈约谢朓王融等诗人为代表的写的一类五言诗,这些诗注意四声的变化,语句清新流畅,名为新体诗。他们的特点是一韵到底,句内平仄变换,句间平仄相对,所谓讲究四声八病。但研究发现,多数永明体诗只注意了平头和上尾,完全注意八病的不仅没有,也是不可能的。 这里首先应该明确一个“同声”定义。根据学者卢盛江的研究,可能存在上去入三声皆算一个仄声的概念。若以此为基础,则永明体肯定不能完全避开八病。若是按照上去入分别同声算“同声”,则出现完全避开八病的几率也微乎其微。 说明如下: 一, 平头,按照元兢的修正,两句第二字不能同声(即对式律)。如: 棹歌发江潭。采莲渡湘南。 二, 上尾:出对句句尾不能同声(首联用韵除外),仄韵诗可能同声: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年代:南北朝 作者:沈约 三, 蜂腰:一句内之上尾:句内第二五两字不同声,根据声律平仄交换律,句型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二五必然同声,如: 舍辔下雕辂。更衣奉玉床。 所畏红颜促。君恩不可长。《携手曲》沈约 四,鹤膝,单数句句尾皆仄声。例: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可见要避开这四病,需要: 1, 每联换头 2, 每联两句尾不同声。 3, 无“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型, 4, 单数句尾不同声。 可见每联句尾不同声与单数句句尾不同声是互不相容的。因为对任何一首诗,只有平韵诗或仄韵诗两种选择。若选择平韵诗,其单数句必然是仄韵;若仄韵诗,其单数句必然是平韵。而无论是仄韵还是平韵,其单数句平仄肯定相同,这就犯了鹤膝。否则若有一句出句不同,必犯上尾。 所以,能同时避开这四病的永明体诗是不存在的。除非故意把希望寄托在三个仄声的区别上,而这是非常困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