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郑骞先生的《常用北曲新编》考证说明 第一、考证的动机 1、早在二零一四年三月初,即我上中华诗词论坛网站《中华散曲板块》的第五天,便收到了一位被称为“才子版主”的发来的信息,信息大致意思为:一水老师要我到南昌找你,拜你为师学写散曲,你愿意接受我这个徒弟吗? 一水先生找我干什么呢?通过信息沟通,我才知道当时的《中华散曲板块》首席版主一水先生希望我做三件事 :一是建议我参与筹建“江西散曲社”,二是希望我对《中华散曲板块》一些曲作进行点评,三是希望我对中华散曲有所贡献。怎样对中华散曲有所贡献呢?于是,我决定对台湾郑骞《常用北曲新编》进行考证。 2、促使对台湾郑骞先生的《常用北曲新编》考证,还有滢滢溪水女士,她是香港诗词论坛某“散曲板块”副首席版主。她曾批评我所写之曲不像曲,倒像词。她的话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很有道理。因为我不是北方人,北曲的一个很重要语言特色和风格特色便是用元代的中原方言或者说是中原土话或者叫做乡音作曲。我想如果我们写散曲都像罗宗信、周德清所说“有文章者谓之乐府”,其“造语”须是“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见《中原音韵》),真正如周德清所希望的那样走向律化,实现文体的规范性:“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合平仄”,那么“元散曲”与“曲子词”又有什么区别呢? 元曲本来就是流行于市井的、是“格律加自由”的,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一种新诗体,这种新诗体并为元代的统治者,即元蒙民族与色目族人以及当时中原普通百姓所爱好的产物。所以在我的《涂键诗文选》(第二卷)才有了“答滢滢女士”亦词亦曲的考证文章19篇。 一水先生曾建议我对《中华散曲板块》一些曲作进行点评。为了点评一些曲作,我曾经与“才子版主”协商,用她密码上网飘红部分佳作点评,于是便有了《作曲艺术漫谈》十一则,借“才子版主”之名点评曲作,大约用了两天,便被“才子版主”更改了密码。 大约二零一四年夏季,我与当时的《中华散曲板块》的版主和乐先生,找到了《江西诗词》主编胡迎建先生商议成立江西散曲社的有关事宜,得到了他的充分理解与支持,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江西散曲社于二零一五年九月正式成立。 我想办好江西散曲社,犹如办好一所学校一样,社员没有教材怎么行呢?于是,我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的准备,匆匆忙忙编写并正式出版了《涂键诗文选》。《涂键诗文选》(散曲卷)不仅仅得到了现《江西诗词》主编、汉语言文学硕导胡迎建先生、原《江西诗词》主编、汉语言文学硕导、现《江右诗词》主编熊盛元先生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而且在江西散曲社成立大会上,天津社会科学院教授门岿先生,对于《涂键诗文选》(散曲卷)也进行了一定的肯定。 除了教材准备外,我还来到了“香港诗词学会”散曲板块,这个板块的江西诗友比较多,物色会写散曲或者有比较扎实的古诗文基础的诗友;或者物色有比较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又担任了一定行政职务的诗友,以便为江西散曲社各地区分社做好组织准备。在香港诗词学会有三个散曲板块,这三个板块的不少主要版主,总体看来对于我的评价还比较客观。如滢滢溪水女士副首席版主,是令我刮目相看的一位版主,我曾作曲赞她云:【正宫·双鸳鸯】放生池观鱼(献给滢滢女士)带云空,过梅丛,溪水滢滢乐向东。尾尾鱼争食物拥,仿佛春色落池中。 再如人生如戏版主令我刮目相看,我曾作曲赞人生如戏先生曲云【双调·殿前欢】人生如戏 (献给人生如戏先生)晚来明:是非成败往来轻,悲欢聚散风云永。幼盼功名,中年阵雨行。白头醒,进退凭天命。人生若戏,戏若人生。 3、促使我考证的还有一位就是江苏籍“散曲功勋”兼中华散工委顾问或者版主,他似乎认为只有郑骞先生的《常用北曲新编》最好,其他的曲谱都不行。在我们进行学术研讨的过程中,几乎否定了自古以来的 一切文字谱。不可否认,郑骞确实对我国自古以来的散曲文字谱认真地考证了,编出了一本海峡两岸比较一致公认的较好的曲谱。我们的分歧是:我堂堂中华大陆其他的曲谱都不能用吗?台湾的月亮难道就一定比大陆的要圆吗?我就不信!所以我决定对郑骞的《常用北曲新编》进行考证。 第二、考证的资料 1、主要理论文献: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 2、主要元人创作资料:当代隋树森《全元散曲》、各种不同版本的《元杂剧》。 3、其他有关资料:我国历朝历代的主要北曲曲谱,如清代《钦定词谱》、《钦定曲谱》,中华 民国吴梅《南北词简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王力《古代汉语》、《曲律学》等十余个北曲曲谱。 4、其他文学研究、音乐研究、戏曲研究的有关资料:如赵敏俐、吴思敬主编的《中国诗歌通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任纳的有关音乐研究的各种资料、上海昆曲研习组昆剧研究资料等等。 5、其他相关资料:如《全明散曲》、《全清散曲》、各种版本的《明杂剧》、《明传奇》,《清杂剧》、《清传奇》等等。 第三、考证的方法与步骤 1、首先整理出台湾郑骞的《常用北曲新编》的详细目录 2、其次对郑骞的《常用北曲新编》的曲谱格律一一考证 第四、考证内容 1、郑骞的《常用北曲新编》各卷细目,包括曲牌名、例作、出处、格律、句式等。 2、郑骞的《常用北曲新编》的所收集的曲谱的源头以及影响,如与我国大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的关系等等。 3、探讨郑骞的《常用北曲新编》在曲谱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第五、我的散曲观: 一、北曲中对於平要分阴阳,尤其是仄要分上去、或者说仄分去上之要求颇为严格。《中原音韵》曾论及云:某一曲牌有第一着、第二着、第三着、下下着等之分。我尽可能取以第—着为例,其它第二着、第三着、下下着,则分疏於後。《中原音韵》既注上去,亦注仄声。《太和正音谱》只注上去,不著仄声,不合元人作曲习俗,我认为宜从《中原音韵》。宜从《中原音韵》的我个人认为还必须平分阴阳,因为《中原音韵》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古为新,平分阴阳。如果既不懂得“平分阴阳”,又不懂得“仄讲上去”,还不懂得“入派三声”,即“入平”的唱法与一 般“平声”唱法的区别,那么,这样的曲作与儿歌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就犹如吹笛子,笛六孔发音,自己将三孔或者四孔堵死,那么,吹出来的声音还会好听吗? 二、所考证例句,皆以元人曲籍为主。若明人曲籍,有不辨其为元人者,皆不涉及。惟明初《太和正音谱》往往载有无名氏小令、套数或前人小令、套数,极有可能属元人之作,因此亦作为曲例考证之。至于带过曲,套数,分列小令之后,也皆以《全元散曲》或以元《杂剧》为参考依据。 三、所考证例作,尽可能以无衬字或衬字较少者为主。按照周德清的观点,小令最好是“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但纵观全元曲,这种这种无衬字的小令非常难找,有时不得不用合律的有衬字的小令为例。 四、诗、词往往於句中—三五字不拘平仄。惟北曲中不宜提倡,因为北曲中往往有拗句或古风句式,北人往往以拗为正、以古风句式为正。古人拗,我们作曲时也应拗,大凡应平可仄,或应仄可平句,於字之可平可仄者,则一—注明。凡未注明者,必须依元代北人原作为上。 五、元人用韵,往往不一定全依曲律。有时有不可移易之处,有时又有甚宽之处。特别是上声往往与平声通用,平声往往又与上声通用,就是同为仄声,有时又有应上可去,有时也有应去可上的情况。特别是句尾 ,往往可用平叶,有时又可用仄叶;有时叶韵,有时又往往不叶韵。凡遇平仄通叶,可叶可不叶 ,可用上,亦可用去时皆标明可变通处,在【涂案】中一一注明。 六、元北曲的曲牌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唐宋词,作曲者在投稿时必须既在标题上标明宫调,又要标明曲牌,否则会给编辑造成错觉:是唐宋词呢,还是元北曲呢? 七、元北曲无入声韵,按照周德清的观点,入声皆分派於平上去三声。对於入声派作某声者,皆依《中原音韵》於【涂案】中加以说明。无论是诗,还是词,还是曲,都有文字谱与音乐谱,是可以用来唱的。由于元北曲的音乐谱丢失,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音乐谱,迺明代昆曲之工尺(che上声)谱,不宜提倡。至于入声唱出何声,请读者认真鉴别。因为按照曲律,派为平声之入声字,皆作仄声处理。古人云,词雅曲俗。作曲者最好先读一读任纳、卢前编写的《元曲三百首》再动笔。元北曲以方言、俚语、俗语入词,元代南人甚至有的北人(元汉人)认为不雅,但正是这不雅之作,才是元北曲之本色,才是元北曲的重要创新之一。 八、本书为江西散曲社的发展所作,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为曲论,初步完稿。中册为元北曲曲谱,主要是对于台湾郑骞先生的《常用北曲新编》考证。纵观全元散曲,不用衬字而合律的例作极为难找。正式出版时,衬字我会用小字标出。句式主要参考我认为比较权威的隋树森的《全元散曲》、明初的《太和正音谱》、清《钦定词谱》、《钦定曲谱》、王力的《古代汉语》、《曲律说》。南曲曲谱衬字较少,有“衬不过三”之说,主要参考我认为比较权威的谢伯阳的《全明散曲》、清《钦定词谱》、《钦定曲谱》、吴梅的《南北词简谱》 。元杂剧与明传奇之例作,北曲还以元代各种版本《元杂剧》为依据,南曲则以明代各种版本《明传奇》为依据,特此说明。 江西豫章台涂键草于二零一六年九月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