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1 22:12 编辑
驳金筑子的新谬论《近体诗的声调平仄和押韵语音从来就是读写分离的》
金筑子说(黑字,下同)
近体诗的声调平仄和押韵语音从来就是读写分离的
驳(红字,下同),
----这题目这句话说的晦涩难懂。什么叫近体诗的“声调平仄”?平仄就是划分成两类的声调,它和押韵的语音是一码事。一个人你不能用河南方言念诗,却用四川方言押韵。押韵就是韵母相同的声调,一首诗的每个字,无论在句首还是句尾还是韵脚,他们的平仄和声韵是一样的,是不随在诗中的位置有任何变化的。
什么叫近体诗?近体诗与非近体诗的不同,就是近体诗的句子是讲四声平仄的!
-----这句话不对。永明体也讲四声,实际上也讲平仄,只是当时没有用“仄声”这个词而已。但永明体不是近体诗。 明代 胡震亨在《唐音癸籖》说:
“诗自风雅颂以降,一变有离骚,再变为西汉五言诗,三变有歌行杂体,四变为唐之律诗。诗至唐,体大备矣!今考唐人集,录所标体名,凡效汉魏以下诗,声律未叶者,名往体。其所变诗体,则声律之叶者,不论长句、絶句,槪名为律诗,为近体。” ----显然近体只是指唐代的合乎声律的绝句和律诗,不包括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
从原理上讲,什么人写诗,这四声就应该是写诗人自己的语音四声,其诗的平仄声调与押韵语音是一致的。
-----这话荒谬。写诗人哪里有“自己的四声”?如果“写诗人自己的语音”是分不出几声的方言(这种情况常见),哪里还有四声?平仄声调和押韵语音一致与否还有什么意义?
近体诗如果在声调平仄上和押韵上都只是字面上的,那整个近体诗就变得只求押字,永远与人们的实际语音南辕北辙,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于是,诗人们就追求押韵按自己的实际语音(当然也可违心地按韵书),这就产生了邻韵互押。发展到宋代,更产生了不是邻韵也互押。
------金筑子又在为自己的出韵的大雾诗无理狡辩。请问“自己的实际语音”是什么语音?你这实际语音只是贵州大山里的方言土语,连平仄和韵部都分不清,哪里还有什么“邻韵”?你随便写首民歌,谁还会在乎你什么通押?
所以,近体诗从来不存在依《切韵》须“句中声调与押韵语音一致”的问题。100年来的“句中平仄用切韵(保留入声字)字面合律,用今声18部押韵”,同样是合符近体诗格律的! -----金筑子又在老调重弹!金筑子的意思是:按照韵书的平仄写诗,而押韵是可以用“今声”----所以声称用古音写的大雾诗句尾可以用入声字“滑”与“花”押韵,所以大雾诗今古混押正确!金筑子又重复了十年前的论调! 这句中平仄只求字面上(形式上)的合律,毛泽东1966年在给陈毅的信中,于不经意间早有论述,可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王力先生(1900-1986)对汉语研究了一辈子,有汉语诗律学,确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真是遗憾!毛泽东说:“陈毅同志: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西行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 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钟酒,山裁万仞葱。 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只给你改了一首,……” 伟人毕竟是伟人,真是一语中的:“平仄”“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目视所发生的“感觉”,与写读者自己的语音不一定相吻合。
------金筑子完全在曲解毛泽东的原意。毛分明是说陈这首诗内容大气磅礴,但在所用文字上平仄与律不合,而不是说平仄与“自己的语音不合”。毛泽东和陈毅一样,自己的语音都是南方方言,毛怎么会批评陈毅不批评自己?金筑子在此是顺口胡说!
以前,毛泽东这段话我也看过几遍,也引用过,就是没注意到“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与律诗稍有未合”这一句的深意,直到今年,自己才更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论点。前几天,为了驳斥针叶林的多次挑衅说我“反毛”,再去翻阅毛泽东的这一段话,才大吃一惊,原来这个论点伟人早就在不经易间说过,并且我的“字面上”三个字也是伟人早就有的! -----这只能证明今天你反毛更进了一步,竟敢胡乱曲解其原话了!可惜你这偷换概念的诡辩法又失灵了!“字面上”等于“形式上”吗?“形式上”=”目视所发生的感觉”?“目视”不等于“发音”----这就是金筑子的逻辑推理过程。由此看出金筑子是如何一步一步偷换概念,导致出符合他心意的错误结论的!
近体诗的平仄声调对所有人来讲,它只是“字面上的”,这就解释了音韵学界多年来的困惑:对于切韵,为什么至今只知道其调类而无法研究出调值;陈寅恪认为是当时的洛阳音,法国的马伯乐、瑞典的高本汉却认为是当时的长安音。他们认为,只有把切韵固定在某个一时一地之音范围内,才可具此进行现代拟音。然而另有多人认为切韵是以一时一地之音为主,兼顾南北方音和古代之音的“拼盘”,章太炎是这一论点的代表。《切韵》自己在序中也说,成书的定音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不过,切韵是“一时一地之音”也好,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也好,对于南北古今所有人来说,切韵之音用于近体诗,它有时只能是“字面上的”!既然平仄声调有时只能是“字面上的”,那么诗人写出的只是在“字面上”合律的近体诗,他自己和别人读来,平仄声调与押韵语音不一致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这一段的东拉西扯只是为了掩饰和冲淡前面对毛泽东的荒谬污蔑,是转移读者视线所放的烟幕弹,读者不会上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