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8-29 05:52 编辑
《诗髓脑》现书中元兢内容的确认(蓝字) 由于元兢原著《诗髓脑》已经失传,现有《诗髓脑》文章或书籍,只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摘录、个别摘自不同版本的《文镜秘府论》的附注而成,所以哪些内容是元兢的哪些不是元兢的,是需要认真核对的。通过与《文镜秘府论》的比对,发现: 一,调声部分元兢的内容基本可以认定。 因“声有五声……故曰三平向下承也”之前明确写有【元氏曰】: ○调声 (未录入:【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又曰:(私云:钱起之诗也。) ……。)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下节○诗章中用声法式) 二,论对属部分元兢的条目可以认定: ●东卷○论对:“十二曰,平对;十三曰,奇对;十四曰,同对;十五曰,字对;十六曰,声对;十七曰,侧对。”明确写有“右六种对,出元兢《髓脑》”。 三,论文病部分可以认定的内容是对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四病的评语,和后面“新八病”的论述。 下面《诗髓脑》各病论述中黑字均不一定是元兢原话。只有写有【元氏曰】、【元兢曰】或【元兢云】的红字部分可以认定是元兢的原意。在前八病下写有【或曰】、【或云】者则应存疑,因为“三,鹤膝”条目下文镜秘府论中也有【或曰】,但其内容却没被引用。这一条仅保留条目名称“三、鹤膝”而已。 原编者似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故在“平头”条下说:“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但第五条到第八条明确写有“元兢曰”或“元兢云”,与前四条又不同。可见论病内容前四条“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基本内容与元兢关系不大,第五到第八病“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元兢有补充,后面新八病“龃龉,丛聚,忌讳,行迹,旁突,翻语,长撷腰,长解镫”主要内容可以算是元兢的,因每条目后不仅有元兢曰或元兢云,而且还有“《文镜秘府论》三宝院本注云: 【元氏云】,兢于八病之别为八病,自昔及今无能尽知之者,近上官仪、谢其三,河间公义府,思其于事矣,八者何,一曰龃龉,二曰丛聚,三曰忌讳,四曰形迹。。。。”的说明。 由于元兢对病犯和对属的论述都不全面,所以他的主要贡献是“调声术”,其论述显示出元兢对近体诗律的探索过程,为唐代诗词格律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根据文镜秘府论摘编而成的书或文章因内容既不能确定作者又不全面,所以其参考价值与《文镜秘府论》比是很有限的。 ●文病 一、平头。(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或曰】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二、上尾。(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 【或云】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寒木入雲烟。”此上尾,齐、梁以前,时有犯者。齐、梁以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 三、鹤膝。 (未录入【或曰】:或曰:如班姬诗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素”与“扇”同去声是也。此曰第三句者,举其大法耳。但从首至末,皆须以次避之,若第三句不得与第五句相犯,第五句不得与第七句相犯。犯法准前也。) 四、蜂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彫饰。”) 【或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於上尾、鹤膝,均於平头,重於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五、大韵。(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 【元氏曰】: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於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 六、小韵。(小韵诗,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 【元氏曰】:此病轻於大韵,近代咸不以为累文。 七、傍纽。 【元氏云】:傍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 【元兢曰】:此病更轻於小韵,文人无以为意者。又若不隔字而是双声,非病也。如“清切”、“从就”之类是也。 八、正纽。 【元氏曰】:正纽者,一韵之内,有一字四声分为两处是也。如梁简文帝诗云:“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金”、“锦”、“禁”、“急”是一字之四声,今分为两处,是犯正纽也。) 【元兢曰】此病轻重,与傍纽相类,近代咸不以为累,但知之而已。 备注:可见元兢对“旧八病”后四病已经取否定态度,对前四病不能肯定有没有发表意见。 ============ 兢於八病之别为八病。自昔及今,无能尽知之者。近上官仪识其三,河间公义府思其余事矣。八者何?一曰龃龉,二曰丛聚,三曰忌讳,四曰形迹,五曰傍突,六曰翻语,七曰长撷腰,八曰长解镫。(《文镜秘府论》三宝院本注云: 【元氏云】:兢于八病之别为八病,自昔及今无能尽知之者,近上官仪、谢其三,河间公义府,思其于事矣,八者何,一曰龃龉,二曰丛聚,三曰忌讳,四曰形迹,。。。) 一、龃龉病。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若犯上声,其病重于鹤膝,此例文人以为秘密,莫肯传授。上官仪云:“犯上声是斩刑,去入亦绞刑。”)如曹子建诗云:“公子敬爱客。”“敬”与“爱”是,其中三字,其二字相连同去声是也。 【元兢曰】:平声不成病,上去入是重病,文人悟之者少,故此病无其名。竞案《文赋》云:或龃龉而不安。因以此病名为龃龉之病焉。 二、丛聚病。丛聚病者,如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抑是常。其次句复有“风”,下句复有“月”,俱是气象,相次丛聚,是为病也。如刘铄诗曰:“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此上句有“日”,下句有“云”,次句有“风”,次句有“月”,“日”、“云”、“风”、“月”,相次四句,是丛聚。 【元兢曰】盖略举气象为例,触类而长,庶物则同。上十字已有“鸾”对“凤”,下十字不宜更有“凫”对“鹤”;上十字已有‘桂’对‘松’,下十字不宜更用“桐”对“柳”。俱是丛聚之病,此又悟之者鲜矣。 三、忌讳病。忌讳病者,其中意义,有涉于国家之忌是也。如顾长康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依将何。”“山崩”、“海竭”,于国非所宜言,此忌讳病也。 【元兢曰】:此病或犯,虽有周公之才,不足观也。又如咏雨诗称“乱声”,泝水诗云“逆流”,此类皆是也。 四、形迹病。形迹病者,谓于其义相形嫌疑而成。如曹子建诗云:“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即如近代诗人,唯得云“丽城”,亦云“佳丽城”。若单用“佳城”,即如滕公佳城,为形迹病也。 【元兢云】:文中例极多,不可轻下语也。 五、傍突病。傍突病者,句中意旨,傍有所突触。如周彦伦诗云:“二亩不足情,三冬俄已毕。”“二亩”涉其亲,宁可云“不足情”也? 【元兢云】:此与忌讳同,执笔者咸宜戒之,不可辄犯也。 六、翻语病。翻语病者,正言是佳词,反语则深累是也。如鲍明远诗云:“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伐鼓”,正言是佳词,反语则不祥,是其病也。 七、长撷腰病。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云:“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花。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此病或名“束”。 八、长解镫病。长解镫病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蹬;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云:“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 【元兢曰】: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然解镫须与撷腰相间,则屡迁其体。不可得句相间,但时然之。近文人篇中有然,相间者偶然耳。然悟之而为诗者,不亦尽善者乎。此病亦名“散”。 备注:对于元兢“新八病”可以肯定,但原话摘录不全。 结论: 1, 调声部分可以认定; 2, 论对部分可以认定; 3, 文病部分限于“新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