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征夫 于 2014-9-18 19:36 编辑
甲午年孟秋重游南城八章十首(二)
二零一四年八月廿六至廿九日赴南城县考察,此为多次考察中之一次,得诗八章十首,与吟友分享并祈教正。
三、仙都观
福地清幽寂若噤,登阶苔滑少屐侵。
仙姑扫殿缁衣穆,独赏颜碑独自吟。
四、益王墓
食邑当年千万户,今知何处抛尸骨?
王陵亵贵叹遭逢,只剩荒藤埋望柱。
五、访聚星塔
荒林蔓道独循行,郁木森森暮色冥。
偶露塔尖青翠上,渐遥马达逐波声。
其二
塔室阴森一孔开,启登略怵杖敲阶。
七层到顶螺旋极,八面风光洞外来。
小注:
1、麻姑山仙都观: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城建昌镇4公里,麻姑山主峰海拔1064.3米,以峻秀绮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女仙之一,勤劳美丽的麻姑原是南城人,后得道成为仙女,是中国神话中的女寿仙,曾三次见过“沧海桑田”,能掷米成丹救民疾苦。其“东海三为桑田”和“海中复扬尘也”,成为后世着名的“沧海桑田”和“东海扬尘”典故的来源,后世多以麻姑为长寿的象徵,明代就有《麻姑献寿图》作为祝寿的礼品。 2006年,麻姑仙女传说《沧海桑田》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唐玄宗开元年间,因立麻姑庙而得名。据《云笈七笺》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诸名山之中,麻姑山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麻姑庙的建立,在道教中开创了单独祀奉麻姑的先例。唐大历六年(771)四月,时任抚州刺史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再次游览麻姑山,挥笔写下记述麻姑和仙人王方平相会于麻姑山蔡经家的神话故事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自唐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在麻姑山延续千年,经久不衰。 仙都观即麻姑庙,位于位于麻姑山,始建于唐开元年间,1992年重建,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元君殿、偏殿、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碑亭以及当代书法碑廊。 2、益王墓:南城为明代朱元璋后代益藩王的封地,益瑞王朱佑槟在南城筑王城,修建了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益王府,红墙绿瓦的宫式建筑有800余间。到明朝灭亡时,世袭了“七代八王”,共149年。王族墓地出土随葬文物3000余件,堪称稀世珍品,曾轰动世界,其中2000余件文物收藏天国家博物馆。 益王墓系统包括益端王、益庄王、益宣王和益定王墓。我们所见益王墓是第三代益恭王朱厚炫(王系第三代,人系第二代,是端王朱祐槟次子,庄王朱厚烨之弟)与王妃黄氏、章氏的合葬墓地,位于洪门镇庄上村东南资圣山。这里四周翠峰耸立,一湾碧水环抱,有“五马团槽”之势,墓虽曾经也被盗过,但在诸王墓中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益王陵寝神道和文武翁仲、石马、石狮、神道石柱(盘龙华表)。原陵墓山墙长宽各25丈,早已不存,但仍然可以看见一米左右厚实的山墙墙基础和“享殿”的遗迹。1930年,陵寝被住在南城的河南会馆李慕金等人盗挖,现在看见的陵寝是一个巨大的土坑。陵墓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遭毁坏,遗址上瓦砾遍地,荒草蔓野。 3、聚星塔,位于南城县县城东北武冈山上,俯瞰盱江及万年桥,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塔高30米,共7层,呈八角形,塔檐锯齿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内收,叠托而上,基部砖石皆用糯米汁浇浆垒砌而成,塔梯在内外塔身夹墙之中,分左右盘旋而上,全塔根据地势、风向、风力设计成略向北倾斜的斜塔,虽经2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