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曲谱新编》第二篇音 韵 6﹒知音韵
——为江西散曲社的发展而修订再版
6﹒知音韵
诗有诗韵,词有词韵,曲有曲韵。唐宋人写诗用韵所根据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唐孙愐刊定时改名为《唐韵》,到了宋朝经过修订改称《广韵》。不少人认为,《切韵》并不代表唐代的实际韵部;真正代表唐代实际韵部的是“平水韵”。王国维认为,金代的官韵,把《广韵》所分二百六韵合并为一百七韵或一百六韵,由于通行的官韵或者曾经平水人或平水书籍所刊定,这类韵书就有“平水韵”之称,平水韵并非始于王文郁,更非始于刘渊(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八)。明清以来一般所谓“诗韵”,就是这分为一百六韵的“平水韵”。
词韵比诗韵更宽些,更自由些,因为词韵可以邻韵通用,又可以借叶方音。宋以前并没有人人共守的词韵,所谓词韵,基本上是诗韵。清代有关词韵的书很多,后来戈载作《词林正韵》,分十九部,其中平、上、去各十四部,入声五部。这以后论词韵的都以此书为准。
元代北曲用的基本上是当时北方的语言。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供北曲作家作曲押韵审音辨字的书。《中原音韵》和以前韵书有很大不同,它不按声调分韵,一个韵内包括当时各声调的字,这是适应曲韵平上去声通押的需要。《中原音韵》分韵十九部,凡入声字分派入平、上、去三声,又分平声为阴阳二声,每韵用两个字标目。
《中原音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北曲韵韵书,影响
很大。王骥德说:“作北曲者守之,兢兢无敢出入。”(见明代王骥德《曲律》卷二《论韵》)以后出现的北曲韵书,都是以它为蓝本编写的。就是南曲韵书,其编写体例,多也都受它的影响。
《中原音韵》牌印本,有王力《古代汉语》所附曲韵和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附录的《中原音韵》,均据周德清《中原音韵》多删去冷僻字,便于使用。
南曲的语言基础是我国南方各地方言。本来南曲也没有专门韵书,明代初年,乐韵凤等人奉明太祖朱元璋命令编撰《洪武正韵》,此书分为七十六个韵部,平、上、去三声各分为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平声不分阴阳。《洪武正韵》本是一部官韵书,不是专门曲韵书,因为它和南方语言较为接近,所以南曲作家和演员就拿它作南曲曲韵的主要参考,因此明清两代戏曲界有“北叶《中原》,南遵《洪武》”的说法。
清乾隆年间王鵕著、欧阳启名编的《音韵辑要》,是参考《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书而成,分二十一韵。
清代沈乘麐著 欧阳启名编《韵学骊珠》分韵部为二十一个,其中上卷十一韵,下卷十韵,加上八个入声韵,共有二十九个韵部。其中平声、去声、入声皆分阴阳,上声没分。韵目如:
东同、江阳、支思、机微、灰回、居鱼、姑模、皆来、真文、干寒、欢桓、天田、萧豪、歌罗、家麻、车蛇、庚亭、鸡侯、侵寻、监咸、纤廉
入声韵屋读、恤律、质直、拍陌、约略、曷拔、豁达、屑辙。
这是一部南曲、北曲通用之书,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