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曲谱新编》第二篇 音 韵 4﹒析上去 ——为江西散曲社的发展而修订再版 4. 析上去 古人认为:“上”轻清而高,“去”重浊而远,“入”急促而煞。当平平仄仄的“仄仄”时,要尽可能的避免“上上”、“去去”、“入上入上”、“入去入去”。这样,诗歌咏起来就会抑扬顿挫。纵观曲子词史,析“上去”,早在北宋便有先例,江西词人晏殊渐辨去声,严于结句;到柳永分上、去声,尤谨于入声;到江西周德清的周邦彦用四声,变化最多。四声的用法遂趋精密,但也仅限于警句和结拍。到了南宋,浙江方千里、江西杨泽民、浙江陈允平等和周邦彦人词,对于周词的四声,亦步亦趋,不敢稍有一些逾越。由于过分的拘泥,反而生出流弊。南宋末年,江西张枢、杨攢等人更提倡辨五音,分阴阳。可见周德清在“作词十法”中提出的“阴阳”,“上去”并非周德清的独创。 词调须严守四声的地方,往往就是这一腔调的音律最为紧要、最为美听的地方,所以要求字声配合更严密,与歌腔完全切合。它的位置在词中没有一定,但以在结尾的比较多。万树《词律·发凡》指出:“尾句尤为紧要,如《永遇乐》之‘尚能饭否’,《瑞鹤仙》之‘又成瘦损’,‘尚’、‘又’必仄;‘能’、‘成’必平;‘饭’、‘瘦’必去;‘否’、‘损’必上,如此然后发调。末二字若用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为不合。可见周德清谈结句也并非“空穴来潮”。(详见夏承焘《读词常识》) 填词如此,作曲更应如此。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 上去 去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当仄仄时,我们当读如“去上”、或“上去”、或“去入上”、或“上入去”、或“入去入上”、或“入上入去”当仄仄仄时,我们当选择“上”、“去”、“入上”、“入去”的交叉,力求曲作中的最佳配置,这样唱起来方好听。 在曲谱中,如果一句最后两个字都是仄声,《曲律》则要求避免重复:句末是上声,则其上一字要求去声;句末是去声,则其上一字要求上声。 下列各句最后两个仄声字是去上: 想秦宫汉阙。(马致远的《双调·乔木查》) (阙,入声作上声。)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双调·乔木查》) (说,入声作上声。) 比司马青衫更湿。(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耍孩儿) (湿,入声作上声。) 下列两句最后两个仄声字是上去: 众人施礼数。(睢景臣【般涉调·哨遍】套数三煞)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上小楼么篇) (详见王力《古代汉语》) 句中连用的两个仄声字也要尽可能回避声调的重复,这里不细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