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2

《元明曲谱新编》第二篇 音 韵 4﹒析上去

[复制链接]

213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栏目顾问

中华玉律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884
贡献
11403
金钱
16442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7-26 21: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明曲谱新编》第二篇   4﹒析上去
——为江西散曲社的发展而修订再版
4. 析上去
     古人认为:“上”轻清而高,“去”重浊而远,“入”急促而煞。当平平仄仄的“仄仄”时,要尽可能的避免“上上”、“去去”、“入上入上”、“入去入去”。这样,诗歌咏起来就会抑扬顿挫。纵观曲子词史,析“上去”,早在北宋便有先例,江西词人晏殊渐辨去声,严于结句;到柳永分上、去声,尤谨于入声;到江西周德清的周邦彦用四声,变化最多。四声的用法遂趋精密,但也仅限于警句和结拍。到了南宋,浙江方千里、江西杨泽民、浙江陈允平等和周邦彦人词,对于周词的四声,亦步亦趋,不敢稍有一些逾越。由于过分的拘泥,反而生出流弊。南宋末年,江西张枢、杨攢等人更提倡辨五音,分阴阳。可见周德清在“作词十法”中提出的“阴阳”,“上去”并非周德清的独创。
词调须严守四声的地方,往往就是这一腔调的音律最为紧要、最为美听的地方,所以要求字声配合更严密,与歌腔完全切合。它的位置在词中没有一定,但以在结尾的比较多。万树《词律·发凡》指出:“尾句尤为紧要,如《永遇乐》之‘尚能饭否’,《瑞鹤仙》之‘又成瘦损’,‘尚’、‘又’必仄;‘能’、‘成’必平;‘饭’、‘瘦’必去;‘否’、‘损’必上,如此然后发调。末二字若用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为不合。可见周德清谈结句也并非“空穴来潮”。(详见夏承焘《读词常识》)
    填词如此,作曲更应如此。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                                            上去    去上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当仄仄时,我们当读如“去上”、或“上去”、或“去入上”、或“上入去”、或“入去入上”、或“入上入去”当仄仄仄时,我们当选择“上”、“去”、“入上”、“入去”的交叉,力求曲作中的最佳配置,这样唱起来方好听。    在曲谱中,如果一句最后两个字都是仄声,《曲律》则要求避免重复:句末是上声,则其上一字要求去声;句末是去声,则其上一字要求上声。
下列各句最后两个仄声字是去上:
  想秦宫汉阙。(马致远的《双调·乔木查》)
  (阙,入声作上声。)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双调·乔木查》)
  (说,入声作上声。)
  比司马青衫更湿。(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耍孩儿)
  (湿,入声作上声。)
 下列两句最后两个仄声字是上去:
  众人施礼数。(睢景臣【般涉调·哨遍】套数三煞)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王实甫《西厢记》长亭折上小楼么篇)
(详见王力《古代汉语》)
 句中连用的两个仄声字也要尽可能回避声调的重复,这里不细说了。

98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771
贡献
15689
金钱
19369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7-27 08: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学习欣赏,问好!

点评

周末愉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30 14: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9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栏目顾问

中华玉律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2884
贡献
11403
金钱
16442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14: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昌浪散人 发表于 2016-7-27 08:02
谢谢介绍,学习欣赏,问好!

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5 06: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