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诗歌常务管理
精华118
注册时间2014-12-11
威望4011
金钱22180
贡献16432
常务管理
燕赵诗歌常务管理
  
威望- 4011 点
贡献- 16432 次
金钱- 22180 枚
|
本帖最后由 全有 于 2016-8-15 21:36 编辑
关注动词的使用 (转载选编)
在鉴赏和创作诗词时,受字数的限制,诗歌语言通常要做到音、形、意的统一,即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注意词语的锤炼,又要讲究节奏、押韵、平仄,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因此在鉴赏和写作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动词的作用和使用的。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可见动词之妙用。
一、动词在作品中运用得当,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增加诗歌的三维效应
二、动词还可以使结构严谨,特别是活用的动词,更具有关联及形象作用。
三、动词运用巧妙,不但能增加事物的形象性,还具有描述传神的作用。
四、动词能使一首诗浑然 一体,体现意境诗味的作用。
详情请诗友查看百度:(诗词中的动词使用)
我体会:一般很简单、平白的生活动词用语,如恰当的用在诗词里,也会大放光彩、璀璨夺目,不必非得特意追求一些让人难以看懂的而又不常见、不常用的词藻。杜甫每写完一首诗,经常拿到老百姓中,问他们能否看懂,看不懂他就再修改,一直到人们看懂为止......动词的应用要有理,但也可应用“无理而妙”进行夸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