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1
注册时间2016-6-28
威望743
金钱3676
贡献2100
金牌会员
 
威望- 743 点
贡献- 2100 次
金钱- 3676 枚
|
声韵的起源、改革与发展
一、声韵的起源
1、声韵的概念:
在汉语音韵学中,常常将音节的构成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即我们常说的声韵调。所谓声、韵、调,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简称声韵。而在诗词中是指声调和押韵。声调即指平仄;押韵即指句尾的用韵,乃诗词尾句必须用含有相同韵母的字叫做押韵。而句尾押韵又有平仄之分。诗词曲的平仄韵律要遵守诗词曲格律。古体诗(古风)却没那么严格。
音韵学揭示了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以普通话为例,也只能以普通话为例(其他没学),它有 22 个声母, 38 个韵母, 4 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引自网络音韵学简介)。这就是发音规律。韵书即声韵书籍,她是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的。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不同时地就有不同的用韵标准,这就是依据不同时地的发音规律而形成的韵书。
2、声韵的类别:
声韵分两大类:一是平声,一是仄声。平声即阴平、阳平,也就是我们学过的一声和二声。仄声是上声、去声,也就是我们学过的三声和四声。这里没有入声,是因为语言学家赵元任等在民国初年就已经编撰出版了《国语新诗韵》,于1923年发表。在叶圣陶领导下,有魏建功等十余位专家编撰的第一部《新华字典》于53年面世。5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的中央文件,48年以后出生的人们都学普通话,没学过入声,因而不会读。押阴平、阳平韵的是平声韵,押上声、去声的是仄声韵。
3、声韵的起源:
据网悉:声韵起源于隋朝,自隋代人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百零六韵,编纂为《切韵》,这就是声韵的起源,也是韵书之祖。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 这正是:开口能说话,声调有阴阳。音韵存今古,诗词誉满疆。
二、声韵的改革及其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中成长壮大。大到宇宙,小到细胞,无不如此。声韵也概莫能外。朝代之更替,地域之变化,语音之演变就决定了声韵的变迁。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与时俱进就没有发展,不符合时代和地域需求的东西一定会被淘汰,这是无容置疑的。对声韵而言,我们应该树立前人语音的时地观,批判性的传承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继《切韵》之后,619年隋朝灭亡,唐代初年定为官韵。此后由唐人孙愐根据当地的语言环境,进行了修改完善,编撰出版了《唐韵》,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确立为唐代官韵,但原书已佚失。这就是对《切韵》的改革、继承和发展。据清朝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十部共195韵。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
北宋人陈彭年等奉诏,结合北宋时期的语言环境,也对《切韵》进行了改革,编撰为《广韵》,成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定名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广韵》是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的桥梁和纽带。仅隔31年北宋人丁度等根据北宋时音奉诏编撰《集韵》。语音系统并未改变。
北宋灭亡后,南宋人又根据南宋的地域音序对《广韵》进行了改革,编撰出版了《平水韵》。据网悉:《平水韵》由谁编撰说法不一:一说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一说南宋江北平水人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 一说是金人毛麾编著。这就是至今通行的《平水韵》。
然而,各朝各代的音韵学家,都会对古韵今声做一番探讨和研究,以适应本朝本地语音发展的需要。诸如元代人熊忠著《古今韵会举要》,明代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发展的时地观。清朝顾炎武《唐韵正》,现代人王力著《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民国初年,赵元任先生(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黎锦熙先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等纷纷以北京官话(普通话的前身)为基础语音编撰了新韵书,其中最有名的是《国语新诗韵》。后来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改编出版了《诗词新韵》(广东、新疆的学者、诗词学会都有作品),赵京战先生于2004年依据现代汉语音韵以及赵元任等编撰的《中华新韵》整理编辑出版了新的《中华新韵》,共有十四韵。2015年6月杨发兴先生又在《中华新韵》的基础上,根据发音原理对韵部进行了细化 ,编撰出版了《中华今韵》,共十九韵。《中华新韵》和《中华今韵》是一脉相承的,是新韵诗词的用韵标准书籍,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这正是:国学海洋里,音韵涌新潮。后浪推前浪,飞花次第高。
三、平水韵的功绩、现状及其局限性
1、《平水韵》的功绩
《平水韵》自南宋以来对诗词曲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的作用,是诗词用韵的标准书籍,她和诗词格律同样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无价瑰宝,是国学海洋中的佼佼者。
2、《平水韵》的现状
目前仍有部分人使用平水韵,而且有极少数人强调使用平水韵。然而,语音的发展具有时地性,谁能挡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起,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六十年了,那些个建国后出生的读着新韵长大的人们,极少数坚持旧韵,仇视新韵,那不就是吃着娘的乳汁长大还说奶臭吗? 另一方面,《平水韵》的使用者或捍卫者们就是用现代语言去套宋朝时期的语音,和用中文标注英语读音没什么两样,这种英语叫哑巴英语,这种诗词就叫哑巴诗词。写完了无法用平水韵读出。
3、《平水韵》的局限性
a、首先来看平水韵的106韵中各韵包含多少字。
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中,共有5126字。其中平声三十韵2109字,上声二十九韵 941字,去声三十韵 1239字,入声十七韵 837字。
b、与普通话韵不符的字有多少?占比多少?是哪些?经过几天的细致筛查,在平水韵中有大量的字只是符合南宋时期平水地区的音韵读法,而不是现在的发音,按照平水韵的名称分列如下:
上平
四支中,现在不是支韵的字有143字,约占60%多,它们是: 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规危夷眉悲棋旗期基疑姬葵医帷随维麋麾弥遗披嬉狸炊篱疲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窥熙欺羁彝颐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箕椎罴萎脾嶷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骐奇堕其睢漓蠡噫馗鳍蛇陴淇淄丽筛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琦嵋怩熹台罹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戏畸椅痿离佳虽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五微中,现在不是微韵的字有13字,约占1/3,它们是: 畿机几讥矶稀希衣依沂欷颀圻
六鱼中,现在不是鱼韵的字有20字,约占1/3,它们是:初书舒锄疏蔬梳猪庐诸除储如纾躇滁屠匹衙涂
七虞中,现在不是虞韵的字有105字,约占2/3,它们是:刍无芜巫儒濡襦株诛蛛殊朱珠扶符凫雏敷夫肤输枢厨模谟蒲胡湖瑚乎壶狐弧孤辜姑觚菰徒途涂荼图屠奴呼吾梧吴租卢鲈苏酥乌枯都铺诬镂娄夫孚桴俘姝摹糊鸪沽呱蛄驽逋舻垆徂孥泸栌嚅蚨诹扶母毋芙喁颅轳邾洙麸机膜瓠恶呕驺枸侏龉葫懦帑拊
八齐中,现在不是齐韵的字有9字,约占1/5,它们是:折嘶撕圭闺睽奎携儿 (49字)
九佳中,现在不是佳韵的字有24字,占3/4,它们是:街鞋牌柴钗阶偕谐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皆喈揩楷槐俳
十灰中,现在不是灰韵的字有28字,约占1/2,它们是:开哀埃台苔该才材财裁来莱栽哉灾猜胎孩坏垓陔徕皑崃唉颏能咳
十三元中,现在不是元韵的有42字,约占1/2,它们是:魂浑温孙门尊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埙昆琨鲲扪荪髡跟垠抡蕴溷昆炖饨臀喷纯
下平
六麻中,现在不是麻韵的有17字,约占1/4,它们是:斜邪遮奢赊嗟挝蜗爷畲些哆爹椰揶吾佘
上声
四纸中,不是现在纸韵的字有76字,约占70%,它们是:靡彼毁委诡傀髓妓绮徙髀尔迩弭弥婢捶揣企美否兕几匕比妣轨水唯止市徵喜已纪跪技迤鄙履垒诔揆癸以已似姒巳祀史使驶耳里理李俚鲤起杞士仕俟矣拟玺跬圮痞悝娌倚被你仔
六语中,现在不是语韵的有22字,约占1/2。它们是:抒杼渚煮汝茹暑鼠黍杵处贮褚所楚础阻俎沮墅著纾
七麌中,现在不是虞韵的有80字,约占8/9。它们是:舞父府鼓虎古股贾土吐圃谱户树琥怙嵝篓卤努肚沪枸辅组乳弩补鲁橹睹竖腐数簿姥普拊侮五斧午伍缕部柱矩武脯苦抚浦主杜祖堵祜扈雇虏甫腑俯估诂牯瞽酤怒浒拄剖鹉溥赌伛偻莽滏
九蟹中,现在不是蟹韵的有8字,约占8/10。它们是:骇买洒锴摆拐矮伙
十贿中,现在不是贿韵的有18字,约占1/2。它们是:改采彩海在宰醢载铠恺待怠殆诒鼐颏亥乃(28字)
十三阮中,现在不是阮韵的有10字,约占1/3。它们是:阃鲧捆很恳垦盾混沌棍
廿一马中,现在不是马韵的有15字,约占1/2。它们是:者野社写泻冶也舍赭惹若踝姐哆且
去声
四寘中,现在不是置韵的有86字,约占70%。它们是:地意泪吏义利器位戏累伪瑞记异翠骑类弃饵媚鼻易辔坠醉议避粹谊帅厕寄睡忌萃穗臂吹遂骥季寐魅 邃燧隧谥积被懿悸觊冀暨匮馈篑比庇畀痹毖泌渍祟豉珥痢莉譬肄惴劓企腻遗柴出萎诿陂二近术瑟德
五未中,现在不是未韵的有6字,约占1/6,它们是:气毅溉既衣忾
六御中,现在不是御韵的有16字,约占1/2。它们是:处署曙助著翥恕疏庶诅茹狙沮除如楚
七遇中,现在不是遇韵的有71字,约占80%。它们是:路赂露鹭树度渡赋布步固素数怒务雾鹜骛附兔故顾雇墓暮慕募注驻祚误悟寤住戍库护诉蠹妒铸傅付捕哺忤措错醋赴恶互孺怖酤瓠输吐塑捂讣属作获镀圃驸足播苦铺姹
八霁中,现在不是霁韵的有34字,约占1/2。它们是:制势世岁卫惠慧桂滞锐袂逝缀税誓蕙偈噬曳彗逮芮掣鳜蹶说彘蜕赘揭泄薜捩切
九泰中,现在不是泰韵的有10字,约占1/2。它们是:会最贝沛兑绘粝蜕酹狈
十卦中,现在不是卦韵的有31字,约占80%。它们是:懈隘卖派债怪坏诫戒界介芥械拜快迈败稗噫疥瀣湃聩惫喝解祭蒯喟呗寨
十一队,现在不是队韵的有26字,约占1/2。它们是:爱代载菜戴贷黛赉逮岱溉慨块赛刈耐敦铠在再柿裁采回栽劾
十四愿,现在不是愿韵的有14字,约占1/2。它们是:论恨寸困顿钝闷逊嫩溷喷艮敦褪
廿一箇:现在不是个韵的有4字,约占1/7。它们是:大奈那些
廿二禡:现在不是驾韵的有13字,约占1/3。它们是:夜谢榭赦借藉炙蔗舍射麝卸泻
入声中,有837字,约占总字数的1/7。现在已经没有了此声。此声仅有某些地方的方言里可能找得到。但是总不能用各地方言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吧?大凡建国后出生的人们都没有学过,会读的几乎殆尽,包括70岁以下的诗词家。即便会读别人也是听不懂的。(说明:以上所统计数字只是按照《平水韵》字表中,给出的字予以统计,是否有出入,没做进一步探讨。)
C、从以上分析(分析的依据是普通话韵)不难看出,平水韵的局限性,一目了然。
一是,不同韵部混杂。以上26个韵部都程度不同的掺杂着其他韵部。如四支,混杂着衣韵(i)、微韵(ui)、艾(ai)。混杂总字数约为953字,约占平上去字数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平水韵诗词中有四分之一的韵部混杂。
二是,入声韵造成了障碍。837个入声字,约占总字数的七分之一,也就是说平水韵诗词中有七分之一的入声字,无法用普通话来读。
三是,古韵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
古人用古韵,今人用今韵。这才符合历史潮流。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逆者亡顺者昌。用普通话阅读经典古诗词有损古韵诗词的韵律性。尤其是在学校里,教师们就遇到了很多麻烦。现在普通教育中的语文教材里的唐诗宋词都是必须按普通话教学。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词,读起来竟没有韵味,让学生大跌眼镜。经典诗词,不论是以景抒情,还是状物抒情;不论是间架结构,还是布局谋篇;不论是浓淡虚实,还是疏密离合,都应该是绝佳作品。然而,诗词的感染力与阅读具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与音韵的平仄结构及音节有着巨大的关系。诗词本来就有音乐性。情绪再高昂,如果音节的起伏无序,那么,诗词的感染力和韵味就会逊色。这也是诗词声韵改革的根本原因之一。可见古韵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不才初学时,曾学写古体诗,再习作格律诗。写格律诗也用过平水韵。如03年习作五律一首:雨前观动物
凝眸动物奇,正是雨低垂。老鼠街头出,蜗牛洞府思。
飞蜂终隔急,行蚁即临危。曲直从容敌,谁能奥妙知?
按平水韵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若按普通话韵则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由此可以看出,大约三分之二的平水韵和普通话韵是相通的,仅有三分之一读起来不协调。此外韵部的混乱更加重了韵味的逊色。五个韵脚分别是:奇、垂、思、危、知。用普通话怎么读也不会押韵。虽然只有约为三分之一,但是作用极大,就像一锅菜中的菜梗子。这就是必须改革的部分。
再如七绝 早春:柳织烟云叠睫眉,春衔玉笛疾声回。碧透西湖淹白石,节高残竹学黄梅。
按平水韵平仄如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符合格律。
若按普通话韵: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则不符合格律。
这些入声韵全部变为了平声韵,无法读出韵味。故而,鄙人不久就改为按普通话韵来写了,直至现在。
再比如古人的诗词,如:杜甫七律《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按平水韵为:平仄平平平仄平;普通话韵是:平平平平平仄平。首句前五字均为平声,就没有了声调的起伏。
又如韩愈 七律《自咏》颔联“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
第二句按平水韵:仄平平仄仄平平;普通话韵是:仄平平仄平平平。句尾三连平。
再如李商隐《银河吹笙》中诗句:“风帘残烛隔霜清”,
按平水韵为:平平平仄仄平平;普通话韵是:平平平平平平平。这能有韵味吗?
还如刘禹锡七律《西塞山怀古》尾联“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第二句尾五连平。这种情况枚不胜举,不再赘述。
4、 词林正韵的功用及其局限性(不再细致分析)
《词林正韵》是由清朝人戈载归纳编撰的。在他之前,宋词都是按平水韵来写的,到了戈载时期,他把平水韵归纳合并,就出了本《词林正韵》,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为什么非要另起炉灶呢?我认为多此一举。十九部中照样存在着与平水韵同样问题的有:
(3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29];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置未霁,又泰半、队半。
(5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乙)入声五部
(1 )屋沃。
(2 )觉药。
(3 )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 )合洽。
随着语音的发展,词韵受到方言的影响也很大。但是现在是普通话时代,一切公开的文字都应以普通话为准。国家的语音研究机构,国家的教育机构,国家的广播电视机构都必须使用普通话。这是无容置疑的。 这正是:秦时服饰现实穿,只为传承不景观。革弊除糟留碧玉,欲行发展必清源。
四、声韵改革的根本原因及其必要性
1、声韵改革的根本原因
首先在于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立国之本。必须强有力的执行和坚决落实。
其次是普通教育的需求,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经典诗词在册。下面只给出小学语文中一至六年级的经典诗词:
一年级上册李白的《静夜思》,下册孟浩然的《春晓》、高鼎的《村居》;
二年级上册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下册白居易的《草》、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三年级上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望天门》 ,胡能《小儿垂钓》。下册海蜘蛛《咏柳》,朱熹《春日》,林杰《乞巧》;
四年级上册陆游《游山西村》,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下册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五年级上册王安石《泊船瓜洲》,张籍《秋思》,吕岩《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下册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
六年级上册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下册王维《鸟鸣涧》,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再次是古韵的局限性。上文已作分析。
2、声韵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一,诗词的社会功能在于兴观群怨,且决定了声韵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毛泽东曾与梅白谈诗时,多次指出,诗词要发展,“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诗词一是激发人的意志,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二是针砭时弊,振兴民族精神;三是弘扬正气,使国家民族兴盛起来。创作诗词不论是婉约还是豪放,不论是说理还是抒情,都是给读者看的。读者读不通,或者不感兴趣,那就失去了诗词的功能。
其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个民族的兴旺与否,与语言能否沟通交流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南腔北调的语言会使经济受到阻碍,这是不争的事实。你说广东话,他说莱芜话,双方都不理解,买卖就不能做了,买卖不能做,经济就停滞不前,社会就不能发展,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如何复兴?不论是语音研究、学校教育、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必须以普通话为准。没有哪一所学校用古韵(古韵指平水韵、词林正韵、平原音韵等旧韵)去上课,没有哪一个广播电台、电视台用古韵去广播,也没有那个级别党的喉舌出版物标注出古韵,只能且只有用普通话韵(也称中华新韵、中华今韵、中华新声),才符合国家要求,符合民族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与2014年秋季进行了普通学校教师全部用电脑录音进行了严格考核,凡达不到国家要求者,一律扣发相应的职级工资。这也说明,声韵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三,在于将来与世界文化接轨。中国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各地,均为普通话教学,这次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也有国际友人参加。难道让世界友人,学了普通话再去学古韵吗?有个别人竟拿华侨和台湾说事,以阻止声韵改革。
诗词声韵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更具有独到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言以蔽之,诗词声韵改革,势在必行。这正是:一台孵化器,一粒催生剂。是否好诗词?激发人正气。
五、声韵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首先是普通话韵的依据《新华字典》的诞生。建国以来,中国的文化志士和知识先锋,为了在全国统一语言文字,使社会更加进步、和谐发展,经过专心研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于53年编辑出版了《新华字典》。给新一代中国人学习普通话韵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和根本依据。现在的《新华字典》又经过了后人若干次的修正和完善。无容置疑 《新华字典》是普通话韵的唯一依据。
其次是普通话教育的普及。半个多世纪以来,普通话韵教学已经普及到祖国各地所有学校,使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中华民族的后人,学习并掌握了普通话韵,而且应用在了实际的工作中。
再次是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作为语言交流的工具,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官方语言就是普通话,这就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不过老百姓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各地方言对普通话普及产生了阻碍,不得小觑。
第四是诗词网、诗词协会层出不穷。各省市除外均设立了诗词论坛之类的群众性组织。从诗词论坛可以看出,中华诗词网几乎囊括了全国的诗词界。据网悉:各县市诗词协会逐步成立,部分学校开设了诗词课。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陆续看到不少诗词之乡的出现。某某县市诗词学会(协会)成立了,某某学校开设了诗词课等等。更让人激动的是,某些大学开设了诗词研究课,这对中华诗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声韵改革的重要前提。但是,要防止和杜绝以古韵培养新人的错误做法。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容易误导我们的下一代,给声韵改革带来相当大的阻力。
习近平于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此中央电视台在开播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又开播了《中国诗词大会》,这就有力地推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孙铁青在05年8月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及9月中华诗词学会济阳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近几年来,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引导。目前实行双轨制,使普通话韵看到了希望。
其实,国家应该明确表态,诗词创作一律按普通话韵创作和发表。不发表的不作要求。这将关乎一个政府的国际形象和公信力。国家如果连这个都不能统一,就有失体统了。看看秦朝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三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就是秦朝对社会的最大贡献。这正是:大雾蒙蒙未有风,时来借箭只空营。登山跋涉荆棘路,耀眼光芒在险峰。
六、声韵改革的瓶颈及其反对声
2016年3月5日中华诗词论坛凌云尚先生发表了《声韵改革的瓶颈》一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瓶颈的产生以及人员的构成。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声韵和格律不是一码事,决不能混为一谈,声韵改革绝不是格律改革。前边已论述。
在草根文学网上我们可以查到,2013年马淳善先生曾经撰文《面对“声韵改革”的反对声》一文,文章从七大方面,进行了较有力地驳斥。有些反对的理由简直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吹毛求疵。比如有人说: “声韵改革”会降低诗词的“固有标准”。何据之有。有一句成语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诗词的优劣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取决于遣词造句、立意、构思和推陈出新的能力,与声韵绝无关系。请看一首普通话韵:
七绝.老花镜.(佳作鉴赏)
山梁一架挂山托,看破红尘寄紫罗。已尽所能仆旅事,视清真相又如何?
注:山梁指鼻子。山托指耳朵。紫罗指紫罗兰花。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之作,采用拟人手法释译物象,借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所谓景语物言,均是人物情感的表现,此意境在该篇中就极致人声,所咏之物乃老花镜,故物象之言,即为人物之语,就更为确切了。
山梁一架挂山托,起笔人物形象高伟俊雅,如山梁横耸,肩负重责,担托日月, 言老花镜如日月光明,审视乾坤。可以说眼如日月光明,耳畔回音扣壁。作者这里两个山字突显人物经沧厉海,如山横世。英雄气魄,丈夫胸襟。
看破红尘寄紫罗。承意摊破,一扫尘埃。简译诗象,为什么“看破红尘寄紫罗”呢?红尘与紫罗的关系,红尘出了世尘之意,这里代表某一种事物或社会现象,此处设为甲象,紫罗出了花意之外,即借代另一种事物或社会现象,此处设为乙象。也就是说甲象行业存在腐败现象,今天立纲立纪,加以整治(则寄希望于其他行业没有腐败)。结果,明天乙象又出现腐败现象,再立法立制,加以整治。如此推类就是甲乙丙丁了。故为“看破红尘寄紫罗”。因此说蕴藉深邃,就在于写意,也就是说“看破”一词,不仅仅在一个层面上,也许......总之,含蓄委婉,韵意高妙,手法老道。
已尽所能仆旅事,转捩之处,笔锋一抖,墨波涟漪,展示人生。已尽所能,一言衷情倾尽,为国为民,时惟担当,镇弼廉政,勋庸克迈,弘道惇德。仆旅,魏晋陆云在《答兄平原诗》中言道;“严驾东征。肃迈林野。夕秣乘马。朝整仆旅”。意思是说出征路上,军纪严肃,行于林野,朝夕为仆。诗人剪典诗象,化出新意,诗者当年乃为公仆。仆旅,在此处可译为公仆生涯,此处转句出彩,彰表公心,尽显风流。
视清真相又如何?诗人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一些腐败现象,无法消除,即使你看得清楚,又当如何。这便是“看破红尘寄紫罗”的无奈之处,收到了言尽而意味悠长的特效。(陶永德)普通话韵诗词不是也很出色吗?
有人还说“迁就部分文化不高的老干部”而“媚俗附势”。简直是无理取闹。声韵改革与老干部又有何关系?反过来说,每个用平水韵的人都是精英吗?否。古人用平水韵写的作品不也是参差不齐吗?平水韵只能适应南宋的语言环境。
又如,怀疑声韵改革的依据《新华字典》。自53年第一部《新华字典》面世以来,到56年国务院发布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都是依据《新华字典》,包括教师学生查字都用,怎么会怀疑《新华字典》呢?那些个研究文字编纂文字的专家们就那么徒有虚名?另外,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从来没有发过,也根本不可能发表使用古韵书的指示。但凡头脑有一点清醒,也不会那样认为。
再如:“声韵改革”将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声韵改革就像白话文运动不会去掉文言文的字面意义一样,不会改掉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是传统文化筋骨和精髓,声韵、字词仅是填充的材料而已。诗词仍然依据诗词格律来写,怎么会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呢? 相反会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再比如文字印刷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刻版印刷、活字印刷已经成为过去,就是因为它阻碍了印刷术的发展,才被淘汰。总不能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再重操旧业吧,那不是倒退吗?打个比方说,诗词这个美女,格律是其筋骨,声韵是其服饰。
论坛诗友唐尧也发表短文,强调“语言环境”的时地观,在普通话这一大环境下就应该发表符合普通话韵的作品,除非写给自己看时用平水韵。这正是:风拂雨润叶成荫,只待花开韵更新。不做青虫损枝蕾,愿求志士一条心。
最后,在此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个过渡性的政策,或对群团组织提出一些要求,凡是面向大众的诗词曲赋,都应按新韵要求发表。这样才有利于为社会服务,并促进社会发展。
【转自中华诗词论坛新韵部落,这是中华诗词论坛新韵部落常务管理楼闲翁老师的帖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