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叫“長樂老人”的官僚叫馮道,這個人,在五代十國的時候資格相當的老,歷仕五朝九姓,他把換主子跟脫鞋一樣隨便,就是因為他視王朝的更替如脫履一樣,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一邊倒,都說他沒骨氣、少氣節。 但是馮道這個人呢,他有自己的座右銘“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并寫了一首算是明志的詩 莫勿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岳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馮道的這首詩寫得瀟灑不凡,道德在他的心中是一時一刻都沒有消失的。你們都說我沒有骨氣、沒有氣節。可是你們國家太平了,都爭著出來做官,當名臣。形勢不好了,立刻歸隱江湖,當高人雅士去了,社稷由他,生民由他。馮道是參透了人事的變化,如果在那个時候大家都講骨氣、講奇氣節,去死、去做隱士,老百姓咋辦?用不著敵人來殺,也早已經在戰亂中死光了。馮道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能深用孟子“社稷為重,君為輕”的教言,他幷沒有把那些走馬燈似的皇帝看做是自己的主子,而是把他們當作了食人的虎狼,在每一个朝代被推翻後,他都能使新王朝立刻穩定下來,讓百姓少受流離之苦,這種見識不是一般的講學之儒所能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