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凌华光 于 2016-7-6 07:23 编辑
闭门造诗假,实践出真诗 一、 时下造诗之风 成语“闭门造车”其原意是按同一规格,关起门来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后人反其意用之,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结果出错。时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弘扬国学之风四起。中华古典格律诗词自然红红火火,写格律诗词大军浩浩汤汤,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全国各地讲授中华古典格律诗词的“国学馆”也遍地开花。然而,所写出的新的格律诗词有许多要么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要么陈词滥调,读起来倒胃;要么矛盾百出,,不合逻辑,贻笑大方。有人慨然道,时下人所写唐诗宋词是在盲目复古,“闭门造诗”,千人一面,毫无新意,根本无可读性,悲哉!此言切中当下古典格律诗词创作之要害,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古典格律诗词创作之弊端。二、 闭门造诗的方法 闭门造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堆砌古人词汇 竭尽全力寻找古人写诗词常用词汇和物象,装潢自己的诗词。 例如:秋风瑟瑟,孤月残云,残香,疏红,疏影,疏斜,青鬓白霜,青发白丝,素颜,鸿雁,新酒,杯盏,薄酒,残梦,望断天涯,小燕呢喃,烟柳,烟云,烟雨,鸳鸯,蝴蝶,明月西楼,对影,相思泪,断肠愁,秋水,兰舟,孤舟,扶栏,凭栏,古亭,雁鱼,素笺,闲愁,孤帆远影,芙蕖,蛙鸣,蝉声,丝弦,琵琶,古筝,胡笳,香茗雅室,红颜,胭脂,霓裳,纤指,红鞋,油纸伞,黛瓦,拱桥,小桥流水,月下,苍天,蟾宫,嫦娥,西子,断桥,风花雪月,银河,梅花,荷花,孤烟落日,古道驼铃,等等。 看时下人写的格律诗词,类似的词汇和物象俯拾皆是,充斥全篇。如果看到有人在格律诗词中加进了现代生活中的词汇,如,米,高速公路,地铁,手机,他会大声惊呼:“这些东西古代没有,怎可入诗?” 笔者当然不是说我们古人创造的这些词汇和描写的物象不好,而是很好。不过,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反复使用这些词汇,就显得我们汉语词汇贫乏,就会引起审美疲劳。结果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格律诗词画虎不成反类犬,没人阅读。试想一下,你写的诗词一味模仿古人,没有新意。读者怎么会读你的作品呢?就算你写的完全像古人写的,能“以假乱真”,那也是“赝品”。人们要读的是“真品”,而不是“赝品”。 2. 模仿古人腔调 竭尽全力模仿古人的腔调“制造”诗词。古人见花思春,你也思春;古人见落花叹人生短暂,你就流泪;古人悲秋,你就写秋凉;古人要“秉烛夜游”,你就叹息时光短暂,借酒浇愁,不睡觉;古人喊错,错,错,你也学着喊错,错,错,等等,不一一而足。好像不这样写就违背了祖宗的意愿。 古人的诗词所以这样写,是由作者的身份、地位、时代、背景和经历所决定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文风貌,有他的道理。我们现代人也盲目跟着学,去重拾那些年代的情境、意境和物象,岂不是按图索骥,不得要领? 3. 反复重写古人写过的主题 悠悠华夏,有着三千多年漫长而又辉煌的诗的历史。诗以言情,诗以道志,诗以赋形,诗以析理。诗词题材从天地自然、人文景胜、感悟咏志、慎思明辨、记事咏怀、史迹寻踪、人间情爱、流水知音、学而不厌到天下大事等,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时下,有些人抱着其中某些主题不放,躲进小楼成一统,亦步亦趋地学着古人的脚步走,写出的东西陈腐、干瘪,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古人云亦云。例如,写荷花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写梅花就是“,不畏寒雪,不争春”,写菊花就是“采菊东篱”,看见大雁就想到“素笺”。这样的立意的主题都被古人写烂了,你还在重复,有味吗?有人曾经讥讽“老干体”诗词的主题是当代报纸电视主流媒体的观点,不是自己的观点。而我们这些“造诗”者诗词的观点既不是自己的观点,也不是当代主流媒体的观点,竟然是古人反复写的观点,有意思吗?当然,这些题材不是不可写,应该特写大写,但是,要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生活来立意,来确定主题,切入点要创新,注入新的血液,要写出自己的情怀和创新点。 三、 闭门造诗举偶 当前,“闭门”“造”出的“诗”俯拾皆是,仅举几例。请看: 例1, 有人去大漠旅游,写了一首《缅怀王维》的诗: 孤烟落日骚人唱,塞上江南绽丽葩。 古道驼铃鸣翠柳,祁连雪月伴胡笳。 诗人完全堆砌古人描述大漠的辞藻,不管逻辑是否合理,描写的情境是否存在,展开想象力畅写:孤烟落日,塞上江南,古道驼铃,祁连雪月。这样的诗貌似优美,但仔细品来索然无味。因为没有写出作者站在大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真实情境,没有真正写出缅怀王维什么?这样写诗根本不必去大漠实地感受。 例2, 有人写了一首《夏至抒怀》的诗: 天涯无处不烟霞,尽把豪情付酒家。 把酒今宵狂醉饮,诗魂托梦寄梅花。 这首诗刚一读,词汇古香,意境优美:天涯,烟霞,酒家,诗魂,梅花。但仔细品来,就会发现问题:夏至的天空“无处不烟霞”对吗?我国夏至南方进入梅雨季节,雨后某些地方可见到烟霞,而北方进入暑热季节,很少能见到烟霞。所以“无处”显然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再看,诗人也学着古人“借酒抒怀”,不可厚非。但是“醉饮”之后把“诗魂”“托梦”“寄梅花”,显然作者“醉”啦。“夏至”哪里有梅花?应该是“荷花”呀,因为荷花夏至正开。显然,作者在“闭门造诗”,导致逻辑思维混乱。 例3, 有人写了一首题目为《夏》的五律: 晴云悬碧穹,林静闹飞鸿。 这是诗的首联。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夏至怎么能看到“飞鸿”呢?这个季节“飞鸿”早就“飞”到西伯利亚的贝尔加湖去游泳啦。简直是痴人说梦话。 例4, 前几天江苏盐城发声龙卷风,有人写了一首应时词作。其中有这样的字句: 可怜百死千人伤,泪流面,凄惨状,指抠发扯。 我们不评论这段词句的诗意和练字如何,仅看与时事不相符的“造诗”之处:网上报道,江苏盐城特大暴雨龙卷风致78人死,近200人重伤。又据民政部23日15时前后报道,江苏盐城市阜宁、射阳等地出现强雷电、短时强降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局地遭龙卷风袭击,据初步统计,造成因灾死亡78人,因灾受伤近500人,其中重伤近200。可见,作者的诗句与事实相差太远。再看,“指抠发扯”是作者描述人们失去亲人的“悲惨状”。谁见过人们悲惨痛苦能“抠指扯发”? 上述的例子都是因为“闭门造诗”所致。如果作者到社会实践中去描写“自己眼睛看到的”,去写“由看到联想到的”,就不会出错这样的低级错误。
四、 闭门造诗的危害 实际上,“闭门造诗”,并非今日始,古已有之。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有句名句批评“闭门造诗”者: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便有诗。 这两句诗大意是:关起门来寻觅句子不是作诗的方法,只要出门远行便能写出好诗。古人深知,脱离生活,闭门造诗,写不出好的文学作品。只有深人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引出创作的情思,从而写出好作品来。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强烈反对盲目模拟,“闭门造诗”。例如,他的《论诗30首》就有两首是反对“闭门觅句”的创作方法。 其一: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指出了诗词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 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其实,元好问是在杜甫和杜诗的模写者们中间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的界限。 其二: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这首诗是批评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陈师道的作诗方式是“ 闭门觅句”式的苦吟,着意于锤炼字句,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 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意象清新,浑然天成,写出了盎然春意。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反对雕琢粉饰,因此这里称赞谢灵运的这个名句万古常新,进而讽刺陈师道闭门觅句,只是徒然浪费精神,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虽然古人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反对“闭门造诗”,但是,“闭门造诗”者一直不乏其人,今日尤甚。很多自命为“诗人”的诗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写出的诗词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诗病白出。他们在制造文字垃圾,还自以为是。这种做法只能是把读者拒之门外,最终葬送中华格律诗词这块“瑰宝”。 五、怎样避免闭门造诗 出现闭门造诗原因就是这些所谓的诗人一味钻进唐诗宋词的故纸堆中,脱离现实,盲目模仿,“闭门觅句”。对现代人闭门造诗很有影响的是民国初年刘坡公先生编著的《学诗百法》中的说的,“学诗初步宜采取前人名作以为作诗之材料。所谓材者,既天,地,人,物诸故事是也。而此等故事散在群书,非可临颖翻阅而得也,贵乎有以择而储之。储之之道无他,先将诗经三百篇朝夕诵读以立骨格。”他只说对了一半,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要真正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自己的诗词,必须到客观现实中去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方法,直接将眼睛看到的物象、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品到的口味、皮肤碰到的触觉这些感知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逻辑思维,才能写出真实可靠的与前人不同的真品。 笔墨当随时代。一种文学艺术体裁有无生命力与能否为大众接受,在于能否反映时代生活。于右任老先生说,诗词应当“一,发扬时代的精神;二,便利大众的欣赏。盖违乎时代者必被时代抛弃,远乎大众者必被大众冷落”。他又说,古典诗词,“非少数者悠闲之文艺,而应为大众立心立命之文艺。” 今天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巨变。从日常生活到科技发展无不变化。生活变富了,住房富丽堂皇如宫殿,衣食无忧,退休老有所养。出门有自家小轿车。电脑、手机,信息四通八达。飞机、高铁、高速公路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绕地球半圈也就十来个小时,还怕山高路远吗?当然,今天我们也有忧愁事。我们愁什么呢?青年学生毕业愁找工作,找对象,老年人愁儿女远离身边,空巢孤单。家长愁孩子选学校、升学、就业。身体不健者愁看病就医。贪官怕赃款败露。有人愁丈夫常年外出打工不归;有人愁老公花天酒地,找情人,搂小三。等等,等等。我们应该去描写这些紧贴时代脉搏跳动的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