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24|回复: 27

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蝉玉簟秋》一直被错误解析

[复制链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6-6-23 15: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引言
著名宋朝词人李清照的千古名词《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历来被诗词学者和爱好者所称道。到目前为止,研究和译注者较多,然而观点各不尽相同,错误解析之处较多。主要表现在:
   1. 此词是“送别”之作作,还是“离别后思念”后所作?
2. 此词的所描写的情境是何处?是白天还是夜晚?还是从白天写到夜晚?
3. 词人为什么要“轻解罗裳”?
4. “兰舟”是何物?“独上”是“独自”划“一叶扁舟”吗?
5. 物象“雁字回时”是白天看到的,还是夜间看到的?
6.怎样理解“月满西楼”?
现在,首先让我们重新读一下作品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原文注释:
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二、目前流行的三种错误版本
第一种版本:白天泛舟观景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请读者从逻辑上思考:(1)译者是说“白天”感觉到“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2)所以是“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而不是“脱下”。(3)是“独自泛一叶兰舟”。(4)是白天看到的“雁群排成“人”字,不是夜间?(5)是“月光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这种版本语言逻辑错误所在:既然是白天发生的事,怎能看到“月光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呢?
第二种版本:晚上卧床看景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请读者从逻辑上注意:这篇译文与上文有如下几点不同:(1)时间发生在晚上,所以“脱下罗裳”。(2)把“兰舟”看作是“床”,“独自躺上眠床”。(3)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
这种版本的语言逻辑错误所在:晚上躺在床上能看到“远天白云雁字”吗?
第三种版本:昼夜幻觉说
目前主流学者还有一种版本认为:上阕共六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句是交代事件背景,渲染气氛,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主流学者的解析的版本更加令人糊涂了:原来词人所写是“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昼夜梦游”,“不分白日或月夜”!可见这种解释牵强附会,自相矛盾,更加荒唐透顶!
上述三种译文出现如此大的矛盾,从语言逻辑上分析,对作品理解肯定有误。那么,错在什么地方呢?
三、目前关于作者创作背景的争议
如果我们想要打开上述矛盾的结,先来研究一下作者创作背景。
首先要确定创作时间。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李清照的字)结缡未久,明诚(即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因而是词人与丈夫离别时所作。这是第一种观点。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词开头三句就是写“别离后”的情景。
多数人认为,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笔者也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词的上阕已经清楚地写明,无需争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错误解析版本呢。笔者认为,解析者只从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锦书、雁字、月满西楼这些物象的表象上作解释,而忽略凝结这些物象内在的语言逻辑关系。要解决上述问,必须从语言逻辑上要考证一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身世,从而解开连接上述物象内在逻辑联系之谜。
四、李清照和赵明诚身世解迷
请看,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1、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2. 赵明诚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21岁尚在太学读书时,娶李清照。崇宁四年(1105年) 十月授鸿胪少卿。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赵挺之去世,遭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家属受株连。赵明诚夫妇从此屏居青州乡里13年。宣和年间赵明诚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宁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二人身世说明,二人都出身于高官家庭。李清照父亲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赵明诚本人也是高官,官至鸿胪少卿。用现在的话说是国家级高官。居住在京都汴京。那么,他们居住的官邸应该是什么样呢?《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父亲是江南织造,竟然拥有大观园那样的府邸,这二位作者父亲的官职比曹雪芹的父亲大得多吧?我们继续进行逻辑推理,家中的豪宅应该类似苏州园林吧。应该有许多楼阁,有假山,有水,有荷塘,荷花,画舫,供平时赵家家眷游玩。应该有许多用人侍候。所以,李清照“月满”之时,独自登上“兰舟”,就是自家的“画舫”,不必到大江和大湖里“独自划一叶兰舟”。再说,李清照不一定会“划兰舟”,因为她是官宦人家的千金,不是渔家子女。如果我们的逻辑推理正确,至此,这首词所用物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已经昭然若揭了,文章开头提的六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五、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从语言逻辑上做结论了。
1.此词写于一个秋天满月的晚上,八月十五或九月十五,月圆人不圆之时。因为有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和词中“月满西楼”作证。“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时间背景,深秋莲残香谢之时,晚上,孤独一人(丈夫离家外出),东京汴梁(今天河南开封)深秋夜晚玉席很冷,睡不着觉。于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2.此词不是离别时所作,而是离别后思念丈夫所作。整个词写晚上在“兰舟”上所见所思。上阕写所见,下阕写所思。电影《李清照》沿袭了“离别”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显然是很荒唐的。
3.“轻解罗裳”就是把“罗裙”脱掉,因为是晚上,没有必要再穿着“罗裙”,所以脱掉,“独上兰舟”。
4. “兰舟”不是“一叶扁舟”,而应该是“画舫”,就像贾母领着府中众人游大观园时乘坐的“画舫”。画舫,是一种大船,里面装璜富丽堂皇,可坐,可卧,可饮茶聊天,观风望景。“独上”,就是一个人上船。当然不用自己划船。因为家里有船工,而且也不一定划动,“画舫”很可能就是静止在园中的荷塘边。
5.“云中谁寄锦书来”是什么意思呢?李清照在画舫里看到了“一群大雁排成成一个‘一字’,或“人”字往南飞翔”。 这时,词人联想起外出的丈夫:是不是丈夫让大雁捎信来了呢?有人问,夜里大雁不休息吗?请注意,大雁春天北迁,秋天南徙夜里不休息,因为有“满月”,它们星夜赶路,会靠星辰辨别方向。如果有雾,就需停下,因为辨别不了方向。这是常识。
5.“月满西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典诗词中“月满西楼”是说“满月挂在楼的西边”,已经是“下半夜啦”。“月满”是“满月”的颠倒说法,“西楼”不是“西边的楼”,或“西边有楼亭”,而是“楼的西面”,表示方位。再如,“月上西楼”,或“月挂西楼”,都是“下半夜的时候”。也就是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半夜,诗人还没回去睡觉,于是就有了下半阕词。下半阕很好理解,没有争议,这里不赘述。
我们重新把词的上半阕理顺一下吧:深秋的夜晚,红藕香残,玉簟很凉。我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时,我看到一群大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往南飞,于是想到,是丈夫寄锦书来了吧?这时,再看那轮圆月,已经悄悄地转到楼的西面啦。
李清照这首词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是杜撰的。她的创作是根据眼睛看到的、身体感知的和大脑联想的物象,按照语言固有的逻辑顺序依次写的,很真实。我们根据语言逻辑恢复了她的创作的情境。所以,诗词创作和解读不能脱离语言逻辑思维。如果脱离了,就会出错误。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18: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透切。赞。个见,评诗当从整体语境中去评——如此才会少闹笑话。如:有人将毛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联作合掌的,也是没有看上下句间的关系造成的。如果他是认真看的,就该知道这两句有递进和互文的关系,两句作一整体看:只有英雄豪杰驱赶虎豹的,更无英雄豪杰惧怕熊罴的。如此看,还有合掌不合掌的争论吗?更有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联也评作合掌的,我都替他脸红——说是书呆子,不冤枉他吧。

点评

老毛此联,病不在合掌,而在逻辑。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刘曹帐下等豪杰也。 《春秋繁露》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淮南子》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3: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6-6-23 18: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不随旁人道短长,读诗词就要自家之见。
但是,不宜说他人之见便是错误的。
二、目前流行的三种错误版本

错误二字去掉为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6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18: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联也评作合掌的,我都替他脸红——说是书呆子,不冤枉他吧。


這聯合掌是無疑的,古今詩家對此都意見一致,宋蔡寬夫在《詩話》也就明確的說“上下句多出一意”是詩的一病“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非不工矣,終不免此病。
今人涂宗濤先生也持合掌說。

点评

这联乃是互文,两句实为一句:蝉噪鸟鸣让这山林显得更加幽静意。评诗,哪里非要搬出某某名家来的。学诗词理论,也要学七抛三才好!——不然真成了书呆子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0:31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6-6-23 18: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秋夜晚,玉席很冷,睡不着觉。于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你不觉有些矛盾?屋里睡觉穿衣服,到外边船上去,反要脱罗裙。席子都嫌凉了,外面会很闷热吗?

点评

不管评的怎样?这种认真的态度,都值得赞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0: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6-6-23 19: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词写作背景,因朝廷党争,赵明诚父赵挺之与李清照父李格非分属不同派系,是死对头,其时赵明诚父一方得势,清照曾上书请求赵明诚之父救其父,不应。未久,皇帝老儿下诏:“宗室下得与元佑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内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清照被遣离京,返回娘家居住。此词作于她在娘家居住期间。
红藕香残玉簟秋——景语,亦是情语,非仅指时令之物,前者喻自己不再吃香,后者指夫家冷落,其床榻不得安卧矣。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指被遣送回家之事。为什么是轻解罗裳呢?俗言:好女不穿嫁时衣(娘家的嫁妆)。被遣送回娘家时,也脱下夫家做的衣裳,意为:不带走一丝夫家的财产。

点评

个见:这首词中的景语——写的是心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0: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6-23 18:43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联也评作合掌的,我都替他脸红——说是书呆子,不冤枉他吧。

这联乃是互文,两句实为一句:蝉噪鸟鸣让这山林显得更加幽静意。评诗,哪里非要搬出某某名家来的?学诗词理论,也要学七抛三才好!——不然真成了书呆子了。

点评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然不搬出前人觀點來,你的依據是什麼,對已經有定論的東西偏要去否定,不是標新立異就是嘩眾取寵,除非你有足夠的論據推翻前人的說法。 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他恰恰是個書呆子,沒有書呆子精神是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0: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0: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6-6-23 18:57
深秋夜晚,玉席很冷,睡不着觉。于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你不觉有些矛盾?屋里睡觉穿衣服,到外边 ...

不管评的怎样?这种认真的态度,都值得赞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0: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23 20:38 编辑
行者 发表于 2016-6-23 19:40
此词写作背景,因朝廷党争,赵明诚父赵挺之与李清照父李格非分属不同派系,是死对头,其时赵明诚父一方得势 ...

个见:这首词中的景语——写的是心境。并非一定须有此实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6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0: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23 20:31
这联乃是互文,两句实为一句:蝉噪鸟鸣让这山林显得更加幽静意。评诗,哪里非要搬出某某名家来的?学诗词 ...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然不搬出前人觀點來,你的依據是什麼,對已經有定論的東西偏要去否定,不是標新立異就是嘩眾取寵,除非你有足夠的論據推翻前人的說法。
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人,他恰恰是個書呆子,沒有書呆子精神是做不好學問的,古人常說板凳要坐十年冷,坐不好冷板凳而談學問,從何談起。

点评

又:我所说的书呆子,是指没有自己的理解,只知一味强调某某说的。如所举之联,有人说合掌的,难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拿这联来说事?因为这联最能反映互文一说了。互文或互体,诗词理论中早就有了。管管或许是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11
理论,我已经说透:互文和互体——诗经中就有了,木兰辞中也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联,本就是互文,即:蝉噪鸟鸣使得这山林更加幽静。不然,你作其它理解看看,能比这种解释更通的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01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6-23 20:45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然不搬出前人觀點來,你的依據是什麼,對已經有定論的東西偏要去否定,不是標新立異就 ...


理论,我已经说透:互文和互体——诗经中就有了,木兰辞中也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联,本就是互文,即:蝉噪鸟鸣使得这山林更加幽静。不然,你作其它理解看看,能比这种解释更通的吗?!

点评

這只是你的一己之見,并不能推翻前人對以及今人對此聯合掌的說法,當然,你可以持有這個觀點。且就如你所說是互文,但作為詩的對仗條件來說,他依然合掌。這個改變不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6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23 21:01
理论,我已经说透:互文和互体——诗经中就有了,木兰辞中也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联,本就是互 ...

這只是你的一己之見,并不能推翻前人以及今人對此聯合掌的說法,當然,你可以持有這個觀點。且就如你所說是互文,但作為詩的對仗條件來說,他依然合掌。這個改變不了。

点评

这不是改变不能改变的东东,而是一种观念。前人的观点,何须我们去否定,只要我们自己不要书呆就好了。——看书也当多看几家,才不会被一两种观点所束缚,从而得出自己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才好。在理念上,多少应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19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6-23 20:45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然不搬出前人觀點來,你的依據是什麼,對已經有定論的東西偏要去否定,不是標新立異就 ...

又:我所说的书呆子,是指没有自己的理解,只知一味强调某某说的。如所举之联,有人说合掌的,难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拿这联来说事?因为这联最能反映互文一说了。互文或互体,诗词理论中早就有了。管管或许是忘了。

点评

我之所以強調某某所說,就是因為認同他的這個說法,難道認同,就是沒有自己的理解嗎?那麼如你所言,我們是不是又要來場焚書運動呢?因為一依照某某的就可能是教條,是沒有自己的見解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6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23 21:11
又:我所说的书呆子,是指没有自己的理解,只知一味强调某某说的。如所举之联,有人说合掌的,难道我不知 ...

我之所以強調某某所說,就是因為認同他的這個說法,難道認同,就是沒有自己的理解嗎?我的理解就是這個對句,是合掌。那麼如你所言,我們是不是又要來場焚書運動呢?因為一依照某某的就可能是教條,是沒有自己的見解了。

点评

我取其正确的,对于不确处,我敢于否定呗。如律诗——我是以一般中间两联对仗(至少有一联对仗),且吸收了半对之说。以平仄合律者,作为正律看,以平仄相违大拗者,作拗律看(即变体律诗)。——这相对来说,要宽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26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6-23 21:10
這只是你的一己之見,并不能推翻前人以及今人對此聯合掌的說法,當然,你可以持有這個觀點。且就如你所說 ...

这不是改变不能改变的东东,而是一种观念。前人的观点,何须我们去否定,只要我们自己不要书呆就好了。——看书也当多看几家,才不会被一两种观点所束缚,从而得出自己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才好。在理念上,多少应该要有自己的东东,不要总是某某说的,那只过是个传声筒罢了。

点评

對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去推翻他呢?匪夷所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6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23 21:19
这不是改变不能改变的东东,而是一种观念。前人的观点,何须我们去否定,只要我们自己不要书呆就好了。— ...

對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去推翻他呢?匪夷所思。

点评

又律诗中的拗救说,如何拗救,我是知道的。但,我并不赞同,故予以否定。而许多持拗救说的,恐怕该如何拗救都不会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34
他们的观点也的不对的。——或许是他们忘了互文和互体吧。又或者是他们为了过于强调自己的理论——倒是闹了不该有的笑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28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6-23 21:17
我之所以強調某某所說,就是因為認同他的這個說法,難道認同,就是沒有自己的理解嗎?我的理解就是這個對 ...

我取其正确的,对于不确处,我敢于否定呗。如律诗——我是以一般中间两联对仗(至少有一联对仗),且吸收了半对之说。以平仄合律者,作为正律看,以平仄相违大拗者,作拗律看(即变体律诗)。——这相对来说,要宽泛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6-23 21:30 编辑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6-23 21:23
對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去推翻他呢?匪夷所思。


他们的观点也有不对的。——或许是他们忘了互文和互体吧。又或者是他们为了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才闹了这不该有的笑话吧。

点评

呵呵,我們盡量自己不要鬧笑話吧,就此打住,恕不奉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8
贡献
33010
金钱
5296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23 21:28
他们的观点也有不对的。——或许是他们忘了互文和互体吧。又或者是他们为了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才闹了 ...

呵呵,我們盡量自己不要鬧笑話吧,就此打住,恕不奉陪。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1: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6-23 21:23
對的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去推翻他呢?匪夷所思。

又律诗中的拗救说,如何拗救,我是知道的。但,我并不赞同,故予以否定。而许多持拗救说的,恐怕该如何拗救都不会呢。

点评

兄评贴能不能不越扯越远?字体没必要这么大,俺眼睛还没老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2: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6-6-23 22:5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23 21:34
又律诗中的拗救说,如何拗救,我是知道的。但,我并不赞同,故予以否定。而许多持拗救说的,恐怕该如何拗 ...

兄评贴能不能不越扯越远?字体没必要这么大,俺眼睛还没老花。

点评

不好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2: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6-6-23 22:51
兄评贴能不能不越扯越远?字体没必要这么大,俺眼睛还没老花。

不好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6-6-23 23: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23 18:16
分析透切。赞。个见,评诗当从整体语境中去评——如此才会少闹笑话。如:有人将毛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 ...

老毛此联,病不在合掌,而在逻辑。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刘曹帐下等豪杰也。
《春秋繁露》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淮南子》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
不知手下有多少人,方可称“雄”。
可见,古之“英雄”、“豪杰”,义近而不同。

点评

谢解释。原三羊也发过这样的跟贴。其实,我自己写的,还是不会决近对仗的,只是看到合掌一说争论太多,故发此贴,让人们有个互文的理解,或可少点争论呢。再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3 23: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6-23 23: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6-6-23 23:47
老毛此联,病不在合掌,而在逻辑。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刘曹帐下等豪杰也。
《春秋繁露》十人者曰豪 ...

谢解释。原三羊也发过这样的跟贴。其实,我自己写的,还是不会意近对仗的,只是看到合掌一说争论太多,故发此贴,让人们有个互文的理解,或可少点争论呢。再谢。

点评

在主题帖下,把讨论主题引偏方向,讨论与此文无关的问题,这样做对作者是不礼貌的。 如君所言,不如另开一帖讨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4 08: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6-6-24 08: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23 23:52
谢解释。原三羊也发过这样的跟贴。其实,我自己写的,还是不会意近对仗的,只是看到合掌一说争论太多,故 ...
只是看到合掌一说争论太多,故发此贴,让人们有个互文的理解,或可少点争论呢。


在主题帖下,把讨论主题引偏方向,讨论与此文无关的问题,这样做对作者是不礼貌的。
如君所言,不如另开一帖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6-24 13: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诗友跟帖美评!在下谢谢谢了!敬茶三杯,解暑!
在下以为,古人都是根据自己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身体感觉,自己大脑所思写诗词。所以,写出的东西都是真情实感,经得起历史推敲,才能流传千古。但是后人解析牵强附会,东拉西扯者多,把一首简单的诗词,神秘化了,或妖魔化了。而我们现代人写格律诗词“闭门造诗”者多,盲目模仿古人之词汇、之物象、之语气、之情感造诗,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徒制造一些文字垃圾而已。其实,李清照这首《一剪梅》就是写自己思念丈夫的真情实感。所以有人理解偏啦,就是忽略了李清照写作当时家庭环境,出现了许多望文生义的理解。

点评

理解有偏,是正常现象,最好不要直接了当地对别人的理解下判语,未必你自己的理解就是对的。列举出常见的几种解读和你的疑问以及你对此词的解读,至于谁对谁错,留给读者取舍。 把前人的几种解读都一棍子打死,就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4 18: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6-6-24 18: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昆仑 发表于 2016-6-24 13:41
感谢各位诗友跟帖美评!在下谢谢谢了!敬茶三杯,解暑!
在下以为,古人都是根据自己眼睛所见,耳朵所闻, ...

理解有偏,是正常现象,最好不要直接了当地对别人的理解下判语,未必你自己的理解就是对的。列举出常见的几种解读和你的疑问以及你对此词的解读,至于谁对谁错,留给读者取舍。
把前人的几种解读都一棍子打死,就显得有些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好像自家之见是唯一正确的,个人以为,这样不太好。

点评

朋友说得有道理呀!学习啦1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5 1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9

主题

831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38
贡献
7967
金钱
10501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12: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6-6-24 18:36
理解有偏,是正常现象,最好不要直接了当地对别人的理解下判语,未必你自己的理解就是对的。列举出常见的 ...

朋友说得有道理呀!学习啦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4 21: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