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学院联校十四期版主
精华0
注册时间2015-1-8
威望418
金钱1157
贡献746
版主
古风学院联校十四期版主
  
威望- 418 点
贡献- 746 次
金钱- 1157 枚
|
发表于 2016-6-12 18:3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联九期初级第一讲作业:
仲01-子惠
1:用自己的的话,简要说明什么是对联。
答:对联,是一种上下两句的文学作品样式。上下两句要求对仗,平仄相替,词性结构相同,句意要有关联,用字没有特别需要不可重复使用。讲究境界和韵味。
2:在清联三百首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五联,标出平仄。
1、西湖龙井 张 岱
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晓堂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上天竺寺 前 人
佛亦爱临安,法像自北朝留住;
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山皆学灵鹫,洛迦从南海飞来。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3、晋祠云陶洞 傅 山
竹雨松风琴韵;
仄仄平平平仄
茶烟梧月书声。
平平仄仄平平
4、书斋联 金圣叹
真读书人天下少;
平仄平平平仄仄
不如意事古今多。
仄平仄仄仄平平
5、无 题 前 人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水归器内,各显方圆。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4: 网络搜索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一,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的神话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亦非对仗句子。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理由是《宋史·蜀世家》有如下记载:“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从现在发现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之唐代,已有人作对联了。把对联的起源定在五代,为时过晚。 谭嗣同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把对联的起源定在梁代。他说:“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但这个结论同样不正确。因为,上下联末句句脚要求一仄一平,而“卿”与“生”都为平声,且正好押韵,仅此一点即可知两人都不是在作对联而是在作诗,两人的句子合起来,还是一首带有永明体色彩的诗(句数不定,可通篇两两对仗)。 有人把对联的产生定在西晋,谓“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即是我国最早的对联。这也是难以令人接受的。《野客丛谈》卷二十五称之为“不期对而对”的产物,正说明这两句之合于对仗,不过是二人自报家门时的一种偶合罢了。
二 宋元明:对联的发展时期 对联自孟昶题写以后,便逐步推广开来。如果说用来替代桃符还只是它向社会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那么,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 吴越广顺初(951),龙华寺僧人契盈一日陪吴越王钱俶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钱俶对契盈说:“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称可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是游览题联,题到亭上之后,便为胜迹联。 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云: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韦,熟牛皮。质柔软,古时性急者佩之于身,用以自戒。朱熹之父尝自谓“卞急(即性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韦之意,号“韦斋”。考,父。朱熹之师刘屏山,为朱熹取字曰“元晦’,谓“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晦木,即指刘屏山对朱熹说的这两句话。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收有近千副对句,如题绍兴知府“由禹得名,至勾践遂为强国;自秦置郡,逮绍兴始号陪都”之类,刘福铸认为,这已是今天“‘市联’的鼻祖”。 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者,曰: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是灯门题联。 寿联和挽联在宋时亦已出现。 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也在宋代。宋代话本小说,就常在“却似”、“正是”这样的词语下插一副对联。如《碾玉观音》中的“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羔羊”、“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志诚张主管》中的“闹钟始觉山藏寺,傍岸方知水隔村”,等等,每篇内都有几副。这些对联都是结合内容而做的结语,后来逐渐移至篇末。元末明初起,又发展到章回小说标题也用对联,《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都是如此,只是对仗平仄在要求上没有一般对联那么严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 元代,对联录载不多。赵子昂奉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是录王维《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阊阖,传说中的天门,此指皇宫正门。衣冠,本指世族、士绅,此指各国使节。冕旒,皇冠,此指元帝。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子昂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这一副倒比较清新。 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一次大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簪云楼杂说》载,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命令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据说,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有一家门上还是个空白,便问这家何敢违抗圣旨。当得知这一家是阉猪的,外出才回,还未请到人写时,不但赦了这家的罪,还亲笔给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对联,朱元璋以阉猪为题,抒发了自己打天下建明朝的惬意之情,写得很不错。过了几天,朱元璋又到这家门首,初见对联还未挂出,很是生气;后听说这家认为系太祖御笔,已将其悬挂中堂,烧香礼拜,这才转怒为喜,并赐这家30两纹银。 朱元璋还写了一些对联赠送给大臣们。《金陵琐事》说,他曾以如下一副送给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濠上,即濠州,治所在安徽钟离(今凤阳东)。元末郭子兴与朱元璋起义于此。下联也是朱元璋送给徐达的: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列朝诗集》说,朱元璋又以如下一副送翰林学士陶安: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院文章第一家。 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这样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对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 由于春联的推广,从此对联便蓬勃发展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