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聲慢· (或越在淵)
長街葉亂,古鎮催寒,關山一時都瘦。明月悄來,雁在斷魂津口。 亭臺小橋堤畔,漫重遊,次第春後。 芳菲盡,休對傷情處,更多回首。 細數年年今日,良宵再,合歡幾時能又?玉簟秋光,一任地長天久。 惟吟畫樓字字,寄姮娥,斟得萬斗。仙巒遠,月無聲,淚已盈袖!
《聲聲慢》一調,易安之作為絶唱,後來能與比肩者幾稀,或躍在淵之《聲聲慢》其庶幾乎。
“長街葉亂,古鎮催寒,關山一時都瘦”,詞的開始就給我們展現了一派秋風瑟瑟的場景,你看,漫漫的長街上,到處都是落葉,一个“亂”字,就將這種場景寫得如畫工之良筆。樹葉落盡了,草木枯萎了,畱下的是一片衰景,此時作者又用了一个“瘦”字,描盡秋山,寫盡秋容。此等處皆是“詞眼”所在,可為師法。張炎就曾經説過“句法中有字面,字面亦詞之起眼處,不可不畱意也”。本來秋雁就是用來寄託離別之意的,此時,月明浦下,秋雁更在斷魂津口,就更增加了那種刻骨銘心的傷情。以上是實寫,寫的都是眼前景。
在那个春日,你可知道,那曾經的亭臺,小橋流水,綠楊堤畔,我來了,可是已經是芳菲凄凄,流水落紅了,“更多回首”,可見對往日美好記憶的畱戀。此處是虛寫,深得動靜之妙。
上片是用的虛實並舉的手法,所以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讀來搖人心魄。下片則純用虛筆,唯結句“淚已盈袖”戛然而止,回到眼前,眞有斷弦音裊之妙,平沙落雁之美。
詞一直以來就有追求艷麗的傳統,對於所描寫的事物頗講究著色。作者在這方面的運用是非常成功的,整篇作品 也是一氣貫注,盤旋而下,高處不減古人。梅嶺賞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