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無羽 于 2016-5-26 08:06 编辑
判诗心得 评析一首诗词的过程,其实就是赏析诗词的过程;是学习提高的途径之一。评者判也,欲评得先析,无析必无释,更无所谓评。然评判和创作一样既是艰苦的劳动,且是有许多技巧门道的。在网上各诗词论坛交流日久,似有一些心得应记下来。 一、 断题材,得印象。一诗一词到手,粗读一遍或几遍,得一个初步印象,即第一感觉;是喜欢不喜欢,有无新意;是否顺畅押韵;是什么题材,是伤春还是悲秋,是咏史还是怀古,是山水还田园,是送别还是思乡,是抒情还是言志等等。值得指出的是有些个诗词并不是一看就能懂的,甚至是什么题材都不能断定,更别谈什么托喻;这类比较含蓄的,即王国维说的“隔”的晦涩的一种诗词,要完全看懂是要较高的诗词功底和古典文学修养的。遇到此种作品,千万别急着评析,暂时放过,待以后有时间再回头细析。 二、 看格调,察意境。格调一词在传统诗话里指的是格局和声调,是形而上的。我这里指的是风格和情调,是质的东西。对一首诗词有了初步的印象,想说点什么就总要细想一下作品里质的东西,他的内涵是什么。如从字面字句及意象上分析一下其风格是豪放的还是婉约的,且这两大类里又从属哪个小类,如豪放类又有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婉约类又有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等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洞察诗词的意境从属: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意境是主客观的高度融合的艺术,其好坏高底深浅是一首诗词成败的关键点。意境是诗的魂不可不察。 三、 破肌理,查布局。一根木材破开一个断面是可看到他的流纹的,而且不同的材种有不同的花纹。一个作品也然,你要把他拆开来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纹质。有时要拆开来又装回去反复几次才能比较清楚其内在因素。比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是什么意思啊指什么啊,金明灭又是什么意思啊指什么,初看必定云里雾里搞不太清的,经过拆装几个回合就会摸清他的纹理。再说一栋楼房,外表看也看不出他的结构布局,非得走进去把角角落落都看遍了再晓得其套间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你的心理标准。一个作品也然,你得投入到作品里头去,分析他的布局结构,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别看一首七律只八句五十六个字,里面花头精可多着了,只有认真分析才能发现作者的匠心。 四、 思技巧,解意脉。大凡成熟的作者都是很“鬼”的,他的构思他的技巧埋伏伪装得很巧妙。判者即读者,读解诗词的过程就是创作诗词的逆过程,即所谓的再创造。作者有作者的技巧,判者有判者的技巧。就判析而言,大概可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从语序轴去判别诗义,如通过“翠娥”这个语符你即能想到美女是也。二是从联想轴去追究原意,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及人生遭遇等客观因素,发挥你的想象,判断诗词中寄托什么思想啊观点事件啊等等。想象也不能瞎想,其依据当然是诗词本身的各种信息,可不能想歪了,如看到李清照的“薄汗轻衣透”就说易安是色女,岂不贻笑大方。三是从传统的赋比兴去辨别其基本创作方法。四是从整体查意脉,有些诗词的时间空间跳跃幅度很大,切不可随便断定其意脉不接,一定要全篇通考查察其意脉是否相惯。 五、 觉感发,解诗义。对一首诗词有了一个初步的评判后,还要认真思索一下,你所看到的作品,有无让你感动的力量,有无让你产生一系列的联想,有无让你产生说几句什么的冲动,如有,那么此作品在你心中应该是有了一定地位了。此时给诗词做出的评判庶几不差。著名诗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一定要全篇诗集中起来,产生一种感动的力量,带给读者一种鲜明的感受,这样才是好的作品。”又说“凡是真正具有感发之生命,而且在感发之本质上具有优美之品质的作品,便都有着足以引发起读者心灵中美好之意念及联想的力量。”叶先生的这个观点是切情入理的,我将其称之为:“感发论”。用感发论来评判诗词,也不失为一条好标准。当然这只能在认真思索的前题下进行,就是要把诗词的字句联章全吃透了才能谈感发生命的有无。至于怎样去吃透诗义,不但要有功底及修养,还有技巧门道,这只能靠平时多加修研。在评析诗词过程中不妨多查阅一些资料,如《典古大全》如《唐宋诗词赏析辞典》等等。在此基础上对一首诗词要评论几句或与人交流一下就会觉得轻松如流。 诗词这东西历来是评无定评,解无定解,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故曰诗无达诂。本文绝无教人如何之意,也无标定一首诗词好坏优劣之准则,只是从如何判解诗义诗思的角度,把自己读解诗词的体会做一记录而已。 ==2016-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