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6-5 21:57 编辑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已成诗界共识,但如何定义“孤平”,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里也仅以举例的方式阐释,因此仍有争议。也就是说,孤平不仅仅只有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两种,也不仅仅限于韵句才有孤平。林正三先生《诗学概要》:“所謂‘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董文涣先生《声调四谱图说》认为:凡是两仄夹一平的情况都称之为孤平。根据如此概念,孤平出来王力先生所举例子之外,至少还有十一种: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然而这十一种句式中,尽管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这九个句式前人都尽量拗救,如: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三字用平声救;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三字用平声救;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一三两字不同时为仄;仄仄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三、五两字不同时为仄;平仄仄平仄仄仄,本句救,三、五两字不同时为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仄平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平平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仄平平仄仄平仄,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救。 但对于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两个句式,前人是从不忌讳的。把它们也归入孤平,可能还有点牵强。 因此,我认为“业师遇路擦肩过”句即“仄平仄仄仄平仄” 疑在孤平之列,当予以拗救。 不知妥否,请版首示正。 ********************************************************** 谢谢王先生的交流! 王先生太客气,言重了!“示正”不敢当,但可以通过网上辩论,大家都发表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辨明真伪。 我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下: 1、我手头没有林正三先生的《诗学概要》和董文涣先生的《声调四谱图说》两种资料,只能从网上搜集一些片言只语,不够全面。希望王先生及网友能提供比较详细的资料进行比较。 2、从我搜集的材料来看,林正三先生对孤平的论说是“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犯孤平既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林先生将“犯孤平”三字用了引号,就已非常明显的告诉读者,在平起式的七言律句中,第一字用了仄声,“可以完全不论”,连一点“忌”也没有,“拗句”也称不上,自然更不能称“孤平”了。因为“‘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已成诗界共识”。 3、在林正三先生对孤平的论说后举犯“孤平”例子时说:“前人有自全唐诗之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例: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然而,在全唐诗之中如王先生所举的“11种”的其它9种情况可以找出一大把来,林正三先生不会没看到,为啥林正三先生说“唯得以下两例”?可见林正三先生是将其它几种情况排除在“孤平”之外的。 所以,我认为要联系前后文,比较全面完整地去细读林正三先生对孤平的论说,领会“孤平”的真实含义。 以上是我对“孤平”的理解。请大家继续讨论,以便我纠正对“孤平”认识的谬误之处。 另外,我在清董文涣的【声调四谱】中只找到对“拗体”的论说,其中提到“孤平”一词,但未找到对“孤平”的专论,故不知其详。敬请知其祥者提供原文以供我们学习!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