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国幽兰 于 2016-9-1 17:31 编辑 <br /><br /> 我对学习创作长联的感悟 李广志 长联,顾名思义,不是很短,但究竟以单边多少字为长联,没有“约定俗成”。《中国楹联报》2007年12月14日总第765期中,郭省非先生在《对联求长现象的思考》中的许多观点可供参考,他说长联单边25字以上“不失为一种选择”。 对联的特点是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以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多的信息,好懂,好记,好用,好传。基于这些基本特点,笔者在学习创作长联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到要与联友共磋,并聆听指教。 1、关于长短。长联不宜写得太长。太长了,如果单边达到200——300字多字联,读到了后边,前面的内容却记不清了,给读者在记忆上增添困难,特别是有些部分层次含混,重点不突出的长联,使人读后概念不清。这样的长联就失去了好懂、好记、好传、好用的特点,当然也不言简意赅了。 2、关于结构。长联不是文字词意的堆砌。有人为了把联写长,面面俱到,且词藻华丽。这就好比一幅百花图,各种花都画得很细很美,很鲜艳,但总体看花里呼哨,不顺眼,重点不突出。长联不是景点的拼凑。 笔者认为长联著作者要把反映的具体内容,规划出一个明显的思路,即用一条线把内容有层次地串联起来,突出特点。 3、关于领字。长联没有领字不行,曾读过一幅长联,单边80多字,短句10多个,而没有一个领字。这样读起来平淡,平铺直叙,使联没有气势,达不到应该表述的效果。笔者认为长联中的领字是承转,犹如一个人挎包走远路,每走一段路,就应该换一下肩,这样就有了新的动力,然后再加速也有劲儿。使承转起到了充电的作用。反之领字太多也不好。笔者有据可查的一些长联,一般单边领字不超过所含短句的50%,如清代陈兆庆的武汉黄鹤楼长联: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得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哪管他早去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单边四句,领字1处,占25%,“直吞得”“哪管他”苍劲有力,气势磅礴,个性抒张,承转中肯。 而闻名遐迩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单边18句,领字只有5处,占句子的不足30%左右。曾经看过一幅长联,单边11句却有6处领字,承转占56%,显得干喊口号,而使不上劲。用句文学话讲,犹如《曹刿论战》中的“一而在,再而衰,三而竭”,承转太多,使联读起来显得苍白无力。 4、关于意境词与虚套词。要适当多用与阐述内容有关的意象词汇,少用空洞的虚套词汇。如“芸芸胜慨”“勃勃生机”“灿灿、明明、丽丽”“空阔阔”“莽苍苍”等等。空洞的口号式语句,使联散而意散。但我认为不是不可用,为烘托内容可适当用,用得恰如其分。记得一个单边11句80字长联,就有5处虚套词,虚套词汇占意象词汇的2/5还多。那就会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损翻”“贬值”。 总之承转适当,层次分明,又重点突出的长联,会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大有一气呵成之感。 长联要起势要有力,结尾要刚劲,中间适度,以清晰的层次填加内容,这样就合乎龙头、豹尾、猪肚的长联要求了。
www.13809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