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韵墨首席版主
精华1874
注册时间2015-4-24
威望17593
金钱123835
贡献94035
首席版主
华夏韵墨首席版主
 
威望- 17593 点
贡献- 94035 次
金钱- 123835 枚
  
|
95、抒情诗词名句——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出处:宋 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含意:如果真能使眼底下没有离别的怨恨,那么就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情。
原词
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
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
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
频倚阑干不自由。
译文: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境。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离肠寸断,泪流难止。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明明知道乱山无数,遮断了远方的天空,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频频凝望。
上片先从写景下笔:“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柳塘新绿”,点明季节为早春;“晚日寒鸦”,点明时间是傍晚。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这景,是衬情之景。太阳即将落山,寒鸦正在归巢,极易令人引起对旧人的怀念,以孤独寂寞之感叹,所以在“晚日寒鸦”之后,紧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
先写景后抒情是词人惯用手法,作者更是应用自如。“柳塘新绿”,是美好的景色,当是女主人心底的一缕“温柔”之情,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温柔”。但是,“细柳新蒲为谁绿”呢?无限“温柔”为谁存在呢?
接下来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紧承上文的“一片愁”,是假设,是愿望同时也是深沉的感叹。这“眼底”的“离恨”,联系上文,又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现。“不信人间有白头”,是以“眼底无离恨”为条件的,既然是“眼底”充满了“离恨”的,那末“人间”就只能“有白头”了。
上阕四句,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也是主人公的愁思,细品味感情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积心中,只待一发。
过片以下,愁思进入另一层次,即由概括地说“一片愁”,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相思”之情,深化“一片愁“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是一个行为,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这将上片积情一、引发悲情顿上一层。离恨相思,她内在的是柔肠已经寸断,外表则是盈盈粉泪难收,“重上小红楼”。
这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多么缠绵悱恻,多么凄楚动人啊!结尾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的痴情。这里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凭栏无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地倚靠阑干而远望。其痴情若此,令人感叹!以“频倚阑干不自由”这句作结,实有“神馀言外”之妙。
下阕里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通过“难收”“重上”“情知”频倚”等词,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痴情中身不由已的样子,其内心的思愁也不言自显。
这阕词虽然是“代人赋”,但在封建社会里,思妇是普遍存在的,思妇诗颇多亦有深厚的传统,因此稼轩写主人公之苦闷愁思能感同身受,可以大胆假想,也极有可能是以“代人赋”为障眼法,借以自写情怀,如李义山之《代赠》、苏东坡之《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之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