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以虚代实的效果
李广志
著名联家常江、刘太品二位先生说:“对联的意境指对联创作的艺术境界,是由思想感悟和客观事物环境交融而成意蕴或形象,主要通过立意、谋篇和练句,营造出丰富的意蕴,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构建出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有的作品为构筑这样的艺术空间,作者通过观察客观事物,进入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而构思自己的楹联作品。在构思这个过程中,为了对联的意境营造,往往使用虚的笔法去表现实的内容,把实的具体物象内容用虚的词汇高度概括成另外一种物象,。也就是说通过宏观物化效果影印微观具体物化场面。从而更完美地表达出要表叙的具体意象目的。如:
咏三站镇望海屯千年古榆联
老树记苍桑,将台极远,古寺遗余,喜伴馨香寻胜迹;
千年多俊彦,经济腾飞,资源利用,欣挥妙笔撰雄文。
其下联中“经济腾飞,资源利用”就是以高度概括的笔法,通过物象的概括,把使“经济腾飞,资源利用”的人物事件隐去,透过实质影印出人物活动的感人场面所营造出的感人事绩。这样表现手法就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下联中以微观的手法。直接表白叙述具体物象“稻米输出,猪牛外运”等去陈述,其结果与前后联语搭配不协调,就会影响联意的整体效果,使联意平庸而没有逾越。
联语的虚实构思手法是语言艺术的表现,虚与实在作品从来都是互相依存的,就象血肉与精神相互依存一样。语言风格的锤炼与作品意境的营造,尤如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虚实虽感观不同却丝毫不会影响作品的真实价值。(希与方家共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