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2|回复: 0

《一苇读诗词》第廿四讲:清词复兴

[复制链接]

684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4527
贡献
16081
金钱
17278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4-26 2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崖山之后,宋室倾覆,词学渐微。此后的一百年,中原在蒙古铁蹄之下泣血呻吟,文人地位被踩到低谷。令人不解的是,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历史,翻来翻去居然没有成就几个拿得出手的诗词大家--诗,未有能到唐水平的;词,没有能及宋之皮毛的。所以,这里就直接跨越四百年的时光,看看清词。
  清朝有国280年,虽然是满族人在统治,但爱新觉罗氏对汉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是空前的,真诚的,外族皇帝身体力行的学习与推广,把明末清初没有被清洗掉的大儒们的文化本能唤醒,他们奋臂而起,把文化推出一个崭新的高度!不仅仅是诗词的创作水平,更高的地方在于理论研究水平,文学批评领域,确实是高手如林,奇葩遍地。
  词从南宋到大清,基本失去了音乐性,与唐朝的新乐府有点像,不再是用来演唱了,而变成一种纯粹的文学艺术。而且在诸多大家的推动下,词从“诗余”,变成了与诗平起平坐的“雅事”,而今我们说起来总是诗词并举,其实这一步的跨越,经历了八百年。清词大家细数起来得专门一本书,本篇就挑两位清初最有影响的说说吧。
  陈维崧,字其年,迦陵先生,清词的老大。生于1625年(明天启5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的儿子,少负才名;卒于1682年(清康熙21年),享年58岁。
  陈其年的词,雄浑壮阔,宗的是苏辛一派的豪放路子,这个比较合乎我个人的喜好,于词学而言,特别是宋以后的词学而言,往往追南宋婉约一路为正宗,这是陈其年的词名不如朱彝尊高的主要原因。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这样评价陈维崧:国初词家,断以迦陵为巨擘。后人每好扬朱而抑陈,以为竹垞独得南宋真脉。呜呼!彼岂真知有南宋哉?迦陵词气魄绝大,骨力绝迹,填词之富,古今无两。只是一发无馀,不及稼轩之浑厚沉郁。然在或初诸老中,不得不推为大手笔。迦陵词沉雄后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若能加以浑厚沉郁,便可突过苏、辛,独步千古,惜哉!蹈扬湖海,一发无馀,是其年短处;然其长处亦在此。盖偏至之诣,至于绝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却走,其年亦人杰矣哉!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这段文字说出了我的感受。陈其年的词作,不仅内容丰富,什么都写;而且语汇丰富,往往有一种呼啸而来的凌厉之感,出于意料之外而入于情理之中;还有一点是情怀豁达开朗,气象宏大,若不是不够蕴藉,甚至白雨斋说他已经能盖过苏辛了,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咱们来看几首代表作吧:

  《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凡品读其年词作的,都不会不提这首《醉落魄——咏鹰》,这只鹰翱翔在中原上空,翱翔在陈维崧的心头。开笔两句,以侧面来写翱翔的雄鹰。通常“堵”是“墙”的量词,这里用来描绘山,说明鹰飞得高,山不过像墙一样。接下来“风低削碎”再推一笔,说明鹰的强健,劲风中,雄鹰高高飞翔。风之劲,足以“削碎中原路”,却不能阻止雄鹰展翼高飞。这里“削碎”二字用得狠厉,宋词少见。秋空一笔宕开,词人的视野由仰视鹰而放眼广阔的天空,进而切入“古今”,不仅拉开了空间,更拉开了时间。引入“醉袒貂裘”的回忆,为“略记”铺垫,收束上片。
  过片“男儿身手”紧承上结而来,醉袒貂裘的,肯定是男儿形象。一个“赌”字写出了英雄的无奈,老来猛气还轩举,又如何?还不是连个可以赌一把的都没有?这句看似刚猛,其实有点孩子气。我喜欢陈其年词中的率性真挚,不扭捏。接下来一笔扫翻一众肖小,你们这些“闲狐兔”,我叫我的鹰来,一个个的都提拎出去!气概如山,可惜,想想而已!“偏思”二字说明思而不可得之无奈!
  词意真挚,笔力犀猛,老而弥坚!胸中郁结之气,抑无可抑,赌无可赌,愤愤!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先来补充一点地理知识:临洺驿,现在叫洺关镇,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辖下永年县,系太行山余脉,北依洺水,是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交界之处,往北,燕国;往南,韩国;往西,山西省境内,北边是魏国,南边是赵国,地理位置比较重要。
  这也是一首极短的小令,入手以景起,却是运用新奇的比喻来写。以晴髻喻近山,远处的巍巍太行却像一团蝌蚪--这里的蝌蚪不是一只而是一群、一团啦。那么一群蝌蚪是什么样子?墨黑色,一大团,看得出边界却无法准确描绘,这可不是夜间远山的样子么?
  下一句写近处的草,稗草,有点像姜白石笔下的“荠麦”,稗草,就是麦田里的杂草啊,长满了田野,霜有一寸厚--这两句见其荒,见其冷。
  接下来,赵魏燕韩四国的更替,是四国的兴亡,政权的更叠,写是“堪回首”,但真的能回首么?悲风之悲,可作全词之眼。情怀尽出--这也是陈其年常受批评的地方--下笔无保留,写得太透太明白,缺乏含蓄。结句写明是在临洺驿看,看什么,看黄叶中原走!词作整个下片纵横古今,画面壮阔,虚实结合!

  《贺新郎——纤夫词》
  战舰排江口。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征发棹船郎十万,列郡风驰雨骤。叹闾左、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累累锁系空仓后。捽头去,敢摇手?
  稻花恰称霜天秀。有丁男、临歧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神祐我,归田亩。


  这是一首很少见的写纤夫题材的作品,当时的时政背景是康熙帝削蕃导致吴三桂叛乱,叛军盘踞在长江中游两湖一带,朝廷从江南征集农民充当纤夫,靠人力辅助,让载满战士的兵舰从下游沿长江逆流而上,与吴三桂的叛军决战两湖。词作写的就是从民间强行征集来的拉兵舰的纤夫。
  此作高度写实,后人评价大有杜工部《三吏》之风。起手战舰排在长江口上,局势不言已明,箭已在弩上经不得不发了;“真王”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且点明是叛乱事实。十万水军,列阵登舟,就等着纤夫来拉船了。上片结句处“里正前团催后保,尽累累锁系空仓后。捽头去,敢摇手”,是以极端写实的手法,客观犀利的描述的强行征集纤夫的场景,“捽”这个字,口语入词却无可替代,看到这个字,你就可以想象里正的粗鲁与强制。
  下片“稻花”是说农事荒废,成年男子没办法收割稻谷,只能告别草屋里生病的老婆。“此去”两句是对纤夫工作状态的描述或者说预想,三江百丈风浪,纤夫们需要以人力来对抗大江雪浪,搞不好还要挨鞭子,唉,九死一生。所以才有“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的句子,此去风险这么大,怎么办呢?只能跑到后园子里的那棵枫树底下,烧香祈祷,急急忙忙的到丛祠去请巫师来施术浇酒。希望神灵能够保佑我,平平安安的回来,种地!
  文字上来说有点粗砺,韵味略差,像是粗线条的画作。陈其年用真挚浓烈的情感,饱蘸同情的笔墨来描写战乱之中的纤夫。他们不是军人,不是战斗人员,只是后勤部分的从属。他们没有多么高的觉悟,没有什么豪迈的语言,他们有的,是服从,是无奈,是祈求。作品没有对人物进行创作性的拔高,他写的,真的就是真最真实的百姓。他怕死,但还是去了!
  
  最后来段八卦,是关于陈其年和云郎的故事——这是一段文学史上罕见的好基友的故事,陈其年在水绘园住的时候,冒辟疆(陈其年应该叫他叔叔)给安排了一个小僮徐紫云侍读,至于是冒叔叔预先就知道其年有龙阳之好,还是其年与云郎一见倾心,已经不得而知了。反正他们俩一起同居了六年,然后云郎娶妻,其年赠词;再后来云郎早逝,其年哀悼。这段断袖情缘不仅没有弄成陈其年的负面消息,反而备受推崇。陈维崧从年轻时就是连鬓的大胡子,而徐紫云则必定俊俏秀气,属于中性美,用现在的话说可能是个伪娘,二人形象也配套。于是这个故事成为很多人心中爱情的范本。这里咱们来看看云郎新婚之夜,陈其年写的这首著名的《贺新郎》吧,笔风依然率意洒脱,但其中又带着不尽的婉转缠绵,细品品,好复杂的情感。

  《贺新郎——云郎合卺为赋此词》
  小酌荼蘼酿。喜今朝,钗光鬓影,灯前滉漾。隔着屏风喧笑语,报到雀翅初上。又把檀奴偷相。扑朔雌雄浑不辨,但临风私取春弓量。送尔去,揭鸳帐。
  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努力做、稾砧模样。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

  此作不多讲,各位自己品味。


  接下来,咱们说说与陈其年并称为“朱陈”的另外一位著名词人,朱彝尊。虽说是并称,其实朱彝尊的名气比陈维崧要大好多,而且对于清词的影响也更大。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活了81岁。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南朱北王”);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80卷,《日下旧闻》42卷,《经义考》300卷;选《明诗综》100卷,《词综》36卷(汪森增补)。所辑成的《词综》是中国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以上内容来自百度)
  简单来说,朱彝尊与陈维崧,一个是南宋风格,一个是北宋风格,朱词婉约,陈词豪迈。朱彝尊的词作工整致密,韵律严谨,笔意婉转,格调清空,对于整个清朝词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朱彝尊整理编撰的《词综》是当时重要的词选,在词学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解佩令——自题词集》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
  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之所以先看这一首,是因为这是竹垞先生给自己词集的概括。起手的十年磨剑、五陵结客,实际是他青年时期抗清的写照,可惜,举事不成,大清已立,作为明末遗民的朱彝尊已经失去了复明的机会与可能,所以他“把平生涕泪都飘尽”。接下来的“老去”其实夸张了,作此词的时候,竹垞先生不过四十来岁,但“空中传恨”却并非虚言。亡国之恨、败家之恨、志不得抒之恨。。。
  过片说自己的词作渊源,否定了秦观与黄庭坚,肯定的却是张炎——这就有点奇怪了。南宋词脉,真的要推应该推姜夔,为什么会推出张炎呢?因为扛着“骚雅清空”大旗力推白石词风的张炎,其实自己并不似白石那般清空,相反,张炎有着一颗火热几至狷狂的内心(上一讲咱们讲过)。而且,张炎的身世与朱彝尊特别相似,先是同乡,然后都是祖上在前朝为官的遗民,接下来又都是有着复国之志却无从施展抱负的文人。所以拉出张炎,基本上等于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小影,虽然笔意朦胧,但其心昭昭。
  然而最有意思的,却是两结。上结他说的是“几曾围燕钗蝉鬓”,这是句貌似反语的大实话——这句看起来是说自己虽然在莺燕群中,其实并不愉快。但其实他心中郁结着家国情怀,并不曾有一日真的沉迷于酒色之中。一边把自己放到脂粉堆里做浪子状,一面欲盖弥彰的解释说自己无心于此(听起来似乎更像真的是浪子),而事实他却真的无心于此。这种自己逗自己玩一样的双重否定,同样的用在下结上。“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都是一样的笔法,这个笔法在别人手上我还没看到过。别人装高雅,他是装低俗。我怀疑与清初文字狱有关,不确定。

  《高阳台——桥影流虹》
  (
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这首是老朱同志的代表作,谭献评价说:“遗山、松雪所不能为。”( 【《箧中词》二】),是说元好问、赵孟頫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来,但为什么拿这两个人相比呢?或者前二位是宋末元初,朱彝尊是明末清初?生活时代背景有点相似之处?
  回来说词吧。词有小序,说的是此作的缘起,居然是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个吴江的姑娘,看到帅哥兼才子叶元礼路过流虹桥,爱慕不已,瞬间害了相思,一病致死。姑娘刚过世,正好叶元礼又路过她家,姑娘的母亲就拉住小叶跟他说:我闺女爱你爱死啦。。。于是小叶到姑娘家去哭祭一翻,姑娘才算闭上了眼(我以为姑娘还魂回来了呢)。老朱便以此故事为背景作了这阕著名的《高阳台》。
  上片是写女子,以早春景色入手,点出“虹桥”这个关键地点,笔端清丽,美景衬哀情;“横波”源自“眼是水波横,山是眉峰聚”,便是写那位“断肠”女子的眼睛;接下来用二典,“羊车”“青禽”,一是后宫羊车望幸之典,一是青鸟传信之典,皆是古时女子对所仰慕男子沟通消息所用,这两个典故说白了,就是我爱你却没办法让你知道!上结连用两个“遍”字,刻意的叠字展现出一位痴情又无奈的可怜女子形象。
  下片则转换到叶元礼的角度,“重来”的是这位帅哥。“重”字则说明之前来过,这一个字包含了整个上片。接下来连用三典“朝云散”“明珠冷”“紫玉沉”来比喻女子的亡故,暗含惋惜之意。前度桃花、相思路,都再次呼应上片姑娘看到的春景,可惜,花草依旧,伊人已逝,形成鲜明对比。结句的“碧落黄泉,两处难寻”则直接翻写自《长恨歌》之“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意,暗示姑娘仙去之所。
  这是一篇极富抒情意味的记叙文,词藻美雅清丽,情感婉转细腻,上下片分写故事中的两位主角,揣摩人物情感与心态,笔意回环,前后呼应。词句中寄托着作者对那位痴情姑娘、对青春、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这份怜惜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凄美,流传至今。

  接下来又是八卦时间了!凡是这些诗词大家,生前身后总是少不了八卦,有关竹垞先生的八卦是:他与妻妹的爱情!如果你能由此联想到李煜与小周后,说明你对文学史上的八卦已经完全融会贯通,需要恭喜一下!朱老师是入赘的女婿,岳家姓冯,妻妹自然也姓冯,小字寿常(很吉祥的名字),字静志(“我想静静”可能由此而来),比朱老师小七岁。他们俩之间的感情如何产生不得而知,以朱彝尊作品中对妻妹不加掩饰的挚爱来看,寿常对这个姐夫也是爱的,甚至可能动情在先,毕竟从她十岁起,这个亦兄亦师的才子便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对于一个情窦初开的文艺小姑娘来说,爱上这样才华横溢的姐夫再正常也不过了。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寿常并未能娥皇共英的嫁与姐夫,而是另嫁了他人。情感的失落加之一些流言蜚语,冯寿常33岁去世,与其名恰恰相反。伤心的朱彝尊作长诗《风怀二百韵》怀念妻妹,怀念那段真挚而无果的爱情,并将自己的一部作品集命名为《静志居琴趣》。
  《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这首单调的《桂殿秋》质朴细腻,含蓄婉转,平白如话。词作短小,笔意就要十分深厚,第一句“思往事”三字立刻拉出两重时空来,接下来的全是回忆。当时是在船上,当姐夫的看妻妹自然不能直钩钩的傻看,所以他应该假装是在看吴越的山,却偷偷的看着寿常娟秀的眉眼,只此一笔便五味杂陈了。然后呢?水路挺长,晚上就宿在船上,他们还是很守礼法的,晚上俩人睡在同一条船上(不止他们两个,朱老师一家子都在呢),真正的咫尺天涯,无眠无语,听着秋雨淅沥,各自在各自的薄被窝里,各自寒!寒的是雨,寒的是衾,寒的更是两颗可望而不可及的心!其情之苦可想而知。最重要的是,这缕寒意,自那夜船上,一直保留在记忆里,如今思及往事,那缕寒意还是萦绕周身,挥之不去。。。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里评价此作是老朱最佳作品,我十分赞同!
  朱彝尊活了八十岁,诗、词、文章、考据、藏书等皆有相当的建树。在词作方面,以他为代表的六位风格相似、地域相近的诗人共同结集是为《浙西六家》,“浙西词派”由此得名,对清朝的词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来源: 《一苇读诗词》第廿四讲:清词复兴
经斧刻,历沙埋,扶冰踏浪展襟怀。何须人悦铮铮骨,且自临波顾影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03: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