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读刘国元《七律·月下游子》 刘邦彦 七律·月下游子 初昏夜色月光移,正是华灯乍放时。
街道霓虹频闪烁,小区树影已迷离。
谁人暗泪别家早,几处欢歌盛宴迟。
独步庭园观北斗,思乡一缕盼归期。
国元的《七律·月下游子》,开宗明义,概述了一位游子在某地的一个晚上所见所感所思所盼。令人久视,不免唏嘘。
首联交待了时间,这是一个有月光的夜晚。
颌联交待了周围环境,并说明是在某一个城市的夜晚。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有着承上启下的功能。
尾联用象征性的手法,对全诗的思想作了深邃的总结。
《七律·月下游子》,以景抒情,托情于景;情景转换,水乳交融。应该说这是一首很不错的思乡曲。当夜幕下的灯光接替了余辉的使命,为多少人照亮了回家的路,然而,尽管这里的霓虹闪烁,游子却看不见归途,这里巧借树影的迷离暗示了游子眼睛的迷离。虽然我们看不到那种类似“黄钟大吕,大江东去”的豪迈情怀,却领略了“烟柳依依,晓风残月”的侠骨柔肠。从首联到尾联,可谓吹尽黄沙始见金,尤其是颈联不但对仗严谨,所包含的诸多现象尤其深刻。比如: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经济的问题,素质的问题,观念的问题,体制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等等,不由让人想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作者在这里自然而然的生出了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悲悯心、同情心,可是这样的悲悯心、同情心是那般的无奈。一个人的体温总是有限的,何况自古以来就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作者只能用文字呼吁这个世界多一点关爱。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如果说古典诗词在尽可能的表达作者本意的时候又能使作品让读者耳目一新,那么除了准确的掌握韵律的同时,也许对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比如颈联“谁人暗泪别家早,几处欢歌盛宴迟。”谁人对几处,暗泪对欢歌,别家早对盛宴迟,都恰到好处。无论是韵律也好,还是对仗也好,统统不过是为意境服务的。说的不客气一点,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只是为了这种游戏玩得更精彩而有了潜规则。就像人们后来发明了标点,这种符号一旦镶嵌在文章合适的位置,文章立即就变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总之,纵观全诗,疏密有致,柔中带刚,底蕴深厚,一气呵成。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随人的性情,歌传人的本意,声韵悠远,声律协同。巴尔扎克说:“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体现了最大量的思想。”这首《月下游子》还是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