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学院绝句班二期第三讲竹组041 心花作业 1什么叫拗句 答: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出现拗句就要“救”,救有三种,本句自救、对句补救和一拗双救。在本该用平的地方用仄,或在该用仄的地方用平。 2拗救有几种方式? 答:三种 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例如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换作仄声字,那么在第五字就将该用仄声字的换用平声字,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在“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在第三字位改用仄声字为平声字,变成“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已平”。从例句中我们发现五言第一字有拗就要救,但没有提到七言的第一字,因为七言的第一字的位置不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不要求对第一字进行补救,但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平仄和谐。
2、对句补救
七言出句(一组律句的上句,下同)的第三字和第五字以及五言出句的第一字和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我们就要求在对句(也就是一组律句的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将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的第五位该平用了仄,那么对句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平”,也是在第五位将仄声字改用平声字;再如五言“仄平平仄仄”,第一位该平而用了仄,那么对句就是“平仄仄平平”,也是将第一位仄声字换用平声字。例句: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必须要提醒的就是没有平拗仄救的,这是为了避免孤平而制定的规则,也就是当上述出句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不能在对句相对应位置将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一般这种情况要求本句自救或是变成大拗采用另一种救补方式(关于大拗我们单独列出来分析)。
3、一拗双救
同时对句相救。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出句第五位“竹”仄声拗、对句第三位“自”仄声拗,作者在对句第五位将该用仄声字的时候换用平声字“沙”,这样既救了出句的拗,又救了本句的拗。
4 什么叫折腰体 答: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此中第三句平仄不与第二句相协(粘),却变成了相对。 5 程颢 题淮南寺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说出这首诗拗在哪,作者又是怎么救的 答:这首诗拗在第一、第四两句。 这首诗拗在第一句: 南去北来休便休。平仄仄平平仄平 正格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个字“北”应该是平声的位置,这里用了仄声。作者是这样救的,在本句中的第五个字应该是仄的位置,换成平声字“休”。靠第五字“休”来完成拗救的。这样就三拗五救,属本句自救。 这首诗拗在第四句. 一任晚山相对愁. 仄仄仄平平仄平。 正格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个字“晚”应该是平声,在这里用了仄声字, 作者是这样救的,在本句中的第五个字应该是仄的位置,换成平声字“相”。靠第五字相来完成拗救的这样就三拗五救,属本句自救。 6选做题 许是邻屋豆蔻女,临窗颂作木兰花 A这联作七绝的起承两句格式对吗? 答:不对 B“许是邻屋豆蔻女”属于拗句吗? 答: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所以“许是邻屋豆蔻女”仄仄平仄仄仄仄属于拗句。正格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C以 “许是邻屋豆蔻女,临窗颂作木兰花 为例,用以上所学试着分析七言上句为什么不能拗四字。 答:诗词平仄规律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谓二四六分明,是说句子中第二四六字所处位置对应的字必须平仄分明,否则就失去了交替。 如:许是邻屋豆蔻女,“是,屋(入声字),蔲”都是仄声字,失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