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明镜非台国学讲义——唐朝盛衰(一)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4-6 19: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朝的强盛与衰落(一)
(明镜非台  2016/03/27)
年前说到武则天的问题,因此引发了我想说一说唐朝的事情。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朝代,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强盛时期。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想过,他的强盛是为什么,原因在哪;他的衰落,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不要告诉我说,李世民好,安禄山坏,那只是浅表性的东西,一个个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始终是有限的。我们读历史,要学会一种研究方法,也就是,透过众所周知的表象,去探索它背后的东西,以为我们今天的行为和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才是研究历史的意义所在。而我这几节课可能要说的东西,是大家在书本上,教材上找不到的,主要是方法,
如果照本宣科,那不如去读中学大学教材去了是不,也不用来听我的课了。
但课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与传统认定不符的东西,比如说,隋炀帝到底是不是昏君,又比如说,唐太宗和隋炀帝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类东西,历史认定通常会和我说的不一样。但是,我会告诉大家,为什么不一样,
然后,给大家提供分析的方法。好了,我们这就开始。
    要说唐朝的兴盛,首先,应该感谢隋朝。有人就说了,不是唐朝推翻了隋朝的统治么?他们不是敌对的阵营么,唐太宗为啥要感谢杨坚和杨广?那么,现在我们来分析,作为一个短命的隋朝,其实给唐朝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什么基础呢?
    大家知道,说隋炀帝昏庸,主要是说它穷兵黩武几个方面,修东都洛阳,挖大运河。这两个我们在过年前的课程中都讲过,搞得民不聊生,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为啥要这么干?   洛阳和大运河的意义在哪里,好吧,我们来分析这两项为什么要搞,以及他们给唐朝带来了什么。
之前我们讲过,隋朝是三分天下的情况下,从北齐,北周和南陈中的北周崛起,然后灭了另两国,统一的中原。也说过,南陈叛乱的事情,那么,作为隋朝的旧都长安,地处中原的偏西北,在交通的通讯都不发达的那个时代,长安的地理位置,对整个中原的掌控力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说了,东边和南边要打仗或者出了什么突发事件,那么要从遥远的长安发命令,然后等八百里快马送到的时候,当地的形势可能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作为东都洛阳它本身最大的意义,在于政治本身,而不是单纯地为了交通和运输的需要。
我们再说第二个,大运河,有人说隋炀帝修大运河目的是为了游幸江都,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以己度人。为啥呢?隋炀帝去江都,是用了大运河
但那绝不是他修这条河的目的。大家知道,五胡乱华之后,这个我们也讲过,八姓南迁,都是中原的大家族,为了躲避战火,迁移到江南。而经过几百年的建设,江南到隋朝时期,已经占了全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还多的分量,取代了关中地区和齐鲁地区的经济地位。而当时的北方地区,隋朝之前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咱们也说过,北周建国,是宇文氏,大家一听这姓就知道少数民族,包括拓跋,宇文,独孤这类比较奇怪的姓氏,多是少数民族,如鲜卑,党项,回鹘,契丹人跑到中原来搞起来的,那么,当经济中心南迁,为了对全国经济一体化的管理,必须要有一条纽带打通南北。
大运河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他们对唐朝有什么好处呢?
    举例来说,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各地节度使专权,都不听中央政府的了,税赋不入朝廷,把李家王朝弄得奄奄一息,在这个情况下,这条大运河成了唐朝的生命线,延续了唐王朝100多年的寿命。那你说,李世民该不该感谢杨广,但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一般来说,做事的人,通常和受益的人,是两波人。做事的人,通常是被人骂的,而受益的人,通常是吃着碗里的肉,丢了筷子骂娘的。我这么说可能有点非主流哈。
    咱们再看秦始皇,修长城,也是被当时所批判的,孟姜女哭长城都知道吧,也弄得民不聊生。但后世,包括唐宋元明清,其实都沾了长城的光。
当然,唯一例外是宋朝,被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人。所以宋朝没吃到肉所以骂娘,给石敬瑭弄了个千载骂名。
     那么,隋炀帝,其实昏庸么?他不昏庸,他对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看得很清楚,但他唯一没做好的是啥呢?雄才大略过了头,没有考虑当时老百姓和国家社会的可承受力,步伐迈得太快了,所以成了穷兵黩武。但他的出发点,其实是为了隋朝的万年基业考虑,当然,他自己认为的万年,实际上他当政没多少年就挂了,让李渊钻了空子。而李家王朝,在后世,反过来骂他,当然,也必须骂,不证明他的昏庸,怎么证明李家造反推翻他的正确性呢,这也是政治需要。然后,这里插一个知识点,中国,很多的王朝,都是两京制,隋唐,是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这个刚才说了。宋朝呢?北宋,南宋定都哪?北宋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南宋临安,今天的杭州。
    到明朝朱元璋是定都南京的,但他的儿子朱棣,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和入侵,把首都给迁到北边去了,就是北京。因此,明朝也是两京制。元朝是一个都城,大都。因此,唐、宋、明三个大朝代都是两都制。
好了,我们说回正题,我记得,有一次我讲课,说到好人和坏人的时候,
一苇老师说了一句,说好,都是好得差不多的,坏,都是各式各样的,大概是这意思吧。那么,咱们来看一看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两个历史上典型的坏人和好人,昏君和明君,其实他们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哪里相似呢?
第一,两个人都不是嫡长子。
隋炀帝是嫡出,但不是长子。李世民上面还有个太子李建成。但两个人的即位,都是把他们的哥哥干掉了,隋炀帝杀的是杨勇,李世民杀得就更多了,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另外的兄弟。因此,这一点上,其实李世民比杨广更坏,对吧。
其次,俩人都把自己老爸给弄掉了。
当然,历史上有材料说杨广杀了杨坚,当然,这个有争议,是不是他杀的,目前无定论。但李世民也把他爸逼去当太上皇了,虽然他爸没死,但李渊的日子,想必也是不好过的,俩人其实也是半斤八两。
第三,说好色问题
隋炀帝收了老爸的妃子,也收了前太子的妃子。但李世民,也收了李元吉的妃子,俩人也差不多。但实际上,我认为杨广其实不好色,为啥呢?之前说过,儿子,史书上有记载的,其实他只有四个儿子,这不但比康熙乾隆少,甚至比我们实行计划生育前,很多农村普通家庭的儿子都少。而且三个出自一个夫人,就是他的原配,在皇帝来说,这算是专一的了。因此,所谓大家众所周知的坏,其实并不一定有那么坏。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靠两条腿走到青海去,为国家扩展疆土的皇帝。为了打开青海,他是自己带着妃嫔,士兵,包括皇亲贵族,行了上千公里去的。而且路上野营,还冻死了很多人,包括隋炀帝的姐姐,也被冻死在这一次事件当中。
为了国家,可以亲力亲为开疆拓土的皇帝,惟独他一个,任何所谓的明君,都没有这次事件。史书上说,他带了几十万人,其中妃嫔宫女,至少有一半人,丧命在路上。士兵大概体格好一些,冻死的少一点
   
还有一个事情,证明唐朝应该感谢隋朝。在唐太宗统一天下,取代隋朝之后,清点隋朝的家当,看到粮食的储存,就说了一句,隋朝的粮食储量,唐朝全国人民,五六十年不干活,都可以活得下来。当然,这不单纯是隋炀帝的功劳,其实是他老爸,隋文帝给他打了良好的基础。因为隋文帝这个人,非常节俭,从来不搞大建设,不搞面子工程。而且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河东狮,坚定不移地让丈夫实行一夫一妻,隋文帝到中年之后,好不容易看上一个美女,幸了几天,还被独孤皇后打得和猪头一样。然后隋文帝一冒火,出走了,自己带着几个人,骑了匹马离家出走,后来被大臣追回来,也没敢把独孤皇后怎么样。这在后世的帝王中,简直不可思议,如果出现这样的皇后,一不小心就被废了。但这一点来说,唐太宗的皇后就比较好,长孙皇后,这我们后面会说到,长孙皇后,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贤德皇后。好,不八卦了,不然成了说皇后史了。
总结一下,我认为,唐朝的兴盛:
     首先,是隋朝,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至少经济和政治领域是这样的。
    那么,说第二个问题,用人,中国历史上,都提倡贤人政治,在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下,人的好坏,眼光,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社会的前瞻性,其实是决定这个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当然,我说的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社会是否健康发展,还取决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官僚制度,军事体制,社会人伦观念,等多方面综合的结果。但无论怎么样的结果,其中心点,都是人。那么,唐太宗是怎么用人的呢?
    这还要结合唐朝的政治制度和选官制度来说。唐朝,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制度,类似于明朝的内阁制度,一般,最大的那个宰相,通常是领班宰相。类似于明朝的首辅,领班宰相是哪些人。比如魏征,比如张九龄,又比如后来把安禄山压得抬不起头的李林甫,关于李林甫,我们后面说唐朝衰落的时候,还要说到他,而且还可能会教大家怎么当权臣。这类,都是领班宰相,我年前在说中国官僚制度的时候,曾经说过三省六部九卿,对吧。唐朝,就是以这个制度作为官僚体制的。
    哪三省,哪六部,有人还记得么,都还给我了?各位,学历史,这类关键问题,要记哈。九卿太多,可以不记,但三省六部是核心,得记得。
尚书,中书,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个制度,其实不是唐太宗发明的,在他之前,有六官制度,我也讲过,天官,地官,春夏秋冬官那些,不过不是大主流,实行的也不是大王朝,这个可以不用记。
但六部,是主流,而这个政治制度的好处是啥呢?避免集权啊,当一个朝廷,处于集权的情况下,无论这个集权的,是皇帝,还是大臣,那么,下一步所面临的,必然是危机。这从历史的步伐中,很容易看出来,比如说,唐太宗,他就很注重对自己权利的控制,他让下面编一本书,叫帝范,就是该怎么做皇帝,皇帝的规范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是严于律己。而到武则天,就不一样了,她当皇帝,本来就不名正言顺,为了镇压反抗的大臣
她让下面也编了一本书,叫臣轨,该怎么样当臣子,大家看,完全是反过来的。当然,武则天是强人,她当政的时候,没出太大的乱子,当然,也出了点,这我们后面会说。但她一死,之后的八年中,发生了五次宫廷政变,政治局势极度不稳定,试想,这样的局势下,会有昌盛的国家么?因此,叫我说,唐朝的衰落,其实不是从安史之乱,而是从武则天。具体为啥,咱们后面几讲再说。是她,给唐朝的衰落种下了祸根。
那么,回过头来,说唐太宗,三省六部的意义,就是分权治理。当然,从负面来看,是巩固皇权。当然,它正面的意义,主要在于防止了无论是皇帝也好,还是权臣也好,乾坤独断。同时,他完善了科举制度,把如何挑选能干的管理官吏,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做。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国家的兴盛,在封建社会,官僚的选拔,其实非常重要。说科举,很多人认为是考文章,其实不是的,那是受到清朝后期考八股文的影响。但在唐朝,是要考射策的,啥叫射策呢?就是,国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们考科举的,我把问题都挂在那,一排考生选中哪道是哪道。然后,写你对你选中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如果写得好,有见地,有可实施性,那么,你可以优先当官。这是非常考实战的,这就避免了死读书的书呆子当官,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所谓这样的官有没有呢?有的,而且名声还不错,谁啊?海瑞,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清官,但也许大家不知道,海瑞实际是个书呆子,他虽然清正廉洁,但实际上,海瑞是一个没有太多政治建树的一个官。他死守着教条办事,我举个例子哈,比如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凡是贪污,我不记得是60钱还是80钱了,
一个很少的数量,就要处死刑,然后,海瑞坚持着这个教条。大家知道,比如解放前,咱们几分钱就可以买个东西,但现在呢?有通货膨胀啊,
到海瑞那个年代,60还是80钱,连一袋米都买不到了。当官的之间,送一袋米,你说人家是贪污?这就是书呆子当官的后果,而且海瑞的那个尚书
虽然位置高,但大家要注意,他是南京尚书,不是北京尚书,明朝,是两套行政体系。北京一套,是核心,南京一套,是摆设。那些皇上不想用的人,就丢南京去,喝茶养老。北京的那一套,才是皇上身边的政治核心力量。所以说,海瑞的那个高位,实际是有名无实,也没听说他给国家做过什么大的政治和经济贡献。他实际上,就是一个门神或者供着的雕像,撑门面用的,好看
当然,这和我们传统认定的海瑞不符哈,但我这个是正版,民间的那个,是小说,只可以茶余饭后听听file:///C:/Users/yuehai/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好了,跑题完毕。
     再说回唐太宗,那他身边的大臣,最著名的是谁呢?魏征。是啊,牛人一个,但他和魏征就真那么和谐么?其实不然,魏征触犯过他很多次。有一次最厉害的时候,他被魏征呛得没话说,又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后宫,当着长孙皇后发火,说我一定要杀死这个死老头,,史书上原话我记得是,会当杀死铁舍翁。大家注意哈,这里插一个古文知识,会当,这个词,古文里,是说一定要。比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的会当,就是一定要的意思,我一定要怎么怎么,就是会当XXX。那么,这时候,长孙皇后就出场了,刚才说到她来着,这个贤惠的女人做了啥呢?她看着唐太宗那么生气,先是没吱声,然后跑去卧室换了一套朝服。大家知道,朝服是在很正式的场合穿的。她换上之后朝着唐太宗盈盈下拜,给跪了一个,把唐太宗给弄得莫名其妙,说你穿那么正式的拜我干啥?长孙皇后说,妾闻,君明则臣直,我要恭喜陛下啊!你是那么的开明,所以你的臣子,才会那么的直爽,证明你有容人之量啊。唐太宗一听,这气就消了,是啊,两头都夸了,事情也解决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皇后是多么有智慧,避免了一场皇帝和大臣的政治斗争。
    因为自古,皇权,和相权,历来都是政治上的矛盾核心。咱们之前也讲过朱元璋的事情,导致他最后废除宰相制度,后来弄了个内阁制度出来。
但说实话,李世民在这一点上,还真比朱元璋强多了。虽然废除宰相制度的本意,是为了防备宰相集权,但大家也要知道,明朝中后期的内阁,是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集权的,内阁的权力很多时候比皇帝还大。虽然不叫宰相但换汤不换药。那么,长孙皇后作为皇帝的老婆,其实她的贤惠,的确避免了唐太宗很多的错误和问题。
    说两个事情,一个,比如说,唐太宗有时候朝廷上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就要征求她的意见,一般来说,她总是闭口不言的。她和唐太宗说,我是内宫的当家人,我只管理好内宫的事情就可以了,朝政,不是我们这些妇人应该参与的事情,而且,我还劝你,我的娘家人官位已经做得很高了,你千万别再提拔他们了,不然会造成朝政的混乱。从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啥?她避免了两个问题,1,内宫干政。2,外戚集权。大家注意,历史上,凡是出现了这两个问题的朝代和时期,都是没好结果的。不信大家去查一查,从汉朝,到清朝。东汉末期,张让等外戚干政,弄得乱七八糟,最后东汉灭亡,到三国。唐朝末期,外戚专权,宦官当权,什么李辅国啊,鱼朝恩啊,都跑出来了,唐朝也亡了。说清朝,如果不是慈禧那老东西,也许还能多活个几十百把年。当然哈,我不是说女人不能当政的意思,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这段话,而是说慈禧的某些做法的确是莫名其妙,在恼火洋人的时候,弄了一帮人去打人家的大使馆,算是侵略人家国土了

然后,当人家大兵压境的时候,自己丢了皇宫,跑了。然后又说,要结举国之力,来套洋人欢心,这是不是莫名其妙么。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没想过下一步要咋办,凭着一己好恶来处理国家大事,你说这个国家不亡国,就没天理了。
   我也曾经在群里说过,当然,这个说法,可能大家觉得不好接受,学校里一帮孩子,如果一两个欺负一个,那么,这一两个是坏孩子。如果半个班都欺负一个,那被欺负的那个自己一定就有问题。当时的中国,就是那个被半个班欺负的孩子,好了,这一段跑题也完毕。
    再拉回来,说长孙皇后,她还有第二件事情,就是她的死,她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知道自己快不行了。然后,唐太宗要召集全体御医给她看病,会诊,她坚决说不要,为啥不要呢?她说,我这个病,是肯定好不了的了,
你现在把御医都召来,他们也看不好。大家要注意,御医给皇后看不好病,是要获大罪的,
这口饭,不是好吃的。长孙皇后说,我自己死了也就罢了
你弄人来给我看,我拖累一帮人来陪我一起死,又何必呢。所以,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想拖累人。
    其实,唐朝的兴盛,和皇帝身边的人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想,如果长孙皇后动不动就要给自己娘家封官,皇帝对哪个大臣不满,她再煽风点火
积聚自己的政治势力,这个风气一助长,完蛋。大家知道武则天是怎么处理的?恰恰和长孙皇后相反,她甚至在做昭仪的时候,就去偷听李治和大臣议论朝政,当议论到对她不利的事情,在屏风后面还大叫一声,为啥不杀了这死老头,弄得李治很没面子。长孙皇后是救死老头,武则天是要杀死老头。大家知道,大臣们都是老头,老头一死多了,这个国家也就完蛋了。而且,武则天之后,四个女性能人,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哪四个呢?
韦皇后、李显的老婆、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上官婉儿,武则天的秘书、还有个就是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这四个女人,都受武则天的影响,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我们回头都会说到他们。在历史上,不但没有功劳,而且起的都是反面作用,唐朝的亡国,根子上都是出在她们这帮人扰乱朝廷上面。当然,这个话题回头再说。
    那么,下一个问题,唐朝兴盛,还有哪些基础呢?
府兵制
这是今天最后一个话题,牵涉到土地分配,到军事制度的关联。唐朝,是历史上疆域很辽阔的一个朝代,那么,疆土一大了,就需要兵员防守啊,也需要攻城略地啊,那么,兵从哪里来呢?这就要牵涉到一个问题,先得说土地制度。
   从西魏开始,就实行了均田制,这是一个在战乱时期非常好的一个制度
均田制的核心,就是把流亡的散户和土地挂钩,把这些人,分配在土地上面。让他们耕种,来促进国家的建设和税收。大家知道,中国历来都是农耕文明,耕种,是核心。如何将老百姓和土地建立有机的联系,并让他们稳定地从事生产劳动,均田制做了很大的贡献。那么,人民到土地上之后呢,给国家就带来了稳定的税收,他们的负担主要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农耕税收,一般少的是一成到一成五。也就是土地产出的百分之十到十五
有些朝代最高收到三十的,但那些都是亡国前的征兆了。然后,还有第二个负担,叫徭役,就是在农忙的时候你耕种,在农闲的时候,你就帮国家去修建筑,搞建设,或者当兵,徭役或者兵役。
府兵制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你的这个土地,产出的物资都是你自己的,但你必须为国家打仗,相当于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但这个制度,在前期还能执行,到后期,就麻烦了,为啥呢?因为疆土领域越来越大,而且对付的少数民族政权越来越多,比如契丹啊,党项啊,包括南诏王,到唐朝中后期都跑出来折腾了一把,这就让唐朝苦不堪言。为啥?人家少数民族,都是骑兵,跑来折腾你一下,速度快啊。你得到战报,然后从土地上把农户解放出来,说你们先别种地了,赶快抄家伙和我上前线,这人家也得有个准备时间啊,打仗可不是玩的,和老婆孩子再抱头痛哭几天,然后跟着长官到前线一看,敌人早骑着马抢完了东西跑了。所以,这就给军事体制带来了极大的问题。
到唐太宗后期,干脆就直接弄专业兵了。也就是,你不用种地,平时就负责训练,战时直接出征。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这帮兵需要人养啊
那么,农民的负担就更重。唐朝最大的开支是两项:
一是军费。而且随着疆土领域越大,军费开支就越大,这都是需要老百姓来支付的,成了农民负担。
    二是官吏薪水。因为你要避免集权,所以要分权,权分得越细,官就要越多,官僚越多,那么,薪水就越多,那农民负担就越重。
    这是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所以治理国家,不容易啊file:///C:/Users/yuehai/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好了,到唐玄宗那个朝代,就干脆这样了,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就设置节度使,节度使是干啥的呢?相当于大区司令,这个片区都归你管,你搞好你的军防,为了支持你,那么,同时让你拥有经济权和行政权力,这样,皇帝不就省心了么,但问题,这么一省心,就出麻烦了。
    节度使权力太大,成了地方集权,实际,这个制度,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政治制度根源,安禄山造反前,是身任三大节度使,半天下兵马都归他指挥,而且有钱有粮有人,他不和你皇帝捣蛋才怪啊。所以,任何制度,都有它的利弊,如何防范于未然,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经济和军事体制之间的关系,其实到宋朝,都没有理清楚,宋朝为了避免唐朝的恶果,为了前车之鉴,所以矫枉过正,把武将都踩在脚下
防止他们造反,但带来一个恶果,就是军事上积弱不振。为啥被人从北宋打成了南宋,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咱们之前讲宋朝时候说过,而且宋朝的边防,之后很少的兵马,为了防止造反,中央军极其强大,大家看过水浒的知道,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中央军就80万,你说边防军有多少?唐朝,全国军队是50万,中央能指挥的不超过30万,另外的都在节度使手上,安禄山能指挥20万,其实军事体制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没理清楚,是导致唐朝和宋朝亡国的重要原因。
    这个问题,直到明朝,才改善。把军事,行政,人事,经济几方面的权力彻底分开,当兵的,当将军的,你只需要负责好打仗,防守好边疆
至于部队的军饷,人事等,都不需要你管,自然有人给你做好后勤工作
所以,明朝其实是专业军人,和政治不沾边。
   比如戚继光,就是这类的典型。但也是有例外的,咱们之前说过李成梁
关宁铁骑的司令,他胆子大到可以把关宁防线上所有的土地给部下私分了那么,他的权力就非常大了,而且明朝中央政府还拿他没办法,这个人是比戚继光还牛的明朝将领,戚继光都是小字辈了。好了,扯远了,这个话题也到此结束。
   今天说的这些,主要是让大家有一个思路上的形成,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要兴盛,绝不是我们平时听说的,哪个皇帝贤明就了事了的,它牵涉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作为我这样在QQ上讲,也很难把所有的问题都总结清楚。因为我毕竟不是专业搞历史的,只是把我所知道的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建立起一种方法论,然后在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就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论。这样,不需要我讲,大家都能自行学习。
这个系列,可能要讲三节课,下一节,我们讲导致唐朝衰落的核心原因。
今天到此为止。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18 1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