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7|回复: 0

明镜非台国学讲义之中国选官制度历程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4-6 19: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6-4-6 19:10 编辑

中国选官制度历程
(明镜非台  2015/12/18)
这节课的内容是中国选官制度历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曾经做过一些研究和整理,不过一节课,很难讲得很细致,我们主要是对选官制度的行成,发展以及方式作一些梳理。牵涉到朝代的,想起来就讲。另外,不会牵涉到建国后的选官问题。那么,我们现在开始。
    中国的政权发展,从三皇五帝,到秦的一统天下,主要经历了氏族,氏族部落,氏族部落联盟,国家联盟等一系列发展周期,其中,西周统一,实行封建,这是我们之前讲春秋战国问题讲得比较多的。而西周之前,就没怎么提到过。那么,一说起来,大家最记得的,可能是禅让,就是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其实这是一种原始民主的体现,那么,在这个阶段中,到底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官僚选拔方式呢?
大的方面是两个,一个是世袭,还有一个是选贤。
由于早期的国家雏形,其对政权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粗放。比如说,法律,建设,外交等等大的方面,都是西周后才逐渐完善起来的,因此,对人才的选拔方式也就相应比较粗放。那么,世袭,我们好理解,老子死了,儿子接班。而选贤呢?除了尧舜禹的禅让,以前我们还提到过一个有记载的许由(洗耳朵)不是说么,如果许由答应了接班的话,可能就没其他人啥事了。这里,不由要说到一个问题:就是说禅让这个问题。其实后世,是有争议的。
为啥说有争议呢?咱们先说尧舜,历史上是第一个禅让的典范。大家都认为尧很有胸襟,是吧,有不同意见的没?好吧,说一下尧舜禅让的争议在哪里:
第一,尧首先是有儿子的,他的儿子叫丹朱。根据传说,生下来全身发红,
所以叫朱。而他被分封的地方,在丹水,所以称丹。另外,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发明围棋的人,当然,这是传说。
第二,他应该是称过帝的。根据是,山海经里对他的称呼,是帝丹朱。
这就和史记的道理是一样的,帝王,称本记,大臣称列传。
第三,根据战国时期一本由晋国和魏国史官编修的史书《竹书记年》里面说,舜囚禁的尧,并屏蔽了丹朱,不让他和父亲见面。
第四,还有个旁证是,舜的政权首都在今天的山西,而尧的和他是两个地方。
为啥禅让,国都不在一个地方?所以说啊,这些所谓传说的历史,很多不一定可信,其中很有可能出现过政权的交替和争夺,甚至是一起历史阴谋。
这些我们先不管他了,反正知道那个时期,是世袭和选贤能并用的就是。
    那么,进入西周之后,之前我们说过,当时的四个社会阶层是哪四个?
贵族阶层?“天子大夫诸侯士”这四类人属于贵族阶层。贵族,享有统治权,这里,其实主要还是世袭。自从周武王分封天下之后,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法和宗法制度,配合封建制度,使社会有了章法可循。那么,这就造成了特殊社会阶层长期把持统治地位的情况。当然,要说选贤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但未形成规模。比如说,管仲,之前说过的,射带中钩。又比如商鞅,通过求贤令当官。但这一时期,统治阶级选择官僚的方式,普遍比较粗放。怎么说粗放呢?主要是没有量化标准。商鞅变法其实没有失败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虽然商鞅在他死后也死了,但商鞅的法,却一直被沿用,商鞅死后14年,秦国统一天下,凭的就是他的变法和所实行的社会体制。
话归正传,刚才说到粗放,那么,怎么证明?“曹刿论战”这个叫曹刿的人,跑君主那去,三言两语,就被君主带着他上战场。没读过一天军校,没考过一次科举,没立过一次战功,就能上战场当参谋长,这就是粗放的表现。当然,最后是赢了,但如果输了呢?……
那么,我们继续说第二个阶段。秦朝之后,汉朝开始,实行的是荐举制。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了隋朝。当然,中间还经过了一些演化,例子在哪?比如说,咱们如果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这个剧是比较尊重历史事实的。其中,当时的太后,窦漪房,就向汉景帝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窦婴,一个是袁盎,汉景帝照单全收。一个任命为大将军,一个任命为外交官,这就是荐举制最典型的例子。那么,这个制度进步在哪?主要是打破了由贵族阶级长期把持政权的情况,让有才能的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特别是到三国,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那么,除了士,即使是平民,只要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参与政权管理。
而荐举制还有一个分支叫察举制。两者区别在哪呢?虽然形式上是差不多的,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主要考虑的是推荐人的名望;
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被推荐人本身。
前者相当于是有人担保,后者相当于是对被推荐人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啥?孝廉。当然,世袭制度在这个阶段还是并行的。而同时实行的,还有几个方式:
一个,是纳赀,也就是买官。特别是在天下较乱,军阀混战,政权不稳的时候,出一定数量的钱,支持当时政府,也是可以买官来当的。其实这个方式,延续到清朝都有在用,清朝叫捐官。当然,能捐的,多数都是小官。
比如粮台,督运,帮办之类的官僚。不过一般来说,虽然官小,但都是肥缺,不然他怎么回得了本?这时候当官,就成了做生意了。只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才有人会去捐。
另外呢,还有个方式是以军功论官这个方式也是长期沿用的。比如说明朝,明朝就在军事体制中实行过这种方式。打仗,如果你杀了一个敌人,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把敌人的脑袋割下来别在裤腰带上,并且带回来给将军,那么,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五十两白花银;
第二,就是官升一级。
那么,当兵的,即使没文化,多杀点敌人,也能当大官。只不过,真正大的官,是必须你杀了很多的敌人却不被人杀的情况下。
另一种呢,叫恩荫。这个制度汉朝在用,其实后世也在用。他是世袭制度的一种分支,但和世袭不一样。世袭是,你老子当年得的是什么官,他死了,你顶替他,一样的级别和身份。这通常是出现在王侯或者藩王之家。
但恩荫呢,是有可能降级的。这个制度清朝用得特别多,因为清朝主要是为了避免大臣集权,分封太烂,为了高度实现中央统治,所以对建国初期很多的功臣之后就采取了这种制度。
比如说,你是亲王。大家注意,清朝的亲王,是王的最高级别,通常是一个字的。一字王是亲王,最高,二字王就是郡王了,第二等。比如说,恭亲王。而且,亲王一般都是不就藩的,也就是你等级待遇上高,但你没有实际统治权。那么怎么恩荫呢?你是亲王你的儿子,就荫为郡王,孙子就是贝勒,下一代是贝子,再下一代就是镇国公。好了,到镇国公,就不再往下降了,这就避免了当朝王特别多的尴尬局面,也就避免了官僚集权的问题出现。  这个方式有不明白的没?
   同时,恩荫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庶子。比如,有一个比较大的家族,长子世袭了父亲的爵位,那么,二三子如果有才能或者有功劳,又或者和哪个当朝权贵结了亲,那么,被皇上看上了,通常会荫一个爵位给他
不过这个爵位通常比世袭爵位小。所以,荫爵,是通常在历史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封王太烂,臣大于君,其实这就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
   这里不由要提到一下小政权,很多小政权,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种问题,而导致长期的政治局势不稳定。比如说,咱们之前说的契丹,为啥它连年的造反,就是因为封王太多,动不动就是个王,而是个王就有兵权。他开始实行的是原始军事民主,大家知道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最早是个啥官?咱之前讲过的,最早是夷里堇,可汗是遥辇氏家族的,还没有到耶律氏,后来阿保机把可汗给换了的。而契丹的可汗,就是选举出来的,这就是原始的军事民主。而之后,发生了五王叛乱,他的五个弟弟,叛乱了三次,这就是因为王太多,中央朝政不稳的最大原因。他没有用恩荫这种方式,才导致了这种结果。
好了,咱们回到荐举制上来,那么分支是察举,察的方向是举孝廉
问题是,这也是一个没有量化指标的东西啊,啥叫孝?,确切说,没有最孝,只有更孝,对吧,孝的最大体现,是服丧,咱们之前也说过,五服制度。父亲死了要穿啥?我一边讲,一边带着大家复习哈,不然以前讲的都还给我了。父亲死了,三年的啥?斩衰,守丧三年,确切时间是2年零1个月,那么,还有个规矩,就是守丧一般比较大点的家族,会修墓的时候,在墓道旁边搭一个草棚,孝子必须在里面住一段时间,为长辈守灵,这个时间,一般也是三年。那么好了,既然你要察孝对吧,弄虚作假的就来了,有人父亲死了,跑墓道住三年,大家都认为他很孝顺,推荐他当官。结果当了官后发现,他在这三年内和妻妾生了俩儿子,所以察举本身也是一个有漏洞的东西,没法量化。
而且,特别是到东汉,东汉的刘秀建立了政权汉光武帝。其实,西汉和东汉虽然都称汉,但却是完完全全的两个政权。刘秀本身,虽然姓刘,但在西汉末年,已经是一个没落贵族了,放牛娃起家,而东汉的国策,和西汉又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比如说一个,他放开了长城边境,让很多少数民族都能进入中原,而且还可以进入朝廷为官。有史学家就说,东汉的这个政策,是导致她之后五胡乱华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匈奴,鲜卑,特别是鲜卑,北周政权就是他们弄出来了。宇文氏政权,咱们之前不是说隋朝的杨坚么,就是托身在这个政权,关陇贵族,这个咱们说隋时候再说。
不扯远了。那么,东汉末年,其实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时候,官僚体质发生了实质的改变。到汉献帝时期,东汉的末代帝王,其实真正掌控朝政的是三类人,外戚,宦官,士族。由此,不得不说一下外戚,这是一个经常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官僚,从西周开始就有,到清朝还有。这帮人通常是皇上的舅子老表之类的人,因为某个妃子得宠,所以也便鸡犬升天,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宰相田蚡,就是典型的外戚宰相,汉武帝的舅舅
王太后的弟弟。而这种情况,到东汉,更为盛行,结果弄成了灾祸,比如汉献帝时期的权贵,张让,就是外戚。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宦官阶层,由于长期侍奉在皇帝左右,弄个一官半职来当当,并且把持一下比较懒的皇帝的朝政,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当然,宦官不是都坏,也有建立大功业的,比如明朝宦官,郑和,下西洋的那位。郑和,是小时候,因为兵灾,一不小心沦为奴隶,收进宫去的。当然,宦官这东西,忠心的有,坏的更多,大名鼎鼎的王振,带着明朝皇帝朱祁镇打土木堡战役,把五十万人和当朝的一半以上精锐文官葬送掉的那位。又比如说魏忠贤,那是大名鼎鼎的了。所以到了清朝,就有一项政策,就是后宫绝不允许干政。正是因为总结了前朝的外戚和宦官扰政,导致动荡的局面发生。所以清朝的宦官和外戚,都还算是比较老实的。
那么,刚才说到东汉的三个阶层,还有一个就是士族了。这个阶级,是长期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他们是贵族的最低一等,但到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之后,他们就算是平民的最高一等了。
而这帮人,算是一种高级打工仔,比如咱们读过三国的,都知道一些比较有名的谋臣,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陈群,孔融等。都是这帮人的代表
而这帮人,有着参与政权,成为官僚的先天优势,就是他们有文化,有一技之长。同时,经过长期的积累,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叫士族地主阶级。这里顺便说一下地主,中国几千年来有一个最大的,也是最说不清楚的东西,就是土地所有权。这东西到底是谁的,一边说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一边地主阶级还有被政府承认的地契还可以以地契进行上市买卖。这个情况在历代都是这样,特别是明朝,在明中后期,特别严重,
严重在哪呢?
    明朝万历三大征开始,就战乱严重,咱们提过一次三大征,其中一个是说帮朝鲜人打日本人。有个名将叫李如松,他老爸,就是一个典型的军阀兼地主。统治的军队,叫关宁铁骑,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骑兵部队。同时也是唯一可以骑着战马挥着大刀,和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对砍的部队。和当时的戚家军,就是抗倭的那个戚继光并称的部队。不过戚继光是步兵
他干了个啥事呢?这个李成梁,把关东的土地,给属下私分了。按照军阶大小,和战功大小,分别获得土地和土地上的产物。那些当兵的,战时为兵,闲时就是地主,靠收租子过日子,那日子是相当的滋润。而当时朝廷,也是拿他没办法的,因为仗要靠他打,把他办了,边防就要出问题,这人是大明朝为数不多的可以和中央朝廷讨价还价的一位牛人。
    好,再说回来,说士族地主阶级,易中天教授在讲学时曾经说过这么一个话题,就是三国的历史,就是士族地主阶级取代贵族地主阶级,正式站上历史舞台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士这个阶层,从传统的无产者,变成了有产者,他们也有土地和财富了。
而这时候,又出现了另一种荐举制的衍伸产品,叫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其实是荐举制的发展。因为前者没法量化,后者起码在量化和规则上进了一步。而这个制度的产生,其实源于曹操的儿子。曹操当时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这就意味着,很多社会最底层的人,起码是有机会能够踏上历史舞台。为啥呢?因为以前都是你荐举我,我荐举你,不是有利益关系和家族关系的谁理你。大家知道孔明,他本是一介寒门,如果没有他老丈人,那个黄老夫子在襄阳的势力,而他又去娶了黄老丈人的丑女儿,他其实也是登不上历史舞台的。而黄老头正是因为要培养这个女婿,给他包装了一下,并遍个山歌让当地人唱一下,所以才声名大振。要不然,他一个诸葛亮再聪明,那些山歌是哪来的?难道他挨个的去教山里的农夫唱歌?所以说啊,有个给力的老丈人,还是很有用滴file:///C:/Users/yuehai/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  
    那么,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想当皇帝,问题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曹操到死也没称帝,就是顾忌着这一条,宦官的儿子,社会地位上来说,曹丕的底子肯定是比较潮的。那么,他需要人支持,这时候,他和士族地主阶级就达成了共识,代表人物是陈群。就是说,如果你们拥护我当皇帝,我就保障你们阶级的利益。因此,这就产生了九品中正制,这其实是一个利益斗争和博弈的产物。具体就是,当朝中央派驻九品中正官,在每一个州郡进行选拔,选拔上来的人才,入朝当官。这就类似于后世的吏部
负责人才考核和选拔,升迁和调用,不过当时的功能和职责没那么复杂
而由于九品中正官本身的出处就有问题,因为这个制度的产生,是利益和权力交易的产物。因此,九品中正这个位置,肯定是长期由利益集团把握着的。因此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啥是上品,所谓九品,就是把当时的官僚,划分成九个等级,上品谓上上,上中,上下,以此类推。
这么一来,平民阶层其实就无法涉及到当时的国家核心了,一个等级森严并且让人无法翻身的社会制度就又形成了。而跨越了西晋,东晋之后。
    到隋朝之前说的隋文帝,为啥说他雄才大略呢?他就想了个办法来解决,就是科举。但大家要注意,历史上一直说隋文帝是科举发明第一人。
但隋朝的科举,其实是和后世有很大区别的,区别在哪?
第一,隋朝首先也是派驻中正官下去物色科举的参赛人员的,而且当时是有指标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科举,而中正官只在每个州选拔三个人,这不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科举。
第二,隋朝的科举制度没有给他自身带来什么好处。因为隋朝本身时间比较短,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员,还无法真正站上历史舞台,无法发挥他真正的作用。
   因此,从隋朝到唐朝官僚制度的演化,本身就还带有极重的传统色彩。
比如说,咱们说隋文帝时说过一个外交官,叫长孙晟,他本身就不是科举上来的。而且,他的后代,一个就是大唐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还有一个就是大丞相,三世老臣,老了和武则天捣乱的那位长孙无忌。所以说,当时还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天下,并不是隋文帝发明了科举,就天下一片光明了,至少在隋朝,该咋样,还是咋样。
   而真正普遍意义上的科举,还是唐宋逐渐完善的。这个阶段开始,所有的平民阶层,就都有参加科举的机会和权力了。而当时的教育资源本身就是个问题,多数是以私塾来实现的,由于当时一体化的言论和思想意识形态,导致四书五经作为科举的必修课,这和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区别。
    春秋是百家争鸣。这里给大家插一个稷下学宫,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知道,春秋时期才智云集的地方。孟子就三位稷下学宫的老师,申不害,韩非子这类的,都是稷下学宫的忠实粉丝。这个地方在齐国,这个学宫,产生出了足以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文化和思想意识产物。
   那么回过头来,咱们说唐宋。一般科举需要三级跳,乡试,府试是必须的,最后你才有机会站到国都里,到皇上的金殿前。那么,秀才,举人
也是必经之路,秀才,是国家承认你有一定的学问,但你并没有官爵只是秀才如果见到青天大老爷,有跪拜豁免权。而且秀才的一个特权是可以办私塾了,至于你招不招得到学生,那也是你自己的事。而举人,就可以当官了。但说是这么说,其实中举后被闲置的官员还是不少,因为中国一向都是一个不缺人的地方,粥少僧多是常态。
  大家读过范进中举不?有谁没读过的?都读过我就不说了。那么,范进,他中举之后,为啥会疯了呢?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改变了,从一个平民阶层,上升到一个统治阶层的层面上来了,这是鲤鱼跳龙门。而举人上面是啥呢?
这个说起来还复杂点,你通过殿试了,并不是说你可以立即当大官,有一个专门的培训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当时叫国子监,而领头的人物,相当于党校校长,叫国子监祭酒。如果你最后一关过了,那么,你先到国子监里培训一段时间,由中央党校负责。然后,优等生,入中央朝廷
差生,就给你外放出去,当然,具体外放到哪,一则要看运气,二则要看当朝有没有赏识你的人,和你自己会不会来事。会来事的,说不定就补到当时的富庶地区,比如江浙啊,比如关中啊,比如齐鲁啊。如果不会来事的,就给放到比较生态的地方去,比如贵州啊,比如青海啊。一个体验原始森林生态环境,一个体验大漠风情天高地阔。咱们之前说过的明朝大哲学家王守仁,有段时间就被流放到贵州去过,不过他不是国子监流放出去的,而是他自己当官把印给丢了,他的事情回头说。
     那么,这里还要说一个称呼叫门生,大家别以为门生就是学生哈,按照现在的称呼,说你跟了我学了几年的子曰诗云,那么,你就是我的门生,
你得喊我老师。但那个时代的门生,不仅仅是这个意思,科举,有主考官
这个主考官,通常是朝廷里有大学问,以及身居高位的人。当然,也有主考,有副主考,不止一个。那么,如果这一届你金榜题名了,给你打分的那位,就是你的老师,而你就是他的门生。这个门生代表者啥意思呢?其实是一种朝中势力,和未来势力的磨合。大家知道,朝中有人好当官,那么,新进势力,需要有元老门的栽培,这样自己的仕途,才能够一帆风顺。而元老门呢?为了避免自己死后被人秋后算账,至少能混个自然死亡吧。同时,也为了保证自己的下一代,还能如自己这样富贵荣华,那么,多需要配置未来的新星。因为进入国子监的这批人,无论以后怎么样,都会有一批人成为未来政治核心人物。那么,这时候,元老也需要配置这批人作为自己的支持。所以,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是非常吃香的。因为无论如何,这帮人都是自己的门生。同时,还有一个上门拜师的习俗,比如这次学生中了,看到金榜的第一时间不是欢呼雀跃,而是先到当期点自己的主考官门上,先拜门。然后,通常主考官会和学生寒暄一番,嘘寒问暖,拍拍肩膀鼓励一下。然后,潜在的意思就是说,以后你就是我的人了哈。大家在朝廷里要互相照应。别骑墙,别翻墙,不然要你好看。而这时候学生一定要表现出忠心不二,誓死无悔的觉悟和勇气,老师想干的,我一定提前干,老师没想到的,我一定提前想到,这才叫会来事。那不会来事的呢?那就呵呵了。比如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金榜题名后太不会来事,居然凭着所谓的一介耿直,在国子监的时候就和当朝权贵吵起来了,结果很是穿了几年的小鞋。最后大彻大悟,韬光养晦,然后背后放暗箭,把前任首辅高拱给搞下台了。当然,顺带拐了个当朝太后李寡妇,当了一回小皇帝的老师,野史上,太后李寡妇和他有一腿。而且他比诸葛亮还牛,可以呵斥万历皇帝,有一次教万历读书,万历读错了一个字,他居然大喝一声,吓得万历以后一辈子不敢忘了那字读啥
   好吧,科举,咱们就讲到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0 18: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