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精华18
注册时间2014-6-1
威望281
金钱933
贡献417
栏目顾问
翠微风韵特邀顾问
 
威望- 281 点
贡献- 417 次
金钱- 933 枚
|
谈谈拨字及其他
月羞问:拔冥云没有读懂,好像能想象出穿过原野,原野上空是冬天特有的阴沉的云天。
无题
屡拨冥云雪野行,蓝桥偶望眼心萦。亦知身岂逋仙骨,先为梅花冷此生。
残荷答:实际上有“穿过原野”的想象,已然读懂。不过这种搭配生新些,所以再说说。
拨云见日是大家熟知的成语。这词的本意是描绘一种日常可见的天候。拨的主语是云。但我在这里改造了一下,屡拨冥云,冥云的确指代某种阴沉的天气,显然拨的主语只能是人,又加一屡字,以作强调,也是为后面的“先为梅花冷此生”铺垫。所以,这两处拨字区别在于,前者是客观描述,后者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为从物理学角度,人肯定没办法把低垂的云拨开),如同绿肥红瘦之红字、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都有很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投射。屡和冥两字,又强化了这一主观色彩。这种手法时见于旧诗,但现代诗更加常见,如翟永明《渴望》里:忧郁从你身体内/渗出,带着细腻的水滴;《第二月》里:从早到午,走遍整个村庄/我的脚听从地下的声音/让我到达沉默的深度;《我的图书馆友人》里:她惯于/抚摸纸张的手,皱如恐惧。这种写法的本质是高度投射,以实写虚。
当然本身这首诗的特别设计还不在这里,雪野之行并不是引子,引子是蓝桥偶望眼心萦——蓝桥当然是典故,但这里仅仅借用了这个典故的外壳——望,显示距离。亦知身岂逋仙骨,这是对某种事实或者命运的承认,为何出现逋仙呢?因为后面有梅花。冷此生又和第一句关联上了。先为,可见当时梅花并没有开。可是既没有开,那为何会眼心萦呢?可见蓝桥偶望的时间点还在之前,这是一首回忆和发愿之作。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早上偶然在家中一个花盆上看到韦庄的这首诗,虽然早就读过,今日却别有一番感想。
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身值晚唐,诗人回顾历史,瞻望一个朝代的未来,不由感慨万千。江雨霏霏江草齐,江字两用,突出了花草云物的背景:滚滚长江,不过正由于它是作为背景出现的,所以显得空灵,而没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始于东吴,终于梁陈,吴国(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仅有三百多年的六朝堪称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最为频繁的岁月,中间多少英雄人物,多少悲欢血泪。短暂得如一场春梦而已。显然这并不是泛泛之谈,作为一个末世诗人,韦庄显然已经有了预感。事实上,比韦庄大二十多岁的李商隐的思想里已经有了浓重的危机感:
《咏史二首·其一》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韦庄当然可能看过李商隐的这首诗,可是纵然没有看过,但我相信“六朝如梦”也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感触了。鸟空啼,啼鸟能唤回什么呢?只有记忆,痛苦的记忆。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柳色自青,人物多感,我相信诗人也一定希望自己可以如柳色一般永远无情地偎依在这片大地上。
事实上,我今天对这首诗最大的感触不在诗人的感慨上,而在它的前两句丝毫不逊于(我更觉得是胜过)后两句,这在历代的七绝名作中是极为罕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