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16

[其他] 浅谈封建社会后妃殉葬制度的政治必要性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4-8-25 2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封建社会后妃殉葬制度的政治必要性


前言:话说俺这段时间老是发一些非主流探讨的话题,从我们说的是不是汉语问题,到孟昶降宋的积极意义问题,到一夫多妻制的行程条件和社会必要性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的交流和探讨。话说发这种东西,并不是要去哗众取宠,更不是在传播所谓的“封建社会余毒”,而俺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客观和中肯地去分析历史,分析不同社会阶段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俺一直有这样一个观念,研究历史,不能站在当代人的角度、立场和眼光去,当一个政治或者社会制度形成的时候,必然有其形成的土壤和必要条件,而在这种条件下,所延续和巩固了百年甚至千年的现象和制度,必然对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有相当大的促进意义,而且是符合“国情”的,尽管现在看起来它们可能愚昧、封建、无知,但至少在当时,它们是先进的。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用历史的镜子去反观自身,当失去了这面镜子的时候,这个国家或者民族,是不可能有任何活力的。

说到封建帝王的后妃殉葬制度,各位多数都会以“封建社会残害女性的罪恶”、“无人权无人道”之类的语言冠之,而很少有人会仔细去研究其形成的历史、政治背景和其中的必要性问题。俺这篇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展开,不喜的人,可以无视,其中观点,只是进行客观地阐述,没有任何偏向性,所以,可以讨论,但个人认为,没必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

其实中国封建帝王的后妃殉葬制度,延续了几千年,若说废除,其实还是蒙受明朝一位不是很有政治能力,甚至可以说软弱无能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于1464年驾崩时废除(话说除了这件事情,他的沾不上一个“英”字),而这也结束了封建社会皇宫里的女性,包括妃子、宫女们遇到皇上驾崩改朝换代就战战兢兢所担心的问题。




而这个制度的兴起,从历史的角度上,的确无从考证,但俺自己用历史推论的方法考证了一番,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这个制度是从娥皇女英开始的。
(这个问题在《潇湘妃》那篇说过,但不得不在此重复)

有人说了,这两位不是咱们诗词界的大名人潇湘妃么,他们泪洒斑竹的故事至今为诗词界津津乐道,为啥成了人殉制度的开创人了,原因如下。
有这样一个问题问题,是当时舜在位第39年的时候,跑到长沙去巡边去了,当然,那时候他年纪已经不小了,跑那去干什么,有没有什么其他原因,我们姑且不论,就当他是正常巡视吧。但问题在于,娥皇女英也跑去了,说法是去找舜,这里有两个疑点。第一,找人是否一定需要妃子自己去找,舜相当于是国王(或者当时只能算个酋长吧,还没有太正式的国家概念),王后派几个亲信或者军队去找,那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非得她们两个弱女子去找。第二,大家可以拿尺子量一量那时候从山西到湖南的距离,确切地说是从山西永济(舜的政权所在地)到湘江边的距离,那时候自然是没有火车公路的,两个孤身女子要走那么远的路,路上多是蛇虫鼠蚁,能否走得到还是个问题。
所以俺不禁有这个想法:第一,她们两个肯定不是单独去,而是有大队人马跟着一起的。第二,他们一定不是自愿跳江的,而很有可能是被逼迫的。至于第二点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是皇后的随从或者侍卫,你会放心让她们两个像游魂一样在江边遛弯吗?一个搞不好掉下去了,你回去还要不要脑袋?当然,这个推断属于非主流,把两个那么浪漫故事的女主角搞成了怨妇、殉葬品,扫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兴致,但就逻辑上分析的话,不能说没有可能。
而支持这个观点的,还有下面两个史籍,第一个是《列女传》,这部著作母仪篇里,第一个女主角就是娥皇女英,而自从他们死了之后,中国才有妃嫔殉葬制度的,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资料典籍证明有妃嫔的殉葬情况出现,所以说潇湘妃开启了妃嫔殉葬历史的先河。第二个是《山海经》,根据它的描述,潇湘妃在死了之后,并不是化身善良的仙女在河面上招着小手轻呼“舜啊,夫君啊,你回来吧~~~”而是描写了两个厉鬼带着一群小厉鬼的形象,在河面上呼风唤雨,沉船没舟,一副厉鬼怨神之态。“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搞得我们的湖南人民很长一段时间没过好日子。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山海经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在为这两个女子申冤,让她们在超脱世俗制度的约束之后,得以报复世俗制度,有类似于窦娥六月呼雪之感,是反叛殉葬制度的一种表现。

当然,这是由殉葬制度带出来的话题。那么话归正传,中国的帝王家,为什么要实行妃嫔殉葬制度。有人说是因为封建迷信,相信人死后有另一个世界,需要有人去陪伴照料,我说那是表面现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如下


1、  自从中国由父系氏族社会转变为母系氏族社会后,其实两性的社会地位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再往前的,咱就不说了,就说汉朝。当汉景帝驾崩之后,由于当时父系氏族的权威性未能得到巩固,而女性执掌政治权利仍旧存在可能的情况下,窦漪房老太太遵从汉朝一直以来的以黄老学说无为之治统治国家的理念,为此事和崇尚以儒家理念治国的汉武帝刘彻整整折腾了六年之久,也逼迫汉武帝在不得已之下,跑去上林苑以打猎的名义训练他的羽林军将领,还差点把皇帝宝座给弄丢了。而憋屈了六年之后,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执政权。
这个事情,从表面上来看,是个治国理念问题,但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上分析,实际是两性之间争夺社会统治地位及话语权的一个缩影。
或许有人问,这和后妃殉葬制度有啥关系,那么,请看下一条。


2、  武则天和慈禧的问题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没有能够合适地处理女性干政问题,导致了武则天的当政,当然,不是说女性不能当政或当政不好,(话说俺并没有贬低武则天的意思,武则天完全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而是说,在继承人和掌权者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引起很长一个阶段内的政治动乱,对政权的稳固和国家的稳定,其实不是一件好事。
咱们想象一下,武则天是有这能力去摆平这些政治风波,若是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却又恰恰具备了执政的条件,那么,很可能中国就会提前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而相反的例子,就出现在慈禧身上,咸丰皇帝,就是没有坚定不移地实行“人殉”制度,才出现了慈禧的执政,也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命运多舛的历史时期。这就是“母壮子幼”带来的后果。


3、  什么是母壮子幼
在皇帝驾崩的时候,当他的继任者尚处于一个比较幼小或者年轻的时候,而必须要从心理和生活上依赖母亲的照料的情况下,那么,就给了女性一个可以执掌权力的机会和渠道。历史上这种情况也是有的,那么一个搞不好,作为继任者的母亲一旦执掌了权力,一是可以废除他自立为皇帝,武则天就是例子,慈禧也差不多,只不过还有个名义上的皇帝。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不遵从前任皇帝的意见,搞些“废长立幼”之类的事情出来。
各位不要小看了这个“废长立幼”,在封建社会中,可是会引起朝纲动荡,甚至政权不稳固的后果的,更有甚者,会引发某些觊觎皇位并执掌兵权的亲王们出兵“勤王”,并造成天下大乱,这不是危言耸听。

4、 后妃殉葬制度产生的根源问题
第一个还拿汉武帝说事,在汉武帝晚年时,钩弋夫人为了捧自己的儿子作继任者,陷害了当时的太子及卫子夫母子,(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自己去翻汉书),借汉武帝之手,除掉了他们。而当汉武帝事后察觉的时候,果断在临终前让钩弋夫人殉葬,由于察觉了妃子的野心,更担心在“母壮子幼”的情况下(汉武帝老来得幼子),由于女性的权力欲望太大而造成天下的动荡,所以采取殉葬来维持自己身后的决断。这也是历史上比较出色地运用殉葬制度来解决身后不安定因素的案例了。
所以说,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统治,同时也为了避免因此而产生朝野和天下的动荡,从某种程度上,后妃殉葬制度起到了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5、  不用人殉制度行不行
有人说,这种方法的确太残酷,能不能不采用后妃殉葬的方式解决。我说是能的,但必须满足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外朝有很强有力的辅国者,还是举个例子,明朝。
明神宗(万历)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而且是属于咱们上文说的“母壮子幼”的阶段,这里有两个条件,一是张居正的确太牛,朝野上下全都摆得平,当时的太后,想翻浪也没机会,二是太后本身也不具备执政和争夺权力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当时的掌国者不是皇帝,而是张居正。三是张居正本身也不想谋朝篡位,话说他这点和诸葛亮有点相似之处。因此,后世,特别是清朝,很喜欢用“辅命大臣”或者“托孤大臣”来平衡内宫和外朝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
但这么做也有副作用,一个可能性是如果没平衡好,搞不好会形成外朝集权,比如说逼得孝庄为保小皇帝的位置,强颜欢笑地嫁给了多尔衮,还弄出个索尼、鳌拜之类和康熙小皇帝争了几年的政权。第二个可能性是一不小心若是冒出个司马家族,弄个指鹿为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直接奔西晋去了。
所以说,这么做的风险很大,因此很多前任皇帝的做法,是在交权前,先除去外朝集权,然后再搞个人殉啥的,把身后的事情安排好,让自己的接班人能够顺利执掌政权。
典型的案例,比如说朱元璋,老来诛戮功臣,太子朱标有一次劝他少杀人,他丢给太子一根带刺的棍子,对太子说,我杀人,就是为了给你拔出这棍子上的刺,好让你能执掌。他死后多少妃子陪葬我没去考证过,反正马大脚是死在他前面的,因此也不存在个“母壮子幼”问题。


6、  有没有男人殉葬的
有女性朋友说,老是用妃子宫女殉葬,对女人太不公平了,有没有用男人殉葬的,让咱女人平衡一把。我说有。
案例其实不在中原历史上,而在契丹,又称辽国。
在第一任皇帝耶律阿保机平定渤海国(也就是东靺鞨族)完毕回朝途中病逝后,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他没有引入殉葬制度,而契丹又是属于未完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时候。那么皇太后述律氏当时就有了机会执掌了国家的实际统治权,而这婆娘一心想干的,就是“废长立幼”,自然下面的大臣们是要和她捣蛋的,于是某日她将大臣们召集起来,问“你们想不想老皇帝”,大臣们自然没有说不想的,于是她便说,“既然是想,那么就去陪伴老皇帝吧”,命令周围的刀斧手,杀死了近百个和他捣蛋的大臣,这算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一个一百个男人,为去世的皇帝殉葬的案例,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极大动荡。而自此也便没有人敢和她叫板,她也便顺理地将原太子耶律倍废除,并立了二儿子耶律德光,也就是后世的辽太宗。
这就是没有成功采用后妃殉葬制度的后果。

当然,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并不是要去证明后妃殉葬制度到底是好或者不好,或者说主张或不主张用它。一个制度的出现,必然有它的原因,或者说有培育它的土壤、他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合理性。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去分析研究它,客观地看待它,从中了解什么样的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当然,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能真正站到统治者或者执政者的高度去处理问题和建立制度,但至少我们会更明白,现今社会的制度是怎么来的,给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提供一些参考意义。



4771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翠微风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8244
贡献
26790
金钱
43524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4-8-25 21: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方游牧民族多是长子娶后妈,如明代时瓦剌的忠顺三娘子“历配三王”,而且近亲联姻(忠顺三娘子先后嫁给她的外公、舅舅、表兄弟),这在汉族人看了简直是乱伦了。

点评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明朝时候,北方鞑靼民族有一个王子,叫把汗那吉,他找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想做妃子,他的爷爷(叫啥我不记得了,回头查一下),见到那个女孩漂亮,直接将女孩纳过来做了妃子,并对孙子说,你重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5 21:53
客邑多勤者,家居好古风。苇塘清且浅,笛韵与云融。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21: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8-25 21:55 编辑
客家苇笛 发表于 2014-8-25 21:43
北方游牧民族多是长子娶后妈,如明代时瓦剌的忠顺三娘子“历配三王”,而且近亲联姻(忠顺三娘子先后嫁给她 ...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明朝时候,北方鞑靼民族有一个王子,叫把汗那吉,他找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孩想做妃子,他的爷爷俺答,见到那个女孩漂亮,直接将女孩纳过来做了妃子,并对孙子说,你重新找一个。
那王子一怒之下,投奔了明朝。
结果弄得他爷爷带着10多万兵马围攻大同来救孙子。
明朝拿那王子来又没用,也就是多费两顿饭非养着,咋办呢?就拿那王子换了个汉奸,拉去凌迟了拉倒,也算是树立了个当汉奸最后不得善终的榜样。

4771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翠微风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8244
贡献
26790
金钱
43524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4-8-26 09: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想起了日本历史上唯一的女天皇,起初嫁给她当天皇的亲哥哥,后来继承了天皇位置。没开化的民族,不堪一提。

点评

日本的造人传说,(相当于亚当夏娃),其实就带有乱伦的成分 版本是世界上本只有两兄妹,妹妹问哥哥说你长成否,哥哥说已经长成,哥哥复又问妹妹,你长成否,妹妹说尚未,时有流血,哥哥又问,可堪造人,妹妹说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09:49
客邑多勤者,家居好古风。苇塘清且浅,笛韵与云融。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09: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苇笛 发表于 2014-8-26 09:40
我还想起了日本历史上唯一的女天皇,起初嫁给她当天皇的亲哥哥,后来继承了天皇位置。没开化的民族,不堪一 ...

日本的造人传说,(相当于亚当夏娃),其实就带有乱伦的成分
版本是世界上本只有两兄妹,妹妹问哥哥说你长成否,哥哥说已经长成,哥哥复又问妹妹,你长成否,妹妹说尚未,时有流血,哥哥又问,可堪造人,妹妹说可,于是日本方有人类。
这是一个亚当夏娃的故事,也是日本古时候传诵人类发源的故事。

点评

我总觉得小日本是最龌龊的民族。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占领法国的地盘,德国军官见了法国的女士、小姐,必定彬彬有礼,以显示他们所谓优等民族的绅士风度。可小鬼子呢,那简直是野兽呀,连60多岁的老太太也不放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09:55

4771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翠微风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8244
贡献
26790
金钱
43524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4-8-26 09: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26 09:49
日本的造人传说,(相当于亚当夏娃),其实就带有乱伦的成分
版本是世界上本只有两兄妹,妹妹问哥哥说你 ...

我总觉得小日本是最龌龊的民族。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占领法国的地盘,德国军官见了法国的女士、小姐,必定彬彬有礼,以显示他们所谓优等民族的绅士风度。可小鬼子呢,那简直是野兽呀,连60多岁的老太太也不放过。

点评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也不能片面地听信一些有政治目的的宣传。 日本这个国家,公正一点来说,属于一个很极端的民族,坏,坏得很极端,好,也好得很极端。 坏的我们听得多了,那么说一说好的。 比如,民族精神,在世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10:43
客邑多勤者,家居好古风。苇塘清且浅,笛韵与云融。

25

主题

704

帖子

32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33
贡献
687
金钱
1213
发表于 2014-8-26 10: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说,殉葬制度太过残忍,不想了解太多。

点评

中国这个社会,残忍的事情非常多,有些我们知道,比如阉宦,有些我们不知道而已。 俺通常研究的态度,是公正客观地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实质性,并未我们后世的生活态度,提供一些参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10:56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0: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苇笛 发表于 2014-8-26 09:55
我总觉得小日本是最龌龊的民族。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占领法国的地盘,德国军官见了法国的女士、小姐,必定 ...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也不能片面地听信一些有政治目的的宣传。
日本这个国家,公正一点来说,属于一个很极端的民族,坏,坏得很极端,好,也好得很极端。
坏的我们听得多了,那么说一说好的。
比如,民族精神,在世界范围内,也算相当出色的,若是某一天,中国侵略日本,估计日奸绝不如汉奸多。
再比如,奋起求进的精神,从二战的一个战败国,再几十年内,又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肯定有它的原因。
还比如,日本的女人,是最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牺牲自我形成社会角色定位的女性,为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二战前,日本人口多,失业率高,政府号召女性脱下职业装,穿上和服,女性照做了。二战后,劳动力缺失,政府又要求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女性照做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力恢复,人口上声,失业率复高,女性又回到了二战前。这种牺牲精神,是全世界女性都很难做到的,要是在中国,不弄你个三反五反才怪,但在人日本,的确做到了。
所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一面和劣根性。
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妖魔化(话说,说岳全传、杨家将里对异民族就是妖魔化),客观地评价,俺认为才是咱应该抱有的态度。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0: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飞龙 发表于 2014-8-26 10:42
不管怎么说,殉葬制度太过残忍,不想了解太多。

中国这个社会,残忍的事情非常多,有些我们知道,比如阉宦,有些我们不知道而已。
俺通常研究的态度,是公正客观地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冷静地分析问题的实质性,并未我们后世的生活态度,提供一些参考。

48

主题

303

帖子

1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2
贡献
262
金钱
567
QQ
发表于 2014-8-26 11: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分析合乎逻辑,想起一句话“存在即合理”,也许当时的环境是合理进步的,而时过境迁,当时环境发生了推移改变,换而今就算荒谬了。

点评

是的 任何政策、规则,只适合比当时社会先进一步,而不适合多步。否则必为空中楼阁 想起王安石的变法,意图是好的,目的也是好的,只是不适合当时社会 而张居正,就巧妙得多了,他也变,但有限度地变,有节制地变 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11:42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1: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头人 发表于 2014-8-26 11:36
有点意思,分析合乎逻辑,想起一句话“存在即合理”,也许当时的环境是合理进步的,而时过境迁,当时环境发 ...

是的
任何政策、规则,只适合比当时社会先进一步,而不适合多步。否则必为空中楼阁
想起王安石的变法,意图是好的,目的也是好的,只是不适合当时社会
而张居正,就巧妙得多了,他也变,但有限度地变,有节制地变
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考工制,在现在看来,也不是先进的,但至少,在当时,是能极大发挥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
若拿现在的东西放去他那个时间段,社会是会乱套滴

点评

说得是,一成不变,死,变得太快,也是死,老祖宗的中庸之道,其实也算是个度的问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11:49

48

主题

303

帖子

1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2
贡献
262
金钱
567
QQ
发表于 2014-8-26 11: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26 11:42
是的
任何政策、规则,只适合比当时社会先进一步,而不适合多步。否则必为空中楼阁
想起王安石的变法,意 ...

说得是,一成不变,死,变得太快,也是死,老祖宗的中庸之道,其实也算是个度的问题。

点评

其实很可悲的是,最崇尚中庸的民族,所贯彻的,反而不是中庸的政策,从文化大革命,到大跃进,从人多力量大,到计划生育,再到放开二胎 按照西方哲学及社会发展学的逻辑,事物总是在螺旋状的环境下不断上升和进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12:07

4771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翠微风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8244
贡献
26790
金钱
43524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4-8-26 12: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史不分家,大家可以热烈讨论。

点评

多谢兄台提供平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12:08
客邑多勤者,家居好古风。苇塘清且浅,笛韵与云融。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2: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中庸之道多在民间运用,作为一种生活、工作的自觉、不自觉法则,而国家层面,从来就不是真作能做到的。这并非哲学所能解决,而是采用实用主义面对当时的环境。如果真正全部实行中庸,估计被外面的势力欺负得差不多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15:49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2: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苇笛 发表于 2014-8-26 12:01
文史不分家,大家可以热烈讨论。

多谢兄台提供平台。

48

主题

303

帖子

157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2
贡献
262
金钱
567
QQ
发表于 2014-8-26 15: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26 12:07
其实很可悲的是,最崇尚中庸的民族,所贯彻的,反而不是中庸的政策,从文化大革命,到大跃进,从人多力量 ...

中庸之道多在民间运用,作为一种生活、工作的自觉、不自觉法则,而国家层面,从来就不是真作能做到的。这并非哲学所能解决,而是采用实用主义面对当时的环境。如果真正全部实行中庸,估计被外面的势力欺负得差不多了。

点评

外交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又是两码事了。 而咱国家的执行方针,和您说的其实是反过来的,外交方面,经常中庸,内部经常极端,具体事例,俺就不举了,你明白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26 16:06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6: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头人 发表于 2014-8-26 15:49
中庸之道多在民间运用,作为一种生活、工作的自觉、不自觉法则,而国家层面,从来就不是真作能做到的。这 ...

外交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又是两码事了。
而咱国家的执行方针,和您说的其实是反过来的,外交方面,经常中庸,内部经常极端,具体事例,俺就不举了,你明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4 16: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